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鲜活的科幻史——评董仁威先生《中国百年科幻史话》
2017年12月刚刚出版的董仁威先生的《中国百年科幻史话》是目前最新版本的科幻史著述,一本高达55万字的鸿篇巨制。全书梳理了自1891年英国传教士在中国翻译美国作家的科幻小说,并发表在中国报纸上为起点,一直到21世纪已过去近20年的今天,前后共百余年的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史。全书规模宏大,信息量足,线索明晰,可读性强,在科幻这一主题下容纳了丰厚多元的资料、史实和重大事件。时间跨度涉及古今,地域跨度涵盖大陆、港台与海外,内容跨度则包括文本创作、翻译、研究、中外科幻交流、思潮演变等多个领域。根据内容的不同叙述风格又分为客观史实与主观洞见两种,高度体现了“史话”的特征。任何一位普通读者或业内科幻作家、研究者、译者,都能从这部著作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得到质疑已久的答案。应该说这种独特的史话风格的科幻史著作在国内尚不多见。 全书的章节设置极具匠心,分为:事、人、传、梗概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事”即“中国科幻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以编年体方式将自晚清以来中国科幻重大事件一一整理归纳,广泛涉及包括中西科幻作品互译、知名科幻杂志创刊、国内外科幻会议和科幻活动、科幻奖项、科幻影视等内容,并作以简短提示与概括。通过这些事件的连缀,将中国科幻文学从弱到强,从闭门造车到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线索清晰展现出来,颇似一部中规中矩的科幻字典,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注目某一时间,便能感觉到当时中国科幻发展的进程,其资料性、客观性严格遵守了“史”的定义,毫无偏差。“史”的意义于它能忠实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原貌,不加主观渲染和推断,剔除著者的主观意志。这部分推陈出新,以事实说话,并未人云亦云的参照以往科幻史的观点和写作方法,而是用诸多真实的照片进行展示,说服力强,可信度高,没有推断和臆测,仅留下纯净的事件本身。为科幻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数据支持。 当然,重视客观不等于完全没有观点,在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中,作者并未满足资料的展示,还高屋建瓴的俯视中国科幻大潮的整体发展趋势,准确判断每一次浪潮的起落始终及风格特征,对无数散碎的史料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概括出科幻浪潮背后的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等。让读者从这些资料中读出信息的流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对中国科幻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体现了“话”的特征。第二部分的“人”即“中国科幻人物长廊”,按照原生代、中兴代、新生代、全新代、华人华侨兵团的顺序描绘出中国科幻自1902年始以至当下的现状,搜集了众多科幻作家、研究者、出版人的海量信息,包括人物照片、经历与成绩介绍、风格归纳、独特之处的分析等。“中国科幻人物长廊”部分堪称中国当代科幻史上最全的作家展示,不仅涵纳了知名作家,还包括一直坚持创作,活跃地科幻文坛但知名度却并不太大的作家,以及那些站在幕后默默为科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编者、出版人。如果按照一般科幻史编写的套路,他们是无法进入“史”的视野的。然而《中国科幻史话》却将他们一一挖掘出来给予公正评价,让读者感受到存在于民间的庞大科幻队伍,让公众不仅关注枝头盛开的桃李,也开始了解深埋于地下的沉默莲藕。而这种民间的角度恰恰是那些正统文学史所不具备的。 第三部分的“传”即“中国科幻名家评传”,为带领中国科幻走向世界巅峰的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吴岩、叶永烈等十二位名家分别写了独到而深刻的评传。这些名家中有作家、研究者以及科幻刊物的社长、主编,他们在中国科幻史上功勋卓著,甚至被后人称为不同科幻时代的分水岭。他们的事迹彼此交叉融合,共同勾勒出中国当代科幻史的行进方向与阶段性特色。将这些人的事迹撮其要者进行全面分析,并加以评点,使读者对其产生整体性了解。分析包括文本解读、哲学底蕴、科学创意等客观部分,还有其他科幻史不曾提到过的人生经历、科幻之路、出版细节、人物印象、直接对话、性格特征等,让我们真正感觉到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幻大腕在现实中的样子和他们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可以说,董仁威先生笔下的这些大家完全不同于其他科幻史中的定位,他们不再是一个个正襟危坐的单调名字,而是亲切的、带有浓厚生活气息与创作热情的“这一个”,是生活中的“思想者”和思想中的“生活者”,绝非埋没于教科书式总结中的僵硬存在。第三部分边叙述边评论,与第一部分的客观、冷静不同,三、三部分浸透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多重的考量。不仅展示了充分的客观资料,同时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阅读体验,象一双温暖的大手引导读者走向这些名家的生活与灵魂深处。 应该说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是全书最有新意的设计,也是最鲜活、最精彩之处,这种精彩与学院派的理性分析截然不同。它是民间的、接地气的、来自火热生活深处的。或者可以说只有董仁威先生独特的身份才能对这些内容进行轻松驾驭和把握,并予以淋漓尽致的描述。作为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创始人之一,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创始人,及知名科普作家、科普科幻活动家,连续八年参加星云奖的评选和颁发。科幻是其爱好,同时也是其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更是一项可以为之奉献终身的事业,只有他才会对中国科幻如此熟稔,这种熟稔并非泛泛的学理上的认知,而是对整个科幻文坛、科幻现状、科幻创作与阅读现状的深刻了解,远非读几部科幻作品发表几篇评论的研究者可及。《中国科幻史话》完美的诠释了厚积薄发的意义,没有几十年的科幻认知积累,又怎能做到如此游刃有余? 第四部分“梗概”,即将中国百部科幻精品进行高度压缩概括,象筛子一样滤去描述细节和水分,只剩下情节要点以供迅速阅读。这种概括看似简单,但成文又颇为不易。首先要通读原文,对小说有整体性的认识,其次要删繁就减,牢牢把握重要之处不可删,多余之处不可留的原则。如果说小说原文是充满水分的海绵,厚实沉重,那么概括便是最大限度的压缩饼干,占用最小的空间和最短的时间。读完一百部作品,再一一进行压缩,其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 但这种概要却十分必要,因为在科幻作品越来越多的今天,对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和时间严重紧缺的现代人而言,读完一部小说尤其长篇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与时间投入,有的读者便想以最快速度了解主干情节,研究者也需要情节和要点的引用。因此便需有人代他们阅读,用最简洁的语言将小说复述出来,名著压缩恰恰投合了这样的需要。与第一部分的客观,第二、三部分的主观不同,第四部分更多考验了一个科幻作家的复述能力和增删技巧,当我们看到董仁威先生不仅压缩了那些历史上的名篇,还将当代新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有效压缩,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人的路子,不由人赞叹这种学术勇气与视野的宏阔。四个部分首尾相连,层层递进,彼此呼应,成为一个自足的巨大架构和体系,展现出流经百年的科幻之河。 对正统的科幻史而言,往往不断重复那些历史认定名家名篇,内容、范围、写作方式甚至观点都大同小异,陷入一种无可挽救的雷同中,连章节设定、作品节选都没有显著差别。因此,很难找到这部科幻史与那部科幻史的迥异之处。然而董仁威先生的《中国科幻史话》却是不同的,尤其是其强大的鲜活性、民间性、亲历性在同类科幻史著作中引人注目,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本书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对中国当代科幻作家大范围的深入挖掘,这在众多科幻史著作中应是绝无仅有的。 想最快的了解中国科幻的历史与现在,想知道某种作品产生的堂前幕后,想整体感知中国科幻生生不息的发展,阅读《中国科幻史话》是一条最好的捷径。我们需要这样别具一格的科幻史,需要这种更为鲜活、更具生命力的科幻史,愿这样的史话越来越多。 徐彦利简介: 女,河北保定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现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自1996年起发表作品,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奇幻森林历险记》一部,文学评论著作《先锋叙事新探》《中国当代小说主潮》《中国当代小说流变史》等四部。自2000年起至今,一直担任科幻杂志栏目特约撰稿人。目前已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百余篇,漫画脚本《潘北北的幸福生活》《神奇的糖糖果果店》等,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普通刊物论文二百余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