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纪录片:因跨界,更火热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牛春颖 参加讨论


    
    
    
    《航拍中国》,是航拍工业片与纪录片的跨界成果;《芈月传奇》,是电视剧行业与纪录片的跨界成果;《茶界中国》,是众筹模式与纪录片的跨界成果;明年播出的《火星计划》,是真人秀+美剧+纪录片的跨界新尝试……
    11月2日—3日,“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传媒制作人合作论坛在2017(第十四届)四川电视节重磅登场。两天时间、3个单元、近30位嘉宾在论坛上分享思想。跨行业、跨地域、跨平台等一系列“跨界”成为焦点话题。对此,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说,“金熊猫”每次的话题都是纪录片的风向标,今年的主题“跨界”更凸现了纪录片人明天的趋向。
    平台跨界:紧跟融合,但不仅仅盯着互联网
    央视纪录频道是纪录片的“国家队”和“大本营”,2017年开始它的生产模式正悄然发生改变:片长规格除已有的50分钟、25分钟两种,正式增加5分钟短视频与90分钟的纪录电影。这一改变源自纪录片人审时度势的分析,比如《航拍中国》仅微信评论量就超过10万,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就从网络“燃”到全媒体。
    “现在,纪录频道从选题策划的源头便建立起媒体融合意识。”梁红说,2018年纪录频道将推出一系列适合移动端用户观看的“微纪录、短视频”,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字》《中国微名片》等。
    当然,“微”不是“唯一”。《零零后》《航拍中国》等纪录片或将拍成大片登陆银幕。这一变化又与五洲传播中心副主任井水清的观点不谋而合,“纪录片需要从电视屏转到手机屏,也需要从电视屏走到大银幕”。《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五洲传播中心在纪录电影方面的“首秀”,票房口碑双赢。如今,五洲传播中心的大型纪录片经常与纪录电影牵手同行,包括正在拍的《西藏时光》,以及与迪斯尼准备合作360度的环幕电影。
    “盯紧媒体融合,但不仅仅盯着互联网。”这是梁红对于纪录片的跨界给出的判断。
    产品找到了跨界的思路,那么传播上如何跨界?
    知了青年是个仅有两岁的纪录片“新兵”,但因《了不起的村落》《了不起的匠人》这一系列“了不起”成功杀入纪录片的核心区。“在传播的时候,我们要去进行媒介匹配。”在首席执行官李武望这样的思路下,其作品有视频、短视频、平面、音频、书籍、展览、OTT、线下观众分享会等等。对此,他给出的公式是:纪实类产品首发的时候产生的收益是40%,还有60%是需要进行持续化运营和跟踪,一旦把60%的价值发挥出来,它的收益远大于综艺,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产品。
    思维跨界:跳出圈子,吸引的不仅是资本
    跨界意味着什么?跨界意味着5700万元。
    这是三多堂影视公司总经理高晓蒙在分享纪录片的跨界“钱景”时,给出的“测算”。三多堂是纪录片第一股,也是行业资本运作的领头羊,但这一次高晓蒙表示被资本“伤”到了。因为前段时间有个资本的大“漏”——纪录电影《二十二》,这个“漏”纪录片人都没捡到,而是被电视剧人捡走了。
    纪录电影《二十二》票房1.7亿元,总投资宣发是500万元,制作方大概可以分到36%的额度,约6200万元,6200万元减去500万元等于5700万元。一家电视剧公司投钱做了“这笔生意”,现在有这个片子最大的版权。“辛辛苦苦几十年的纪录片人面对一个纪录片市场最大盈利可能性的时候,都轻而易举地失之交臂了。纪录片确实需要一个跨界的思维。”高晓蒙表示,思路确实还要打开。
    痛定思痛,这次“漏”也告诉纪录片人,业外资本正看好这个行业。如今,纪录片创作进入一个高峰,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的判断:纪录片的夏天到了。他认为,一个标志是纪录片杀入了卫视的黄金时段,包括排名前五的卫视黄金时段都播了纪录片,而且收视率很高。第二个标志是现实题材纪录片火热,讲述中国奋斗的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中国梦最好的释解。
    2016年中国纪录片总产值超过52亿元人民币,2017年总产值有望翻番。告别“烧钱”,纪录片人是该探讨“钱景”的时候了。“我一直不认同纪录片‘商业化’这三个字,”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干超认为,“但我们必须替纪实题材找到更多商业价值。”
    在寻找商业价值上,《茶界中国》无疑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分享了这一案例。
    《茶界中国》是“圈外人”做的纪录片,颠覆了纪录片创作原有的思路,不做单纯的纪录片,而把纪录片打造成一个品牌。《茶界中国》在京东上的众筹完成率达到了414%,当时的想法是用两天的时间众筹8万,但4个小时就突破了。现在,除了在江苏卫视等平台播出带来的口碑,制作方还进行商标注册,有专门《茶界中国》的茶,茶叶销售收入达到几百万元。“这些行业外的人带来的新思路,促使我们埋头做纪录片的人重新思考。”张延利认为。
    “纪录片的价值不一定是这部片子所产生的商业回报,而是由它所衍生出的一系列商业回报。”高晓蒙很好地诠释了《茶界中国》“蹚”出的一条新路。
    跨域传播:要走进去,而不仅仅是走出去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带了一部电视剧、一部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就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大黄山》。
    和《大黄山》一样,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成为“文化使者”,将中国故事带到世界。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禹城明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纪录片要学会“表达”。在安徽故事、国际表达方面,该台曾为安徽省制作一个8分钟的外宣短视频,上线24小时点击3.5亿次。
    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这是中国纪录片正在进行的探索。
    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副主任林庆坚分享了一个“以西方视角,讲中国故事,创收视传奇”的案例——《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
    片子选择的讲述者是杰弗里·莱曼,美国PBS(美国公共电视台)旅游节目《周末环球行》的制片人、主持人。他曾两次获得艾美奖,拥有非常多的粉丝。实践证明他对“海丝”的历史解读与中国的讲述方式确有不同。片子播出后,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亚洲地区播出,覆盖人口约27亿,美方提供的数据显示,《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在美播出的收视率是1,这是什么概念呢?比PBS的平均收视率高出了一倍,而美国一个很著名的纪录频道的单集收视率也就0.3。
    林庆坚介绍,由于《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海上丝绸之路》旗开得胜,双方正在筹拍《一个美国制片人眼中的粤港澳大湾区》,让火热中国的鲜活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禹城明也带来好消息,安徽广播电视台的《中国文房四宝》《黄山短尾猴》也受到国际纪录片界的关注,正在进行跨平台整合,加入走出去的行列。
    “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这是《百年孤独》中的一句话,有嘉宾建议,用这句话来形容纪录片的跨界之旅。
    微点评
    民歌的魅力在它的“真”,《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在内容呈现上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美术突出东方味道、中国气派,视频虚拟精雕细琢,营造出传统民歌文化的视觉景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节目模式的创新,生动展示了中国民歌浩瀚的历史画卷,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风貌与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