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钧“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 公子之誉”,且“读书善悟,不耐吟诵。作文写大意,不喜锤炼……一赴乡闱不与选,遂弃帖括”,“前途绝望,此为女士(指秋瑾)最痛心之事”。 在京期间,秋瑾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教习服部宇之吉的夫人服部繁子。在繁子介绍下,秋瑾随日本学者铃木信太郎学日语和英语,铃木还将私藏的日本刀赠给秋瑾,秋瑾写诗称:“铃木学士东方杰,磊落襟怀肝胆裂。” 1904年初春,繁子访问秋瑾家,见“书架上胡乱地放着书籍和衣服。瓜子皮、果皮撒在屋角里,发出一股遗臭,并不很清洁”。秋瑾想去日本留学,服部繁子认为秋瑾思想偏激,不肯答应。 后来,王廷钧亲自来求繁子,说:“如果夫人不答应带她去日本,她不知如何苦我呢。” 繁子感叹:“我若拒绝了他,他就会受到家庭女神的惩罚。” 繁子认为“小丈夫温文善良,对秋瑾的意志和行动一点也不加约束,秋瑾自由得很”,故称秋瑾为“家庭女神”。秋瑾也承认:“我的家庭太和睦了,我对这种和睦总觉得有所不满足。” 力战被捕以身殉国 1904年6月,秋瑾到了日本,加入光复会。因费用告罄,不久即回,并与王廷钧发生误会。1905年6月,在给哥哥秋誉章的信中,秋瑾称:“子芳(即王廷钧)之人,行为禽兽之不若,人之无良,莫此为甚!” 据学者易惠莉考证,此时秋瑾在留日学生中声名鹊起,因社会活动多,入不敷出,极为艰难。秋瑾回国本为筹钱,秋誉章却误将一百元寄给了王廷钧,秋瑾疑心被王侵吞,一度表示要“死之而已”。几个月后,王廷钧似乎还了钱,秋瑾才不再计较。 再赴日本后,秋瑾又加入同盟会,“常到东京粷町区神乐坂武术会去练习射击技术”,黄兴“设制造弹药机关于横滨,聘俄国虚无党人为教授”,秋瑾等女留学生“皆加入练习”。 1906年,因抗议日本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秋瑾愤然回国,入南浔中学任教,结识了34岁的校务徐自华。二人甚相得。秋瑾曾想带徐的妹妹去印尼爪哇任教,被徐拒绝,二人一度交恶。 不久,秋瑾患病,几乎不治,徐自华悉心照顾,令秋瑾极感动。双方交往5个月, 在秋瑾劝说下,徐自华加入革命组织。秋瑾办《中国女报》时,只筹到几百元,徐家姐妹立刻捐出1500元,可惜报纸两期后便停刊了。 1907年2月,徐自华陪秋瑾游览西湖,秋瑾望湖流泪,二人约定,如果谁牺牲了,生者有义务将其葬在湖边。 1907年5月,秋瑾与徐锡麟密谋暴动,6月事泄,清兵来捕秋瑾,众人劝秋瑾暂避,秋瑾决心殉国,力战被捕,被处死于绍兴轩亭口。 遗骨最终归葬西湖 秋瑾被杀后,王家、秋家皆不敢收尸,后洗衣女工用席子将尸体带出,送往善堂。 墓葬经两迁后,徐自华与好友吴芝瑛在西湖边为女侠建墓,并组秋社,陈去病、褚辅成等名流亦入其中。当年秋天,御史常徽到西湖游玩,无意中发现了秋墓,清廷震怒。 吴芝瑛的伯父是严复老师吴汝纶,时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与两江总督增韫有旧,增韫遂放过吴芝瑛等人,下令迁葬了事。 秋瑾墓先迁绍兴,再迁湖南王家。秋瑾遇害后,王廷钧连病带吓,当年便去世了,考虑到秋瑾为王家留下子女,王家接纳了秋瑾的遗骨。 辛亥革命胜利后,徐自华等要求将秋瑾遗骨迁回西湖,引起王家不满。 “反迁派”由秋瑾的儿子王沅德领衔,主打亲情牌;“主迁派”则有秋瑾的妹妹秋珵,主张秋瑾是浙江革命者的代表,理应埋骨浙江。 在公理压倒私情的背景下,“反迁派”只好提出折中方案——将秋瑾移葬岳麓山,陈天华、杨毓麟等昔日同事都葬在那里,且家属探望方便,公私两宜,遂有本文开篇的一幕。 对此方案,“反迁派”、“主迁派”都不太满意,只有持续博弈。 1912年7月19日,浙江与湖南同日召开公祭秋瑾大会。浙江称鉴湖女侠专祠“一切工程已完竣”,湖南则称“即将遗骸营葬于岳麓山之阳,以慰侠魂”;浙江召集了“男宾八百人,女宾二百人”,湖南也“到者男女合数千人”;浙江由陈去病等人朗读祭秋瑾文,湖南则组织中小学生背诵秋瑾遗作…… 一番暗战后,湖南都督谭延闿率先屈服,最终王沅德也只好同意将秋瑾遗骨归葬西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