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水土交融 诗思齐飞——浅谈里下河文学评论的理论资源与诗性建构(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文艺报 王彦 参加讨论

    二是上善若水,厚德如土。
    正如陈思和先生在《目击与守望》中所说:“评论家与作家一样,他对文学的参与即是一种选择,以主体的有限投入来丰富文学的世界。”这样的批评,出发点是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有益,那就绝不是凌驾于作家作品之上的批评,不是装腔作势或刻意逢迎,不是置身事外、毫无温度的鸡蛋里挑骨头,而是用生命拥抱文本,真心为作家、作品提供建设性意见。里下河的文学评论生态很好,从汪政、费振钟等众多当地评论家身上,从他们冷静客观的评论文字中,从他们对初出茅庐新人的关心扶植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推心置腹、循循善诱的批评,感受到水一样流转的温情,大地一般的厚德。
    最近,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之评论卷正式出版,厚厚的12册评论集,勾勒出里下河文学评论的版图,也显示了磅礴的思想力量;而“80后”汪雨萌的评论集《年轻的思想》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7年卷,更让人欣喜地看到,里下河文学评论不仅有高峰,也有一片蓬勃生长的高原,老中青三代评论者之间良好的代际传承、思想碰撞和文化互动,让里下河文学评论之河源远流长。
    此外,里下河文学流派没有画地为牢、故步自封,而是敞开胸怀,面向全国汇集评论力量,以进一步加大里下河文学研究力度。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上,他们在泰州学院建立了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并专门聘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评论名家担任研究中心导师,邀约30余名青年评论家为特约评论员。
    三是不拘一地,水到渠成。
    他们的文学及评论视野不局限于里下河,而是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在大视野下返观故乡,发乎于此,而不止于此,正如水一样,流动、开放、博大、贯通。在写作或是评论风格上,也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而是追求表达的多样化和诗意化。
    此外,里下河的文学创作和评论作者往往是重合的,他们既是作家,又是评论家,这也让他们的眼光保持了审美体验与学理经验的内在融通,同时,我们也难以用某一文体来框限他们的才华。比如汪曾祺,他的小说是以散文笔法来写的,他有一种野心,打通诗与小说、散文的界限,小说中的气氛即人物,造成一种新的境界,全是诗。他喜欢小桥流水,日常风俗,和一些伟大的、空洞的东西格格不入。毕飞宇是小说家,却又出了好几本散文集;刘仁前的长篇小说《香河》被成功改编为影视剧;丁捷是小说、影视和诗歌的多面手;汪政、晓华夫妇志同道合,20多年如一日坚守批评阵地,成为里下河文学评论界的一道亮丽风景;青年评论家周卫彬不仅评论眼光独到,曾获江苏省紫金文艺评论奖,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也引人注目……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文学传承在里下河并不鲜见,而在这样厚重的文学土壤中,跨地域、跨文体的创作悄然发生着、并在一代代传递着、生长着,一切不刻意,不张扬,却积微成著,水到渠成。
    小桥流水溢诗情,高天厚土生哲思。随着时代大潮的奔涌,里下河也在发生巨变,比如有的地方水面填成了耕地,有的小桥流水连通成了辽阔大河,很快这里又将开通高铁,一些人顺着水或是逆着风走了出去,走出去之后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里下河特质,又吸收了怎样的外来养分,当重返里下河时将给故乡注入哪些新鲜血液?关于里下河文学创作及评论的传承性、开放性、未来发展空间,还有待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