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宁:以十九大精神促进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繁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要求,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十九大报告是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需竭力践行的行动纲领,是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当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益于中国作协实施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呈现出可喜的繁荣景象。老中青三代作家阵容十分可观,作品大量涌现。当下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充分表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优势。但在为少数民族文学的成就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怎样让少数民族文学再上台阶,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论断对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中如何看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在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表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文艺工作者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些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已说过,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对少数民族文学来说,尤其切中肯棨。我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少数民族作家有无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关系到自己能否正确地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也必将影响到自己有无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同时也将影响广大读者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如何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少数民族作家还有很多课题要做,还有不少短板要克服。当下少数民族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需要做“深呼吸”和“扩胸”运动,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呼吸时代的新鲜空气;要接触时代的灼热地气,增阅历、广胸襟,思连千载、视通万里;既要胸有成竹、底气十足地进行现实题材创作,又要以广阔的视野和历史的意蕴扩展和深化作品的内涵;既要正视和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也要展望和探讨这些困难和矛盾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作品要更多体现信心和坚毅,更多展现曙光和希望。 提升原创力,加强艺术手法的创新,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也是少数民族文学能否攀上高峰的关键。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各民族之间和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无论是规模还是内涵都是空前的。面对舶来之物、他山之石,是否能一方面实行拿来主义,谦虚诚恳地学习借鉴他者的经验,另一方面保持沉着定力,以原创性和创新性为自己创作的核心追求,将对他者经验的学习借鉴融通于创作,消化于无形,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决定着少数民族文学在艺术表现上能否走向更加成熟和更加强大,更有普遍性和更有魅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的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文化创造、作出文化贡献的历史使命,这一庄严的使命呼唤作家和作品的品位、格调和责任感。品位、格调和责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学和美学的要求。 文艺工作者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不仅是政治学习,也是文学的学习和思考。这是一次中国当代国情的教育,也是一次文学思想的启迪。我们要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刊物为园地引导少数民族作家进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把个人的文学梦想与国家命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梦想紧密连接,创作出更多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民族文学》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