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作家梁鸿、付秀莹对话乡土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人民网-北京频道 newdu 参加讨论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乡土中国是一片沃土,是很多文人的精神家园,对乡土尤其是农村以及农民的书写为文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样式,并出现了诸多的流派,影响深远。10月22日,作为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活动之一,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梁鸿、付秀莹对谈:虚构与非虚构——乡土经验的两种表达方式”文学讲座在十月文学院举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介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文学领域对乡土中国的书写也出现了式微的现象,更多的作家把目光和笔触投入到波澜壮阔的城市生活当中。但是,这其中却仍有一些年轻的作家孤独而顽强地扎根在乡土中国这片厚实的土地上,笔耕不辍,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就,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梁鸿和付秀莹。
    梁鸿和付秀莹是“虚构与非虚构”这两种重要的乡土中国书写表达方式的实践者和杰出代表。作为学者和批评家,梁鸿的非虚构作品《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付秀莹代表作品《爱情到处流传》、《旧院》曾获首届中国作家出版奖,其中描写华北平原农村的长篇小说《陌上》引起了业内和读者的热议与好评。在对谈中,两位作家结合自己的作品、写作经验等谈到自己对乡村的理解及看法。
    梁鸿说,《中国在梁庄》中所写的就是当代的生活,一个现实的场域,和付秀莹作品中描绘的当下不太一样,“秀莹的当下里面还包含深层的基因,但是梁庄是把那种审美有点粗暴的去除掉,让大家看到更粗砺的乡村,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关于农民工、关于乡村离别打工的故事,我愿意在我的村庄用我的眼光把这样一个整体的生存状况给大家呈现。所以乡土经验不是两种表达,而是无数个表达”。梁鸿表示不管是非虚构还是虚构,都只是表述的不一样,“你面对这种生活的时候所选取方式的不一样,其实跟你所看到的东西是同样真实的,所以我经常说所谓的虚构,其实它仍然是真实的表达,只不过更加飞扬,更愿意聚合某些东西”。非虚构可能要把那些飞扬的东西去除掉,只能朝地下看,只能朝地面看,地面的东西怎样挖掘的更深更远,怎样看到生活内部更深远的所谓的真相,这是非虚构的任务。
    付秀莹对梁鸿非虚构、直面生活粗砺的态度,表示很佩服。她谈到,《陌上》发表后,故乡的人会对号入座,他们会说你写的那个乡村医生就是谁谁,他家是这种情况,你写的是那样,他们开始有议论。包括自己回到芳村他们也有这种讨论。所以在读《中国在梁庄》的时候,付秀莹感到非虚构可能更需要作家直面生活的勇气、决心。“《中国在梁庄》梁鸿的书写都是真实的,不容辩解的,就把生活的真相赤裸裸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种经验真的是太震惊了”。
    在现场付秀莹还以米和酒为现场听众做了比喻,“米是原材料,是我们的乡村人物、乡村世界、乡村的生活、人和事。虚构如果是酒的话,我和梁老师的酿造方法不一样。刚才说的虚构,让你幸福的谎言、真实的谎言,让你沉醉其中,可能让你有恍惚感,没有直接的刺痛感,它让你有一种文学或者艺术虚构给你带来的审美上的飞扬,因为小说就是小说家的白日梦,白天说梦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