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肯定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指出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同时,报告也对在今天这个新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如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其中强调文艺要倡导“三讲”,抵制“三俗”,即“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就对文艺的美学品格、主体情怀,对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美感修养,指出了具体的问题,提出了明晰的要求。那么,在文艺实践中,如何倡导“三讲”抵制“三俗”?我个人认为,从文艺工作者的主体角度,首先就是要做好“三有”,即有识见、有情趣、有担当,以此来践行文艺“三讲”,反对文艺“三俗”。 当前我国文艺实践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在当今市场导向、娱乐指向、文化多维、价值多元等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如趣味不高,境界低俗。这主要表现为文艺创作、欣赏、批评等实践中,有种种是非不清、善恶不分、美丑不辨的现象。有些作品思想情趣不高,品位格调低俗,人文精神缺失。有些理论批评,无力回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对一些卖弄技巧、追求刺激、搜奇猎艳、粗制滥造、过度渲染的作品,缺乏鉴别、分析,甚至盲目跟风追潮,为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作品喝彩叫好,丧失了理论批评应有的情怀与锋芒。再如急功近利,拜金逐名。有些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急功近利,使自身沦为名利的奴隶,异化为商业运作,为金钱、人情等利益关系所左右,不讲品位格调,不讲情怀责任,为迎合市场或某些功利需要,放任低俗、庸俗、媚俗之作泛滥。再就是惟西是瞻,缺失文艺的民族文化根基和民族文化意识。20世纪以来,文艺领域的唯西是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而严峻的问题,也冲击消解着民族艺术的一些优秀传统。如中华文化一直重视文艺的思想品格和责任担当,而一味简单照搬西方,使得一些唯形式、唯技巧、唯刺激的所谓先锋艺术风行其道,使得文艺实践忽略了内在的品位尺度,失去了厚重深邃的美感追求。 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当然不是单一的,解决问题的药方也不止一种。其中一些问题是文艺创作、鉴赏、批评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来看,都跟放任“三俗”相关,而解决这些问题,也都要求践行“三讲”。其中关键而核心的,还是要从文艺工作者自身着手,解决“三有”的问题,从而明源固本、事半功倍。 首先,文艺工作者要有思想识见。无论是文学艺术家还是理论批评家,都要有洞悉生活、洞悉人性、洞悉社会、洞悉历史的思想烛照力和穿透力,从而让自身具有一定高度和明确导向的美感价值判断。比如,文艺创作只对日常生活或日常情感做原生呈现或自然宣泄,认为任何生活或任何情感,只要发生过的,都可以原封不动放到作品中去,必然会模糊了崇高与低俗、高雅与庸俗、高洁与媚俗的界限。人类情感中有美好的、深沉的、伟大的,也有卑劣的、自私的、盲目的,如果没有思想识见,必然美丑莫辨。爱情,是艺术重要而永恒的主题之一。但爱有多种,有纯洁的、高尚的爱,也有自私的、欲望的爱。《红楼梦》对宝黛爱情的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经典,就在于作品重在从心灵世界和精神层面,来展现宝黛之间特别是黛玉对爱之挚诚。当代有些年轻读者,却不能深刻体会黛玉这种视爱情高于生命的纯真挚情,甚至嘲讽这是一种傻乎乎的神经质。这就需要理论批评的正确解读和鉴赏引导了。再如当代艺术中,不乏直接宣泄欲望的,甚至展示粗俗情感的,创作者往往以真实相标榜。所谓的“下半身写作”,甚至成为赤裸裸的欲望宣泄。一些视觉艺术形象,展现血腥的场面,宣称“零度情感”。这种嗜血的漠然,悬隔了文艺的理性尺度和伦理内涵,实际上也意味着放弃了艺术的思想立场和情感判断。正如罗斯金所指出的,在艺术中,我们可以欣赏少女吟唱失去的爱情,但不能赞美吝啬鬼吟唱丢失的钱财。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如何把握艺术的理性内涵和美学品格,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仍是考验一切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功力的基本标准之一。一个有思想识见的文学艺术家和理论批评家,他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鉴赏、评价,既不应该简单寻求思想启示和道德启迪,偏离文学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又应该赋予明晰的审美态度,呈现积极的审美评价。同时,优秀艺术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往往不是简单化的而是复杂的,不是浮在表面的而是需要深掘的,这些都需要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识见力。中国传统文艺很少追求纯形式纯技巧的东西,思想情感传达的方式方法很少与内涵相分离。当代艺术接受外来影响,有很多新的探索,也不乏那些形式技巧至上的尝试,需要具体鉴析和评判。当代生活的激变,新媒体的涌现,催生了新的思想认知和情感体验,也催生了艺术传达的媒介、方式、手段的新变化,这些都需要文学艺术家和理论批评家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思想识见和体察评判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