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鲍照的“急以怨”(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袁济喜 参加讨论

    二、如何评价鲍照的“急以怨”
    关于鲍照的“急以怨”,曹道衡先生认为鲍照诗文风格主要来自于《楚辞》与汉赋,有的学者则认为受建安文学影响为主。其实,从全面角度来看,鲍照之所以成为一位从人生到性格都极具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急以怨”文学内格与他的人生直接相关。鲍照之所以成为元嘉三大家,与他的兼收并蓄的文学世界相关,他的文学风骨与描写手法,特别是诗歌,受到建安文士创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是他的人生悲感,以及对于人生与天道的悲剧意识,则受到“正始之音”的浸润,阮籍、嵇康远大遥深的文学旨趣,给予他很大的润泽,我们从他的诗文中,经常在不平之中感受到那种深沉而无奈的喟然长叹,以及对于世界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西晋陆机、潘岳的文学创作,也直接泽溉鲍照的诗文。
    梁代史家萧子显在《南齐书·幸臣传序》中指出:“孝武以来,士庶杂选,如东海鲍照,以才学知名。”[43](P972)梁代虞炎《鲍照集序》中指出,鲍照“身既遇难,篇章无遗。流迁人间者,往往见在。储皇博采群言,游好文艺,片辞只韵,罔不收集。照所赋述,虽乏精典,而有超丽,爰命陪趋,备加研访,年代稍远,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傥能半焉。”[44](P5)鲍照生前以才学见称,但因他出身寒微,不甘沦落,个性狷急,因此,命运乖蹇,死后著述零落。鲍照对晋宋之际的文学嬗变之作用,过去的文学史家缺少积极正面的评价。比如《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自宋武爱文,文帝彬雅,秉文之德,孝武多才,英采云构。自明帝以下,文理替矣。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飙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凤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数也。盖闻之于世,故略举大较。”[45](P675)刘勰对刘宋时代的谢灵运、颜延之很推崇,对于鲍照在南朝刘宋时代之作用不曾提起。钟嵘《诗品》提出:“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46](P2)在钟嵘笔下,刘宋元嘉仍以谢灵运为主,颜延之为辅,鲍照无法与他们匹敌。钟嵘将鲍照的五言诗列为中品,评价曰:“宋参军鲍照,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47](P47)钟嵘认为鲍照兼有众人之美,但是又批评鲍照五言诗“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48](P47),认为鲍照之诗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是负面作用。梁代史学家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也批评:“次则发声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49](P908)这些批评都是偏执于外表的皮相之见,未能从整个文学史发展的角度去加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从东汉晚期至东晋,士人的文学精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便是从慷慨仗气到淡远平和的心境演化。《文心雕龙·时序》提出:“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50](P675)鲁迅先生曾经比较建安文士、正始文士与陶渊明诗文创作风格之不同,指出:
    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51](P505)
    鲁迅从时代变迁谈到了文章风格的变化,将文章风格的变化置于时代因素中去考察,这比孤立地考察文章风格特征更加深刻。鲁迅指出,从东晋开始,由于世道的多变与世人的心态麻木,于是文章变得平和淡然了,代表人物便是陶渊明,这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却丧失了那种慷慨激昂的人生态度与文学风骨,淡泊平和往往掩藏着人生的逃遁与无奈。在这种时候,鲍照以“急以怨”的风格成为与颜、谢并驾齐驱的文学潮流,对于南朝文学精神之传承汉魏风骨,起到了挽救颓风、重振风骨的作用。也可以说,鲍照的文学创作先于刘勰与钟嵘,以“急以怨”的方式打破了东晋以来的平和之美,对于汉末建安文风与正始之音的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刘勰与钟嵘倡导“风骨”与“风力”的文学批评思想,也与鲍照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鲍照的“急以怨”从源头来说,主要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的遭际与创作精神是鲍照及其文学风格的来源。汉代对于屈原的狷介有过争议,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的人格与《离骚》作了肯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52](P2482)司马迁从“发愤著书”的亲身感受出发,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诗人以瑰丽奇特的想象、悲愤沉痛的情感、飞动华美的词藻,抒写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遭遇。在西汉初年,许多文人与贵族对《离骚》钟爱有加,东汉王逸编纂的《楚辞章句》收录有许多文人与贵族仿效屈原赋而作的骚体赋。到了东汉班固作《离骚序》,针对淮南王刘安和司马迁关于屈原的评价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53](P49-50)班固以其明哲保身的哲学对屈原的高峻人格进行非议,评价他是“狂狷景行之士”,同时也对《离骚》中的艺术特色作了否定:“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54](P49-50)。迄至东汉后期的王逸,又对班固等人的评价作了否定。他在《楚辞章句序》中根据孔子倡中庸又不废杀身成仁,言时变又反对“乡愿”的思想,提出了他所倡导的“人臣之义”,以批驳班固和光同尘的媚世哲学:“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55](P48)。王逸认为人臣如果只图顺世以保命,虽然寿比南山,那也是“志士之所耻”,不值得肯定。王逸指出屈原创作《离骚》借用了想象的手法,大量运用比喻,举一反三,引譬连类,使《离骚》的意境瑰丽奇谲,想象纷繁万状,这些观点在刘勰《文心雕龙》的《辨骚篇》中得到了弘扬,对于正确对待鲍照的“急以怨”不乏启发价值。
    孔子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6](P931)孔子的“诗可以怨”,正是这种狂狷精神的彰显。鲍照的狂狷正是在当时被逼出来的,在门阀世族垄断权力,弱者受到欺凌的时代,他不断发出反抗的声音,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世风,但是如同建安骨一样,彰显出不屈的处于社会下层人士的抗争与声音,他的文学价值,以及风格特点也应作如是观。宋齐之交的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有《鲍参军戎行》一首:“豪士枉尺璧。宵人重恩光。狥义非为利。执羁轻去乡。孟冬郊祀月。杀气起严霜。戎马粟不暖。军士冰为浆。晨上城皋坂。碛砾皆羊肠。寒阴笼白日。大谷晦苍苍。息徒税征驾。倚剑临八荒。鹪鹏不能飞。玄武伏川梁。铩翮由时至。感物聊自伤。坚儒守一经。未足识行藏。”[57](P128-129)江淹深受鲍照文风的浸润,对于鲍照的遭际深感同情,他自己早年的命运也与鲍照颇为相似。这首诗对于鲍照的命运与慷慨陈词深有体会,对世人理解的“急以怨”作了最好的诠释。唐末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悲慨》一品,其中描写了悲慨的特征:“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58](P35)。鲍照正是这种浩然弥哀的悲剧人物。鲍照诞生于东晋之后的刘宋时代,他的所谓“急以怨”,正是时代的产物,从儒家的中庸之道来看,似乎有些狷急,但是深入分析则不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与积极意义。宗白华先生1940年在《学灯》杂志发表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指出:
    汉代以来,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乡原”支配着中国社会,成为“社会栋梁”,把孔子至大至刚、极高明的中庸之道化成弥漫社会的庸俗主义、妥协主义、折衷主义、苟安主义,孔子好像预感到这一点,他所以极力赞美狂狷而排斥乡原。他自己也能超然于礼法之表追寻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人生……汉代的俗儒钻进利禄之途,乡原满天下。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原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其血性里掘发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奸雄假借礼教以维持权位的恶势力。[59](P188-189)
    从宗白华先生这一段文化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鲍照“急以怨”性格与诗文风格的历史原因与进取价值。
    六朝文化的主体是由皇权与世家大族错综复杂的关系所构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这诸种关系也彼消此长,门阀世族到了南朝时代,势力有所消退,精神状态更是全面世俗化,失却了两晋时代的锐气,日趋保守与腐化,耽于享乐而不能自拔,在这种时候,鲍照的诗风兴起,与元嘉时代颜谢相比,具有正义感与悲剧观,富有批判意识,传承了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以及太康之英中的精华,形成了刘宋时代的文学高峰。“急以怨”正是这种独特风格的彰显。他的诗文风骨与文学精神,直接影响到齐梁时代的江淹,世称“江鲍体”。虽然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整个南朝文学精神的平庸化与世俗化,甚至本身也被误解为一种俗流,但其悲剧精神应当得到充分肯定。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这种反抗精神与悲慨诗学的重现。他们虽然对于鲍照的评价不高,但是其文学批评精神却与鲍照的风骨有相同之处。鲍照之文学精神与风格直接影响了刘宋年间的江淹,灌育了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李白的人格与文学精神,可以说,没有鲍照就没有李白。杜甫《春日忆李白》中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60](P52)杜甫所言,可以说是对鲍照的一种终极而公正的评价。因此,对王通评价鲍照的“急以怨”,应当加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