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走向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7-11-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杰 参加讨论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世界文学”,与会学者围绕“世界文学观念中的区域、民族与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与会学者看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正面临深刻转型,由西方比较文学界建构起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面临着巨大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迎来新机遇,应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深化,背离文学性的西方比较文学研究弊端日渐凸显。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曹顺庆看来,当前国际比较文学正面临关键转型时期,欧美学者高喊比较文学死亡论,西方比较文学界正在迷茫彷徨中探索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路径。而中国比较文学的蓬勃发展给全世界比较文学涂上了靓丽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学术理论创新让中国比较文学真正走向世界。
    “就文学而论,即使其他语系不计入,仅仅俄语、法语与德语文学的艺术成就就胜过英语文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旭东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世界的审美标准并不就是世界文学的标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定了世界文学是多样化与多语并生的,世界文学的学者不能忽视弱势语言中的文学审美价值以及强势语言中出现的审美偏颇。中国具有数千年的文学传统,产生了无数无愧于世界文学宝库的经典,不应该跟在英语世界后面鹦鹉学舌,而应具有颠覆英语世界审美偏颇的文化魄力。在多样化语境下,中国学者应该对世界文学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学建构的对话中。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宁认为,汉语的普及将有助于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世界文学的概念进入中国以来不仅有助于中国作家了解外国文学,更能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是全球化带给我们的宝贵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就能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
    关注世界文学的“世界性”
    近年来,世界文学被重新提出,成为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热门问题。何为世界文学?相关的定义或者解读林林总总。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学者大卫·达姆罗什提出的定义,即世界文学是超出作品原来语言文化范围之外,在世界上更大范围内流传的文学。在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系教授张隆溪看来,这一定义的长处是把世界各国数量大到无法真正阅读的文学作品,缩小到大致可以控制的范围,设定了世界文学的最低门槛。但这个定义存在缺陷,他认为,世界文学不仅是超出原来语言文化范围在世界上流传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在世界上流传的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经典作品。
    “目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方主要文学传统里的经典作品,世界上其他文学传统尤其是非西方文学传统,仍然停留在自身语言文化的传统之内,尚未成为在国际上广为流传的世界文学经典。”张隆溪认为,世界文学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让我们有可能把欧洲主要文学传统之外的经典作品,尤其是非西方文学传统甚至在欧洲属于不太受注意的所谓“小语种”和“小传统”的文学,介绍到世界上去,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这是当前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职责,也为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何成洲认为,当前世界文学热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拉近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距离,增加了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及文学的渠道。二是翻译文学的繁荣刺激了读者对于不同国家文学的阅读兴趣,尤其是西方读者对于西方之外文学的兴趣。三是顺应研究、教学的需要,研究者的文学视野不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学,而是放眼世界。关注那些具有发展活力地区的文学成为一种需要,世界文学也就恰逢其时。
    强调文学的流通和互动
    既有的比较文学学科历史,已经呈现了从欧洲中心向美洲、亚洲等地扩散的发展脉络。未来的发展同样蕴含着多样的可能性。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宋炳辉看来,许多弱势、边缘性国族的历史、文化与文学,还远没有进行充分的跨文化传播与阐释,而这些有待展开的传播与阐释进程,将为世界文学实践提供契机。
    何成洲认为,人文学科理论界自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批评兴起以来,一直致力于对霸权主义的批判,强调互动和交流。在比较文学领域,世界文学的兴起也与此密切相关。在他看来,世界文学的众多理论都强调文学的流通和互动,以及反对文学的西方中心主义。
    宋炳辉认为,文学关系研究既关乎跨文化的文学交往,也关乎世界文学的构建,后者正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建立的核心概念。同样,世界文学并非一种既有的、客观的存在,它是在世界多样文化与文学的沟通、融汇及对话中不断构建的文化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动态关系的视角和变化存在论的立场,既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本质属性,是世界文学谱系生生不息的存在方式,又是比较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属性的体现。它既包含了对西方主流话语修正的可能,也是包括比较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走出文化价值与学术范式悖论迷宫的出口。
    此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河南大学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