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道士陈抟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国学观察 安鲁东 参加讨论

    
    唐朝末年,亳州真源(另一说为普州崇龛)出了个名叫陈抟(字图南)的儒生,极为聪明,“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宋史.陈抟传》)。 
    等陈抟成年时,唐朝覆灭,天下大乱,科考之路断绝。直到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公元933年),年过花甲的陈抟才参加了一次科考,企图借此进入仕途;可遗憾地是,他落第未中。 
    陈抟失落之余,决定独善其身。那时,士人独善其身有两个办法,一是隐迹陋巷,晴耕雨读,安心抚养子女,侍奉父母,以尽人事责任;二是遁迹山林,醉心于现世以外的事业。陈抟选择了后者,从此成为一名热心的修道者,与道友吕洞宾、神秘的僧人麻衣道者等,过从甚密。 
    五代之际,佛道两界的精英多对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道家的内丹派,更是热衷于易经的研究。 
    内丹派中有一少阳派,传说为履历不明的王少阳所创,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 
    道教外丹派主张在山林中用鼎炼石,获取仙丹,以延年益寿或羽化成仙;而内丹派则主张以人体为鼎,精气神为药饵,呼吸为风,意念为火,炼取气丹。 
    可是这内丹怎样练才合适呢?少阳派的道士们认为最好将人体设想成一个宇宙模型,按照宇宙的运作规律修炼。而易经讲得恰好便是宇宙万物的运作规律。 
    这些道士们研究易经的方法非常别致,他们不是像儒家那样专注于辞句及义理,而是跳到易经产生之前,思考先贤们创立易经的理论依据。 
    易经的理论依据其实并不难找,在孔子给易经所作的传中,以及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间接的表述。只是此前研究者们受思维角度的制约,没有注意它们。 
    其表述大致如此:世界的本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道”代表人类不能理解的无限宇宙,“一”代表人类能够理解的有限宇宙。在中国的古人看来,有限的宇宙相当于一团元气,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这团元气负阴而抱阳,阴阳运作产生了天地,天地运作而产生了四季,四季运作而产生了八种自然现象(只是象征,并非实指八种自然现象),八种自然现象运作产生万物。 
    而在此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因素便是“运作”——是什么力量支配着阴阳运作,最终将一团元气变成了一个花花世界? 
    这股幽秘的力量可以解释为来自人格化的神,也可解释为来自一种自然律。易经的创作者显然承认那股力量来自幽密的自然律,不仅如此,他们还雄心勃勃地认为,这种自然律人类可以认识与把握。 
    怎样认识与把握这种自然律呢?他们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模拟宇宙运作的模型,通过推算宇宙的运作规律而把握世界万物的变化轨迹。而一旦能把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轨迹,也便能预测事物的未来。 
    而怎样才能做到把握的准确性呢?他们认为最好将这种规律具体量化,也就是术数化。例如:日升月落,草荣木枯,鸟飞鱼潜等自然现象,表面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内质却和谐有序,完全可以借用数字化工具把握。 
    不过,内丹派的道士们尽管重新发现了易经起源的秘密,却忧愁这一秘密很难用语言描述;后来他们从儒道两家的典籍中得到启示,认为用图形表示,比用文字表述更为贴切。因此,他们依照古人的意思画了一幅图,取名为先天图。这先天图后来演化为现在的阴阳鱼,成为八卦太极图的雏形。 
    陈抟对易经极为痴迷,常常手不释卷,是一位易经研究大家。他受到先天图的启发,根据自己的研究,对先天图进行了完善,取名先天方圆图。这先天方圆图融合河图、洛书的内容,特别强调象数的推演。 
    陈抟住在华山的石洞中服气辟谷,嗜好饮酒,长于睡功,据说有时能睡一百多天不醒。宋朝开基,太祖赵匡胤征他到京城相见,他没有应诏。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几次征召陈抟,陈抟不得已,入京城觐见,与宋太宗甚为投机。 
    公元984年(雍熙元年)十月,陈抟再次来到京师,受到宋太宗的隆重礼遇。 
    宋太宗对宰相宋琪感叹说:“陈抟独善其身,不求势利,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他在华山已有四十年,估计已年有百岁。自言经过五代的离乱,有幸遇到天下太平,才出来觐见。与他交谈,有许多可听之处。” 
    陈抟来到中书衙门,宋琪等人问他说:“先生已得沉静无为、修身养性之道,可以用来教化百姓吗?” 
    陈抟遵循孔子的教导,认为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者,应有不同的职责,道家求登仙,儒家求治世,各有本分,不能混乱,因而回答说:“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既不知神仙及炼丹之事,也不懂吐纳养生之理,没有什么方术可以传授他人。况且,即便能让人白日升天,又对世事有什么裨益呢?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是个真正的仁圣君主。此正是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的时代,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宋史.陈抟传》) 
    宋太宗听说后,对陈抟更加敬重,下诏赐他紫衣,又赐他名号希夷先生。 
    然而,陈抟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是有东西可以拿出来裨益儒门、教化世人的。陈抟可以拿出来裨益于儒门的东西主要有二,一是他对易学的研究成果,二是他修身养性的经验。 
    公元988年,陈抟忽然对弟子贾德升说:“你去张超谷凿个石洞,我将到那里休息。”第二年秋七月,石洞凿成。陈抟亲手给朝廷写了份奏表,大意说:“我气数将尽,圣朝难恋,将于本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到了那天,陈抟果然坐化。 
    陈抟死后不久,他的某些学说便逸出道家,为一些儒生所接受,从而开启了儒学的一个新时代。 
    其承传的脉络大致如下: 
    洛阳有个名叫种放的儒生,早年曾经到华山跟随陈抟学道。种放得到陈抟的真传后,隐居于终南山东明峰下,结草庐讲学,靠收取学员的学费奉养老母。 
    公元1002年(咸平五年),经兵部尚书张齐贤一再推荐,种放应征离开山林,来到京师,受到宋真宗的礼遇。自此,种放常在汴梁讲学,并将陈抟传下来的易经象数要旨,授给了一个名叫穆修的学子。 
    这穆修是郓州汶阳(今山东汶上)人,自幼嗜学,尤其爱古文,崇韩愈。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禅泰山,要求齐鲁等地举荐有学问的士人,穆修得荐,始出仕为官。但穆修在官场很不受欢迎,他性情孤傲,刚介敏感,与众龃龉。 
    种放早年常出入嵩山少林寺问佛,后来却极为讨厌佛家,以至于将佛经撕开制作帷帐。公元1015年冬季的一天,种放一早起来,取出给朝廷的奏章草稿悉数烧掉,穿上道士的衣服,召门生饮酒,酒过几巡便死在了宴席上。 
    穆修与骨子里是道士的种放不同,他是个坚定的儒者。他也出入佛门,目的却是想援佛入儒。他在一首《送灵师归吴》的诗中写道:“灵师殊可尚,颇不类浮屠。托迹虽依佛,留心独喜儒。” 
    穆修认为,儒家的理论在引人为善方面,有时会失灵;而佛家以祸福为由头导人为善的方法,却可以补充儒家的不足。因此,他认为儒家也需要播弄点神秘化的东西,而易经象数之学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有些士人听说穆修精通易数,便投到他的门下学习;可很少有人能忍受他的臭脾气,所以多难善始善终。唯有一个名叫李之才的青州人,为人质朴坦率,对穆修的怪性格不以为意,最终得到了穆修的真传。 
    公元1030年,五十一岁的李之才考中进士,外放到卫州获嘉县担任主簿。大约五年后,他转至共城县(今河南辉县),担任代理县令。 
    到达共城不久,李之才听说本县有个奇异的青年人,读书特别刻苦,“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现在因为给母亲守丧,居于苏门山(海拔184米,在今河南省辉县百泉镇)百源之上,布裘蔬食,亲自做饭供养老父。 
    李之才想把自己的平生所学授予这个年轻人,便亲自登门拜访,慰劳他说:“你如此笃志好学,收效已到什么程度?” 
    青年人老实地回答:“经典之外,我还没有收获。” 
    李之才说:“你不是个考察典籍的人,了解些万物之理的学问如何?” 
    年轻人应诺。 
    过了些日子,李之才又说:“物理之学你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再了解些性命之学怎么样?” 
    于是,李之才先教他《春秋》,让他明白五经的要旨;最后重点给他讲解易经,将易经的象数变通之妙,悉数传授予他。 
    这个青年人后来以精通易学而闻名于世,他的名字叫邵雍。 
    目录: 
    前言:一门严重被误解了的学问 
    第一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遗症 
    第二章、传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隔膜 
    第三章、从孔子到曾参 
    第四章、传说中的思孟学派 
    第五章、荀况的现实主义 
    第六章、天人三策与董仲舒 
    第七章、两栖道士陈抟 
    第八章、邵雍的先天象数 
    第九章、张载的浩然之气 
    第十章、出污泥而不染的周敦颐 
    第十一章、洛阳二程 
    第十二章、洛学南去 
    第十三章、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 
    1、孔子之后又一万世宗师 
    2、关于世界的起源 
    3、天理与性命 
    4、心统性情 
    5、格物与致知 
    6、诚意与正心 
    7、收心与持敬 
    8、历史的三大功用 
    第十四章、陈、朱义利王霸之辩 
    第十五章、陆九渊的心学 
    1、吾心便是宇宙 
    2、从鹅湖之会到白鹿洞讲学 
    3、简易工夫的具体内容 
    4、门户之争 
    第十六章、北方大儒许衡 
    第十七章、南方大儒吴澄 
    第十八章、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第十九章、河东之学 
    第二十章、江门之学 
    第二十一章、阳明之学的魅力 
    1、龙场悟道 
    2、知行合一(一) 
    3、知行合一(二) 
    4、心外无物 
    5、致良知 
    6、格物与格心 
    7、天泉证道 
    结语:理学在现代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