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留予他年说梦痕 一花一木耐温存(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北京晚报 周吉敏 参加讨论

    
    三
    琦君文学馆:作品比人先抵故乡
    饱尝了丧亲之痛离乱之苦的琦君,在空间上与故乡隔绝后,这些带了故乡亲人气息的泪水,在彼岸仿佛也有了故乡桂花的香暖。她选择以一个懵懂孩子的心眼看人世,点到为止,不渲染,不扩大,不憎恨,以善念去填满崎岖的生命空间。人生的惊涛骇浪过后,见之笔端却是一溪流水,让人读出了淡淡的哀愁。琦君说这是“烟愁”:“淡淡的哀愁,像轻烟似的,萦绕着,也散开了。那不象征虚无缥缈,更不象征幻灭,却给我一种踏踏实实的、永恒的美的感受。”
    琦君的笔下,连愁绪都是踏实美丽的——这些笑影里的泪光,是暗夜里的星星,智光闪烁;颠沛流离之路,已然金沙铺地,开出朵朵莲花,给失根的灵魂以慰藉疗伤。
    有人曾质疑琦君只会写好的,难道世间就真的这么美好吗?琦君回应说:“社会上坏事情已经很多了,所以为什么不把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呢?……写好的事情,一写,心里想到的都是温馨的。”又说:“太过真实,会很残忍的。”
    前日里我拜访了住在瞿溪的琦君的表弟,今年八十九岁高龄的周惠津先生。琦君生前一直与他保持着书信往来。周老说,其实琦君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有难言的苦,她在信里跟我倾诉,她把苦痛都一个人承担了。
    从夏承焘的日记,可窥琦君身世带来的苦难。
    ——1938年,夏承焘在日记里写道:“晴。闻希珍哭其伯父,晕厥数次。晚往视之,知其于鉴老逝时,曾饮洋墨水自杀,幸无恙。希珍父母兄弟皆早逝,孑然一身,依其伯父,鉴老以为己女,而临终无一遗嘱,后日不知如何处置。”
    1947年,夏承焘的日记写道:“五月三日,晴。翁璇庆、潘希真来,留午饭。希真病中强起,尚甚备倦。同过蕴、梦处小坐。希真恋恋家庭,不能高飞远行。婚事复不得解决,予劝其返庙后乡间养病,暂与老事隔绝。心叔劝其必离杭州。”
    不承想,心叔师一语言中。1949年4月,琦君与庶母、妹妹树珍,从杭州启程,前往台湾。琦君在写给好友蒨因的《祝君无恙我将归》一文中倾诉了自己离开大陆那一刻的心情:“人生别离原属难免,可是像这样隔海如隔世的别离,却是人间罕事。”那晚琦君一个人踯躅在萧条的上海霞飞路上,雨淋湿她的头发与衣裳,也凉透了她的心。
    长沟流月去无声。时光流逝刀削般的表情,在琦君这儿却成了一副圆润祥和的模样。《烟愁》、《桂花雨》、《母心·佛心》、《水是故乡甜》、《乡思》、《橘子红了》……琦君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化作花瓣般的文字,结集成书,合上。一旦打开,落花一片天上来。
    前世的“养心寄庐”是今生的“琦君文学馆”——“一花一木耐温存”,“万水千山师友情”,“橘子红了正当时”,“梦路应同绕永嘉”,“留予他年说梦痕”,以五个单元内容展出了琦君的生平和创作成果,其中大部分书籍资料是琦君生前寄回故乡的。
    作品永远比作者早一步抵达故乡。2001年10月,琦君终于踏上以“方块字”铺砌了半个多世纪的回乡路,从客居的美国回来参加“琦君文学馆”开馆仪式。
    故乡到底是故乡。琦君有情,故乡亦有情。故乡以最高的礼仪接应琦君归根——“琦君文学馆”、“琦君纪念馆”、“琦君散文奖”,像花草树木一样在故乡的泥土里生长起来;故乡的舞台上,瓯韵瓯腔正唱《橘子红了》……
    流水时间,忽忽百年。此中不正是夏承焘先生赠予琦君的词——“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之禅境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