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物中时空与身体之痛——余光中诗歌中的乡愁(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艺报 张林 参加讨论

    乡愁在物里显形并定影
    乡愁中的时和空,在余光中的诗歌中常常落地到具象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个的意象链。作为意象的事物被诗的时空赋予更深的象征和旨归,内蕴了文化记忆和隐秘的情感。在诗中,一个物的名字便是一段深情。
    除了用鹧鸪、月亮等常见意象来表达乡思外,余光中还有一些偏好的属己的意象。
    坟,它是一种阻隔,也是一种通路。在《乡愁》中,“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作为后面“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铺垫和序曲,“坟”的意象递进了邮票、船票的力度,也增加了“一湾浅浅的海峡”的沉重感。坟带来的绝对的隔绝与“浅浅”形成对比的张力。没有什么比死亡更难逾越,坟墓代表死亡,将乡愁的“愁”推到绝地。
    在另一首诗《招魂的短笛》中,作者写到:“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但和他的父亲合葬于碧潭永春祠堂(“一穴双墓,早已安息在台岛”——《浪子回头》),在诗人的心里,母亲的坟是应该在她的出生地的。这里的“坟”,比《乡愁》中的“坟墓”更进了一步,它不止是一种隔断,更是一种通路。这种通路,必须在故乡的土壤里,叶落归根,第二年春天才能长出新的叶子。“坟”也变成了连接,连接逝日并促成复活。在故土的滋养下,灵魂回归,母亲变成小女孩,遇见自己的母亲。
    在余光中的诗中,坟墓隔绝的总是“我”和母亲,而他的诗中也有很多有关“寻母”的表述。在他的乡愁里,母亲和故乡是一体的,寻母,也是一种寻乡。
    余光中的诗中,书写过一些中华的文物。在白玉苦瓜里,有“一个自足的宇宙”,它囊括了中华的乾坤和古今。苦中有乱世:“皮靴踩过,马蹄踩过/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也有漫长时间的疗愈力量:“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苦尽数消弭在永恒中,“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白玉苦瓜》全诗都只在写一只白玉苦瓜,但是苦瓜里安放了整个中华。
    《唐马》中,唐三彩马有着“暖黄冷绿的三彩釉身”,幽禁在玻璃柜里,身上负载“一千多年前/居庸关外的风沙”。这匹马被赋予不死之身,在中华文化的永恒里奔跑。然而真正在奔跑的不是唐马(唐马是静止的),而是时间。历史在“唐马”身上流逝,旧日豪杰俱往,今日骏马奔驰的地方,已从金戈铁马的战场变为赛马场。“你轩昂的龙裔一圈圈在追逐/胡骑与羌兵?不,银杯和银盾”。这是诗人的悲慨,也是历史的变迁。
    除了文物,余光中的诗中还有许多寻常事物。诗歌借助常见之物来打通时空,重返旧日温情:一碗香软的地瓜粥,配上豆腐乳、萝卜干……便将人从眼下的餐桌接到在故土的旧日——“古老的记忆便带我/灯下又回到儿时”(《粥颂》)。在答谢柯灵的《宜兴茶壶》中,一把由别人捎回的朋友送的茶壶,因为烧炼自江南沃土,便在壶中开启了一条通道,可以“伸过手去跟后土的上面/她所有的孩子一起握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