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交响诗《鲁迅》:声击金石 字挟风霜(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光明日报 陈乾 参加讨论

    
    选择以“交响诗”这一单乐章的、以交响乐队为媒介的标题音乐体裁进行创作,展现了作曲家的慧心巧思。这种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单乐章管弦乐体裁要求“诗乐合一”。高度忠于原著,以文学家鲁迅先生的原文为唱词,定位了作品的文学高度与深度;其次,作品中所节选的《闰土》《阿Q》《祥林嫂》《野草》等经典之作普及程度之高无须赘述,管弦乐队承载下的“原文重现”,以流动的乐音将作品中戏剧性、抒情性的段落充分地呈现出来,将现场观众拉入熟读深思的情境回味中,在“诗情乐意”下产生极大的共鸣。
    值得提出的是,交响诗《鲁迅》中声乐部分的唱词完全遵照鲁迅原著未进行任何改动。但此“诗”非彼“诗”,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鲁迅高超的语言技巧,有时惜墨如金,有时用墨如泼,不同题材、文体的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小说《阿Q》《祥林嫂》《铸剑》等以鲜明的人物语言、鲜活的口语化特征呈现;而书信《两地书》则呈现出自然随意、信笔挥洒、清新生动的语言特点。也正因如此,为声乐部分的音乐写作增添了相当的难度。所幸,作曲家出色的旋律掌控能力与潜移默化中化西方谐谑、宣叙等体裁与中国戏曲韵白、诗词吟诵有机融合的能力超群,使《祥林嫂》《两地书》等篇目抒情性、可听性俱佳,《阿Q》《铸剑》等篇目戏剧性、张力性十足。
    整部作品的音乐部分听起来既“洋气”又具有鲜明的中国“韵味”,原因应大致归结于以下三方面:首先,作曲家既不过多地使用先锋技法,也不简单直接地引用原始的民间音响;其次,在尊重西方管弦乐队的主奏地位与曲式规范的同时,也注重民族音色的塑造与融入;最后,重视戏剧性音响和音色的运用也重视抒情性的旋律写作。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的中和与均衡,以及点到即止的创作手法令这部作品动情动听,深入人心。
    戏剧表演上的精准到位与情感诠释上的细致妥帖,也使得现场精彩纷呈。管弦乐团在指挥的带领下,斑斓绚丽,时而庄严肃穆、时而清澈透明;时而谐谑跳跃、时而浓郁敦厚。独唱演员对于唱段的把握令现场观众称赞不已,刘嵩虎的闰土忠厚凄凉、沈洋的阿Q癫态谐谑、朱慧玲的祥林嫂幽怨悲情、王威的景宋深情坚定,《铸剑》中的石倚洁、刘嵩虎与沈洋唱演俱佳,三人“撕咬”一起的紧张激烈与结尾处音乐静止后的大笑处理绝妙。
    在国家大力扶持和繁荣现实题材创作的大环境下,近几年首演的交响乐作品,改变了以往创作中抽象的纯音乐模式。除体裁多样外,题材也更为具象,大部分立意是追问内心和反映当下生活的创作,在音乐语言上也更加侧重于增强民族性的表达方式。综合而言,相较于历史典故(或事件)、大好山河、民风民俗、人文情怀等题材外,新创作品也朝着更加多元的方位发展。交响诗《鲁迅》的首演,不仅拓宽了上述的范畴,将中国化、本土化的创意转化为音乐艺术的精神内涵,也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作曲家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创作的滋养清晰地呈现于听众面前。作曲家对鲁迅作品多方位多角度的甄选,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刚毅与柔软、理性与深情并存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为全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的爱乐人提供了新的交流视角,也是交响乐创作中国化、本土化的又一次有力尝试。
    (作者:陈乾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