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书笔记3000字(2)

http://www.newdu.com 2018-02-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为证明新中国国家组织能力强的论点,专门引用了黄仁宇先生在1974年出版的《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的表述:“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改革了中国的乡村,创造出一个新的底层结构,使农业上的剩余能转用到工商业。中国今后的去向,也是能从这基础上发展,其目的是根据各地区的条件,使全民就业。”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了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第一次形成了立足基层、组织严密的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严格的国家预算体制、税收体制和转移支付体系,所以才能避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负债经营”,而能在资本匮乏的条件下,依靠长期的低工资、高就业、高积累、低消费的财政政策,自力更生地完成了包括军事、科技、交通和教育等一切重大项目。因此,当代中国崛起走了一条与西方崛起完全不同的道路,并非依靠战争,而是和平崛起,是一种全新的中国模式。
    关于这一点,我也想插一段“延安窑洞对”的故事:一九四五年七月四日,将近古稀之年的黄炎培先生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访问延安,头一次亲眼目睹了共产党的施政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大为感慨。毛泽东主席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做何感想?黄先生答曰:“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所见的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家,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初时聚精会神,无人不用心,不卖力。历时长久,惰性发作,到风气养成,虽大力无法扭转。且无法补救。”,“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黄炎培先生的“周期律”之问,引起毛主席深深地忧虑和思考。七届二中全会上,印发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学习文件,毛泽东主席提出“两个务必”,向全党、全国郑重宣告:共产党不学李自成。把建立和掌握新政权视为进京赶考,意味深长。进入北京后,毛泽东主席再邀黄炎培,深入研究“周期律”,毛泽东主席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作者通过对500年来历史的再解释,重新发现了中国崛起背后的“社会组织能力”这一鲜为人谈起的驱动力,以往我们往往将这一因素视为中国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而很少将之与中国改革放在一起,并凸显出来。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对“中国模式”认识的丰富性,也坚定了人们对中国模式的信心。
    无论我们对中国模式的动力和未来怎么看,为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找寻到共识总是必要的。也许有很多人不看好韩毓海老师,更不看好他的观点,但是,如果积极地看,这本书也不失为寻找共识的一个探索。
    在此还有一个小体会要分享,国庆前学院安排到沂蒙老区去参观学习,沂蒙人民那种“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纯朴的爱党爱军的精神,对我是一个很大的信仰教育,沂蒙革命区处处可见“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纲领和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密切融合,军民有了革命的共识,才有了军民团结如一家,产生出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广大沂蒙人民由衷地迸发出革命战争年代同仇敌忾,革命建设时期的开拓创新,这说明了共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除了了解一种历史研究的方法外,还能够多一层对国家对单位发展规律的思考,则是另外一种收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