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历史创伤的浮现与现实撕裂的挣扎

http://www.newdu.com 2018-01-29 文艺报 杨毅 参加讨论


    作家石一枫近年来备受关注,在逐渐告别了早期伤感倦怠的青春书写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社会现实的书写中来。在以《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石一枫拓宽了小说的表现题材,直面社会现实,介入当下生活,建立起文学与社会的有效联系。新书《特别能战斗》延续了作家的现实主义风格,并且试图将当下现实与过往历史相连,进而探寻两者之间的隐秘关系。
    书中收录的两个中篇近作——《特别能战斗》和《营救麦克黄》,写的依旧是作家熟悉的当下北京城市的生活。尽管作家一直秉承着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但作家书写城市,并没有浮光掠影般地将城市作为“罪恶之源”或“欲望之都”,而是为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赋予了别样意义。在石一枫的笔下,偌大的北京城充斥着各色人等——有“特别能战斗”的大妈、“嗜狗如命”的公司白领、骄奢淫逸的“富二代”、外来务工者,更有因没钱看病而坐以待毙的无辜受难者……
    在《营救麦克黄》中,我们看到阶层之间的壁垒的牢固与无情。以公司高管黄蔚妮、报社主任尹珂东、“富二代”徐耀斌为代表的有钱人,不仅主宰着颜小莉等底层员工的命运,也决定着整个故事的走向——尽管颜小莉想要通过“虐狗”来挽回局面,但还是免不了束手就擒的结局。
    然而在小说中,掌握资源的人却并没有与之相配的良心。黄蔚妮可以因为自己的宠物狗,而致他人的生命于不顾;尹珂东则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同样对此冷漠。与之相反,颜小莉却一直生活在良心的谴责与恐惧之中。但要注意的是,作家并没有将之处理成道德谴责的故事,而是呈现出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矛盾。在这里,黄蔚妮信奉的合理性法则与颜小莉坚持的合情性规则产生了冲突:一方面是黄蔚妮不允许自己陷入负面境地,另一方面是颜小莉笃定的人命关天。也正是她们无法调和的冲突才把这篇小说推向失控的边缘。
    如果说《营救麦克黄》从不同侧面描绘了现实中的北京风物,那么另一篇《特别能战斗》则是作家深入到整个民族所固有的文化沉疴中,书写现实生活。
    这种民族所固有的文化沉疴,集中体现在主人公苗秀华的身上。正如小说题目所揭示的,“特别能战斗”形容的正是苗秀华的最大特点。“战斗英雄”苗秀华在工厂上班时,和单位的不正之风和贪污腐败作斗争;退休后,又带领小区业主和唯利是图的物业公司作斗争。在作家幽默的笔下,苗秀华的“战斗史”颇为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别能战斗”的苗秀华可谓“民主的斗士”。但转念一想,“没人天生爱战斗,就连苗秀华的战斗也是被生活铸炼出来的”。换言之,只有当通过“正常”渠道无法捍卫自身利益时,人们才会使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诉求——这才是“战斗”的独特意义所在。事实上,如果苗秀华不和单位领导“大闹”,那么她的合理诉求就无法表达;如果不是她义无反顾地和物业公司作斗争,那么小区业主的正当利益也就同样无法保证。
    然而,仅看到促成“战斗”的现实因素却还不够。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作家为“战斗”赋予了历史和文化层面的意义。这时候,“战斗”又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惯用语。苗秀华在“文革”年代的特殊遭遇,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她处理现实问题的方法——根据小说的交代,在“文革”时期,苗秀华一家被欺负,全靠她出头。“可她一个女人,又不是官又不是商,想出头拿什么出啊,只有吵、打、战斗……”由此看来,苗秀华的“战斗”乃是历史创伤的浮现,更是特殊历史时期留下的“后遗症”。
    吊诡的是,这种“后遗症”也间接使得苗秀华从“民主的斗士”变成“权力的奴隶”。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真正的问题都出现在‘革命的第二天’。”在“革命”胜利之后,作为业委会主任的苗秀华,所表现出来的对权力的迷恋和专断才开始暴露。而她这种专断的行为最终引起广大业主的不满,她本人甚至众叛亲离。
    在石一枫这里,现实的撕裂勾连着历史的创伤。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夹杂在两者之间的个体,裹挟着记忆的伤痕,又该如何存在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