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鲁敏:为什么有时候人会选择突然失踪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腾迅文化 周生 参加讨论


    [摘要]很多人说我们要追求明亮、温暖,我觉得这些东西都过分明确,以至于失去了文学性。我认为好的文学性在含混的位置,在你难以表达,甚至自己都觉得疑惑的、有威胁性的部分。
    
    一个人为什么会故意失踪,隐姓埋名,从此不见任何亲朋好友?
    作家鲁敏最近出版的新书《奔月》,就与这样的故事有关。一辆开往梵乐山的旅游大巴意外坠崖,游客小六借机消失。小六的丈夫不愿相信她已死,苦苦寻找,在此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小六的多重面目。而另一边,小六决意与之前的人生彻底割裂,隐姓埋名去到一个陌生小镇,有了之后的种种际遇。
    不只如此。在《奔月》中,鲁敏还建构了一个患有“失踪遗传症”的家族:小六的大姑从北大荒回城的路上突然消失在冰天雪地中;堂叔被打成“右派”后在大西北劳改时失踪;侄子偷偷跑到缅甸,从此杳无音讯……
    为了写这本书,鲁敏搜集了许多关于失踪、自杀、精神疾病的讯息。她曾在公安局户籍部拿到了一个本子,里面密密麻麻的名字,都是失踪者的。她还发现,日本作家樫村政则煞有介事地写过一本《完全失踪手册》,详细介绍各种“失踪攻略”,而新浪一个自杀者的微博成了“树洞”,后面的58万条留言以各种方式,表达了离开现有世界的强烈渴望。
    “我想谈的是人对于可能性的尝试——如果不做这份工作,不和这群人在一起,不在这个空间里,我是否有重新创造自我的可能?”鲁敏说。
    《奔月》是鲁敏的第二十部作品。她从25岁开始写作,从“东坝系列”的敦厚乡土写到城市暗疾,迄今为止,她已斩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中国小说双年奖等多个奖项。她的上一部作品《荷尔蒙夜谈》关注的是人的欲望,而在《奔月》中,通过对“故意失踪”这个话题的深度挖掘,鲁敏展示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
    近日,围绕新书,腾讯文化对鲁敏进行了电话专访。以下为采访内容。
    去一个别的地方,开始新的人生
    腾讯文化:为什么为新书起名“奔月”?
    鲁敏:一开始它叫“飘逸”的“逸”,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了“奔月”。
    我一直很喜欢月亮这个意象。作为恒定的参照物,月亮照耀着死死生生、不停奔忙的人。在它之下,我们有永恒感、渺小感与空灵感。它象征着一种可能性:在别处,过上别的生活。人需要这种看似遥不可及的寄托。
    选择“奔月”,是因为它有《春江花月夜》里那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时间感,又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里那种尘世之人向往他处的感觉。但在现代社会中,“奔月”的行为是徒劳的。无论去到哪里,你都无法摆脱人性的“重力”,实现真正的自由。不管身份、教育程度、口音怎样变,你人性中的很多东西是难以改变的。
    腾讯文化:说到“奔月”的“奔”,你是如何理解人的故意失踪的?
    鲁敏:失踪有很多种。有被动失踪,比如被绑架,比如犯了事儿潜逃,这样的情况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
    主动失踪也有很多种,比如求仙问道,藏之名山,这种失踪是相对精神性的、接近于道的失踪方式。比如《桃花源记》中,人失踪是为了躲避秦的暴政。而陶渊明后来守拙归园田,则是为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志。
    我的小说没有写一个道性、觉悟特别高的人的消失,我就是写一个凡人,一个有人性缺陷的人的离开。她就是懵懵懂懂地走出了第一步,想着去一个别的地方,开始新的人生。
    腾讯文化:在前期准备阶段,你听到过很多关于故意失踪的真实案例。在《奔月》中,虚构与非虚构成分的占比是怎样的?你也想过写一个类似“乌托邦”的地方,最后为什么没写?
    鲁敏:我用到的很多素材都是非虚构的。比如无锡有一个驴友经过精心策划,借出游之机,人为制造了自己的失联。还有大学生的失踪,一些新疆建设军团成员、知青和缅甸雇佣军的失踪……
    写的时候,我为这些在报道中或许一笔带过的内容增补了很多细节,比如失踪者亲属关于他们失踪前最后情境的描述:“儿子午睡起来,接了个电话说出去买烟,就再也没回来。他没穿外套,脚上还是一双拖鞋。”“她洗掉油腻腻的碗筷,烧好两瓶开水,并泡了一把黄豆以便第二天做豆浆。她下楼扔垃圾,就再也没有上楼来。”
    我曾在《奔月》中设置了一个气象观测站,很多失踪的人都在这里,有一种“失踪大全”的感觉,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写法很庸俗、很假,就放弃了。比较真实的其实是小六这种失踪。
    抛弃的一切,最后全都回到了她身上
    腾讯文化:你分两条线索写作,一边是原环境中的小六丈夫、母亲等人;一边是隐姓埋名去小镇乌鹊生活的小六和其他人,但是两条线索之间缺乏回应和对话。这是为什么?
    鲁敏:我不想让小六跟原来的生活有任何的联系,我不想让那边的人找到她的任何蛛丝马迹,所以我将两边像用铜墙铁壁一样完全地割离开——在《奔月》这个平行世界里,人是刻意要消失的,必须要做封闭式的处理。
    我到最后才把两条线合到一起,可能会违反读者的期待。但我希望大家能接受我为主人公设定的身份和经历,感受到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绝望,以及突然而来的、追寻别的可能性的勇气。
    腾讯文化:在这个叫乌鹊的小镇,小六又陷入爱情,又在一个职位上往上爬,之前生活里的庸常、琐碎、人际斗争卷土重来,那么,她失踪的意义何在?
    鲁敏:小六刚到乌鹊的时候无欲无求,扮娃娃、刷厕所,什么都干。但是人在人情社会中,社会有其运转的逻辑和规则。小六开始是拒绝一切的,拒绝被提拔,拒绝妥协的生活,但是后来她发现,一再拒绝的话,别人会把你当异类,会怀疑你。所以小六不得不在局部和社会规则做了妥协。
    而一旦开始妥协,这妥协就会从局部慢慢变成全部,你又变成了这个环境中虚假的一个“熟人”。小六曾抛弃的或者试图抛弃的一切,最后全都回到了她身上。她步步高升,导致钱经理一落千丈,她给朋友聚香提出很世俗化的建议……所以小六最后审视自己,很恶心地发现自己严重背离了当初离开的初衷。
    腾讯文化:没了小六以后,一切仍旧在运转。她的丈夫也向别的女人求了婚。小六的重要性,是在于她在妻子、在情人、在女儿的位置,恰好成为别人构建人生的一部分,还是只因为她是小六?
    鲁敏:这涉及人的复制性和可替代性的问题,它是搞哲学、搞社会学的人特别喜欢探讨的。现代社会机械化和工业化的程度特别高,产品无限复制,这在人的生活中也有了折射。我们小区房子的结构一模一样,家里放沙发和电视的地方一模一样,拉开男主人公抽屉,他的衣服和你家的衣服相仿。当一切呈现出统一性和相似性时,人的独特性也被遮蔽了。
    所以《奔月》里有个关于晒薄被子的故事:楼上楼下的男主人和女主人如果换方式搭配,也许同样可以显得很合适、很恩爱,也同样可以构成三口之家。所以对于人的独特性,我持悲观的看法,人和事之间似乎是可以替代的。
    腾讯文化:小六最后回到了之前生活的城市,但是却发现一切都变了。在你看来,失踪的人最后是否还能回到原来的环境中?
    鲁敏:生活本身是具有治愈能力的,就像动物或植物,破了一个口子以后,它会自动闭合,形成闭环。但既然切了个口子,不可能过几天你回来,这个口子又为你张开了。世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小六回去以后,发现哪儿都不对劲儿,处处被磕绊。人当初一厢情愿地离开去追索自己的身份,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疑难问题,一切都在变化中,其中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没有一个人能指出一条明路,或者明确告诉大家,人的身份到底该是怎样的。这一切原本就没有答案。
    好的文学性在含混的位置
    腾讯文化:你在写作中多次讨论“城市症候”和“城市病”,比如人的空虚、生命意义的缺失、自我认知的匮乏,以及他们的酗酒和纵欲。但出走也只能缓解这一点。这样看来,是否所有的城市病都是无解的?
    鲁敏:很多人去乡野、村庄,在那儿待一两年可能还好,如果待很久,就会有新的不安和焦虑。所以困惑和对当下的厌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前阵子有个女潜水员在考察古长城时遇难了。她的主页上写着:“喜爱潜水,因为当我进入到黑洞洞的海底的时候,我觉得我从世界上消失了。”看到这个地方,我真的心有戚戚。
    在生活中,旅游或者到山上去住一段,怎么着也是短暂的奔月的方式,至少是有了奔的动作和过程,你能稍微感受到一点安抚。回来之后,你需要更耐心地继续工作,积蓄力量。
    腾讯文化:即使是桃花源,可能也没有那么美好?
    鲁敏:是这样的。有一年到贵州,当地一个小伙子陪我们。吃饭时,他说:“把脸喝得红彤彤的,这一天就过去了。”听到这话,我寒毛一竖。他当时的表情是疲惫和痛苦的。
    作为游客,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热情和当地的美好,但对当地人而言,这就是枯燥的日常。
    腾讯文化:你曾谈到,现在大家认为好的长篇作品一般跟社会有比较紧密的联系。为什么你还是选择写《奔月》这种偏向于探索精神层面的作品?
    鲁敏:人心其实很深,但我们一般人都思考得比较浅。我们对于人性的看法往往过分的明确,好像人要么这样,要么那样,要么是爱要么是恨。但是人性有很多毛茸茸的、隐藏在深处的东西:怀疑、孤独、对于身边的哪怕最信任的人的倦怠感、对于自我身份的不确认、对于新的、陌生的东西的渴望。我想写的,就是爱与恨缝隙中的这些念头。它们很隐秘和幽暗。
    很多人说我们要追求明亮、温暖,我觉得这些东西都过分明确,以至于失去了文学性。我认为好的文学性在含混的位置,在你难以表达,甚至自己都觉得疑惑的、有威胁性的部分。
    
    鲁敏新书《奔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