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化类节目从火一阵到一直火(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光明日报 康薇薇 参加讨论

    真挚情感让节目“高而不冷”
    有价值高度的节目,不仅要用新颖的形式暂时吸引观众的目光,还要让他们持续观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感染并鼓舞人心,指引前行的方向。所以,制作者在思考如何改进节目表现形式的同时,更力图通过这种“外在”的改变实现“内在”价值的传输。《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分享节目制作理念时说:“我们通过谈话把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建构起来。当说的人和听的人心意相通,情感达到一定饱和度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嘉宾在舞台上还原成诚恳的朗读者面貌,在‘我要读’而不是‘我会读’的主动表达中,完成‘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的使命。”
    在综艺节目“拼明星阵容”的潮流被业界广为诟病的情况下,很多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平民意识”,注重作品与社会各阶层百姓的互动性。于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反映人民生产生活伟大实践的话题越来越多,使文化类节目更具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比如,湖南卫视的《儿行千里》利用纪实拍摄、人物采访等方法直观而生动地呈现家书及其背后蕴藏着的一段段父母儿女之间的平凡故事,展示普通人的良好家风。在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里,来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在观众面前讲述自己的生活体悟:快递员辛苦劳动之余依然不放弃梦想、军人激动地叙说着自己的使命担当、哈佛女孩用切身经历告诉我们“国强则少年强”、网络主播为“喊麦”正名……对这些“素人”多样生活态度的呈现,既可以让不同观众从中找到与自己理念相契合的内容,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又彰显了当代中国人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多种路径使优秀文化“传之有道”
    互联网即时通讯、双向互动、海量存储等特点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内容生产的优化升级与受众互动模式的转变,还有传播格局的扩大、传播途径的增加以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这种传播生态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制作方为了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面和更强的受众黏性,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宣传思路,通过“两微一端”宣传矩阵、网络同步直播等多种方式,实现文化类节目的影响力、传播力呈几何级数的扩大。
    浙江卫视的《汉字风云会》制作了多个短视频节目“考你个字”,每条视频都有上千万次的点击转发;《喝彩中华》将“喝彩人”的才艺表现用视频形式推送到各大社交平台,很快就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很多制作方抓住了新媒体碎片化、移动化、事件化、社交化的传播特征,将诸如参演嘉宾的故事、语录、卡通形象等节目信息扩散到网络社群中去,放大其新闻价值,形成“文化现象”。
    媒体融合时代,文化类节目还应学会整合大屏小屏的资源,打通线上线下任督二脉,构建全媒体互动的传播框架。《演说家》开创平台移动直播先河,节目组的大巴车在全国五个城市海选直播,选手可以随时招手上车,成功者留下,失败者下车,大大提高了大众参与度。《喝彩中华》与“天天P图”APP合作,推出“戏曲变脸”活动,上线四天获得240万转发量。这些创新方法不仅让已有的文化类节目走到大众中去,还撬动了市场对更多具有文化滋养和价值共鸣功能的优质节目的需求,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