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走进国博,看“大千”世界(2)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光明日报 陈雪 陈雪萌 参加讨论

    
    临敦煌壁画 得艺术真谛
    1941年春末,张大千来到甘肃敦煌莫高窟。他率门人子侄,用两年时间对莫高窟壁画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临摹工作。两年不辞辛劳的临摹使得他对画中“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风韵有了深刻领悟,并将其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
    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常书鸿的女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女士出席了艺术展开幕式。她回忆父亲与张大千在敦煌的交谈,说道:“张大千先生鼓励我父亲要在这里(敦煌)进行长期的研究和保护。先生走后,我父亲经常想起他的话,他说‘我走了,你要在这里作为永久的无期的徒刑,你走不开了,你要待在这里’,我父亲就拿这句话来鼓励自己。”
    张大千在临摹敦煌壁画的过程中开始对壁画进行编号,同时,也开始了对壁画复原的初步探索。
    “我父亲总结过敦煌壁画临摹的三种方法——客观临摹、整理临摹和复原临摹。张大千先生用的就是复原临摹。他有一种观念,就是现在看到的壁画上是黑的区域,实际上是氧化了,原来肯定是红的,所以,他的临摹作品大部分都是红的或绿的,这样的色调成了张大千先生特色的复原临摹。我也用张大千先生的方法去临摹过一些壁画,最后得到的画很鲜艳。后来,我们认为应该要对壁画色调进行分析,哪些是氧化了的。原来是大红的,我们要把它画成红的;有的是水红,又变了颜色。张大千先生的临摹成果和特色,后来成为临摹壁画很重要的参考。”常沙娜女士说,“现在,张大千先生的临摹品已经成了他的一个特色。离开敦煌以后,他又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也按照敦煌的风格来改进他的人物绘画作品——勾线开脸,表现得特别精细。”
    展览中包括张大千赴敦煌前后的诸多人物画作,观众可以通过对比感受到后期作品里的敦煌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在“临摹敦煌”单元可以看到有些敦煌壁画临摹本并未最终完成,如《临摹盛唐释迦图轴》。对这样的作品,常沙娜说:“今天我看展览,有的已经画得很完整,有的看来还没有来得及勾线,但是被保留下来了。我觉得这将成为国家的宝藏——可以从中看到20世纪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不断的创造、临摹、学习、创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此外,展览中的“大千师友”单元梳理张大千画坛师友的艺术观点和书画作品,而“大千用印”单元较为全面地展现张大千所用印章的面貌。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3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