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记者罗云鹏)“老旧的研究方式应该创新”“提高格萨尔文化主体自觉与创新”……在6日青海西宁举行的首届岭·格萨尔文化研讨会上,与会格萨尔研究专家学者以及艺人聚焦史诗“活态化”及其研究范式与保护方式的创新。 卷帙浩繁的《格萨尔》史诗逾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超过世界五大史诗字数之和,且内容仍处增长之中。2006年,中国官方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过去的《格萨尔》史诗研究保护中,业界注重史诗传承艺人和文本的抢救,忽略了文化环境的改变,形式较为单一。”中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认为,当前应该着眼提高格萨尔文化主体自觉与创新,并创新老旧的研究方式。 据了解,《格萨尔》史诗以“活态化”形式传承发展至今,艺人不仅靠口耳相传,还有神授、圆光、掘藏、顿悟、智态化等独有史诗传承类型,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所长黄智坦言,学术界对“岭”王家族的历史等有较大争议,困扰着整个《格萨尔》学界的研究步伐,应广泛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做好长期规划和广泛探讨,对格萨尔文化做出不同的解读和阐释。 2014年8月中国设立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立足格萨尔文化体系和非遗传承特点确立了总体建设思路,总投资达16.9975亿元人民币,涉及的项目有12个方面108个单独项目。 “《格萨尔》不仅是我们藏族人的宝贝,更是全世界的文化财富。”《格萨尔》史诗国家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哇扎巴说,“格萨尔王统一不同部落,带来各民族和平与友好,这值得继承和发扬。” 自2005年开始,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门设立项目挖掘青年《格萨尔》说唱艺人。目前已在西藏那曲、昌都及青海果洛、玉树等地先后发现30多位青年《格萨尔》说唱艺人,其中有多位“90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