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出的要求纲举目张,抓住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关键。 一流的学术研究与学术生产,一定是指向重大现实问题、把握时代脉搏、推动社会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的。其中,学术话语的打造与经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互相嵌入的,不食人间烟火、纯而又纯的自在的学术话语是不存在的。化知为识,才能转识成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基于中国经验鲜活的实践创造,在正确解决中国问题中不断形成、丰富和完善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要求,通过主动设置议题,有意识地提炼标识性概念,不断推进学术创新。紧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一方面,主动设置议题是高举理论旗帜、把握学术前沿、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的状况。从学术研究总的态势看,一些重要的观点、思潮、流派不是中国本土的,议题也不是我们设置的。改变这个状况,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加努力,不仅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学术议题的设置提供方法论指引,而且不能把科学理论束之高阁,摆在那里作门面,或是机械地将西方现成的思想、理论及标准“削足适履”,照搬套用,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丧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只有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才能切实把握中国学术话语创新的时代逻辑,扎扎实实推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学术生产工作。 另一方面,“标识性概念”只有原创才有意义,没有原创只能讲别人说过的话,这种知识传承的价值,不足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讲“新话”,用新概念阐释新实践和新经验,在此基础上提炼新范畴和新命题,形成属于中国的学术概念体系,才能立足中国现实,鉴往知来,从历史教益、学术知识的研究中思辨和回应现实问题,更好地指导实践的深入展开。 主动设置议题,积极打造标识性概念,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要求,必须在实践不断发展中,以提炼“标识性概念”、设置“创新性议题”为抓手,紧扣时代主题,牢牢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才能大有作为。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识性概念,为国内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强大动力,在国际社会上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这迫切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解读有关政策,切实回应社会关切,更好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供给和学理支撑。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田”,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化的学术生产过程,而且在于有效落实学术创新的“主体责任”中。 立足中国立场发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学术话语体系,理所应当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同样,扎实做好中国经验的世界表达,理所应当对世界学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阔发展已经深度融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进程,置身于历史文明视野之外的本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不可想象的。当今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与发展,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不仅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使命,更是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的紧迫任务。 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加剧的世界经济,面对此起彼伏的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难民潮等政治难题,面对贫困、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痼疾,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黑天鹅事件”频发,面对全球暖化、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压力,人类社会迫切需要思想的力量来凝聚共识,共同回应全球性发展风险和严峻挑战。未来的王国是思想的王国。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只有为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变革贡献中国智慧,才能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 “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事实证明,作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道路正彰显着对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意义。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与世界,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解释中国、解释世界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这是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思想文化软实力,实现持久的国际影响力的根本途径,更是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往与话语传播的时代要求。只有研究好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有能力解决好世界性问题;只有总结好中国道路的实践经验,才有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贡献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的历史使命。 当代中国已走入21世纪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倡议、中国立场、中国方案正在发挥着全球不可忽视的思想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对于世界政治经济复杂局势和全球性问题的重大理论回应与使命担当,而且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于世界文明多样性,深刻指引人类普遍交往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时代表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根本在于富有时代精神和思想智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效发挥国际影响力和学术传播力。 面对复杂纷争的国际舆论场,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气魄,以学术的方式、思想的力量增进人类的理解、包容与合作,化解偏见、仇恨与冲突,凸显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智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敢于和善于思想交锋的气度,更要有与国际主流学术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能力,才能在国际学术界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学术自己的声音。走向世界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致力于搭建国际传播与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学术评价体系标准制定,努力掌握国际学术传播与评价的话语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