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学的人民性及其时代内涵(2)

http://www.newdu.com 2017-11-2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田文兵 参加讨论

    坚持文学创作的人民立场
    要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就要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当前个别作家创作远离现实、脱离人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同时,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当下文坛也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有些作家为了迎合大众的生活趣味和阅读兴趣,不再以审美需求、民族文化建构和国家精神文明建构为创作指向,而是走向了媚俗和庸俗,最终使文学艺术沦为消遣娱乐的商品。当文学不再关注社会、不再关注百姓的生活境遇时,读者也不会关注这种与之毫无关联的文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们在创作时,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作家的个人体验可以书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可以适当虚构,但艺术虚构的任务是要将隐藏于各种琐碎表象背后的真实世界展现出来。艺术虚构并非欺骗,更不是歪曲。文学担负着记录和反映社会历史的功能,因而才有文史互见的说法。然而文学又不同于历史,有其独特的审美和虚构功能。也就是说,文学尽管有助于我们去认识历史,但文学还有其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满足读者的审美与精神需要,而且创作主体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决定了文学相对于历史会存在一定的虚构性。虚构虽然与真实对立,但经典作品中的虚构并未破坏人物和故事给读者带来的真实感,即使是有着魔幻风格或者内容荒诞的作品也有着不可摧毁的真实感。那么,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如何把握二者的界限?最根本的一条是,作家在创作时要坚持人民的立场。
    文艺创作之于民族国家历史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书写人民及其英雄之于民族精神传扬和民族力量凝聚的作用非同小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来自人民,是人民的不凡与崇高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如历经严酷考验仍然不屈不挠的革命者,面对无处不在的诱惑始终视党和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的忠诚之士,英雄们的坚贞信念、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成为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那些随意虚构和亵渎英雄的行为其实是对民族文化的任意践踏,对历史事实的肆意歪曲,是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与文学创作中的以偶然现象来遮蔽规律本质,用个别支流来否认历史主潮,甚至颠倒是非黑白等现象同出一辙,都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英雄是民族的脊梁,书写人民及英雄的作品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文学创作中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要以崇敬之心传扬人民的伟绩,将英雄的精神树立为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典范。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