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源顺 资深媒体人。原籍福建厦门,香港出生。香港大学文学院毕业,曾任《号外》出版人及总编辑、现代传播集团出版总监等职,2014年在香港创办《MAGAZINE P》文化创意生活杂志。现任方所文化创意事业部总监。 时代呼吁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本月,在广州举行的2017中国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上,本地及全国的设计师都大赞广州文创设计行业日渐成熟。他们认为,这主要源于市民的审美能力和消费能力的提升,给市场带来了巨大机会,而本土设计师云集、蓄势待发,有望迎来行业的第一次“井喷期”。 “其实广州的创意人、设计师很多,他们中很多有留学经验、实践经验,拿过很多大奖,在领域内知名度和地位都很高,但他们在大众视野中非常低调,用至少90%的时间精力专注于自己的设计工作上,而不进行自我宣传。”本土文创行业推手之一——方所文化创意事业部总监黄源顺认为,广州有发展商业、金融、经贸的天时地利人和,而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市民的视野不断开阔,对审美、情怀有更高的要求,需求和消费力的提高,“倒逼”创意人和设计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力求进步。 羊城晚报:广东在文创产业、非遗方面的传承与展现状如何?有什么优势或劣势? 黄源顺:文化产业在广东地区发展前景明朗,但产业需要整合;非遗文化传统资源丰富,但艺术表现形式必须符合国际审美标准才能向世界发声。广东(Canton)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连城的国际品牌。它不是生下来就值几十亿的,它是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粤语文化为背景,加上几代人、上百年的交流、推广积累而来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广东本土年轻力量正在觉醒,他们正从“人本”理念出发探讨设计:创新,蕴含浓浓广府人情味。比如,“自然家”设计团队的君子杯,它除了传承竹丝扣瓷的非遗工艺之外,还考虑广府茶文化。而建筑设计师谢英凯的新作《梦想改造家》则一圆广府百年文艺世家的传承之梦,以高超的技艺及创新的思维对老房子进行活化与改造,充分考虑人居关系的要素,对风光背后的旧房屋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处理,这些都是体现广府人情味的“人本设计”。 羊城晚报:你在香港有长期的工作与生活经验,当地在文创方面的发展有什么方面可供广东借鉴吗? 黄源顺:与广东比邻咫尺,香港不及广东地大物博,但“街坊风情,人文特色”却与广府文化一脉相承;早茶文化中“一盅两件”、“奶茶”、“蛋挞”甚至是“骑楼”对于港人及广人同样如数家珍。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样,穿梭于两地而感受着同一份“街坊情”。若说不同之处,那便是香港在通才教育方面比广州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及创意思考的培养,而广州在美学教育方面可能更倾向于培养技巧与操作。这也许是由于香港国际化程度稍高于广州,但现在随着两地文化活动交流频繁,这种差距正逐渐缩短。 羊城晚报:在你看来,如何才能拉近设计领域与大众生活之间的距离? 黄源顺:艺术伦理是一种对于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达力、感染力。这是一切创作的基础,但是并非有志于成为设计师才需要懂得。对于普罗大众,它是一种生活美学,当我们学会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以及以美好的事物去感染别人,我们的生活一定变得更加美好。 艺术伦理对从事设计及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种社会伦理,需要思考一下您的作品或您所从事的创作可具体解决一个怎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下的意义、对周遭的人有什么影响、对整个世界及人类发展有哪些贡献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