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余秋雨先生是这次大奖赛的文化点评嘉宾。按理说,余秋雨先生担任这个角色最合适。纯粹蒙事儿的伪文化人坐在那儿自然要时时露怯,自己丢脸不要紧,可不能误了大奖赛的大事;真正学富五车的专业学者坐在那儿也许很不自在,也许晕镜头,也许满竹筒的豆子倒不出来,同样误事。只有像余秋雨先生这样的依违于学者与散文家之间、同时又有电视台丰富历练的文化人才最能胜任这种镜头前的点评角色。 但偶然看了几眼赛事,偶然听到余秋雨先生的点评,有些意见真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 一位歌手答题曰“满城尽带黄金甲”为“秦朝”“李自成”所作,这种笑话出自一个歌手并不奇怪,但余秋雨先生的点评竟也信口开河:“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最后一个王朝混到一起了”。明末的李自成如果处于“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往哪儿搁?这种笑话对于余秋雨这样名满天下的文化人是万万出不得的。 如果说这个笑话或许可以解释成余秋雨先生的不假思索的失误,那么他对王勃的评价,却是令人很难理解的别出心裁。谈到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余秋雨先生首先又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他把它说成两句诗,实际上那是骈文,不是诗。骈文始于汉、魏,兴于六朝,是与散文相对的文体(所谓“骈体文”与“散体文”),而绝非诗体。《滕王阁序》恰巧是王勃咏滕王阁诗的序文,余秋雨先生稍微认真一点,就不会把文说成诗。这种常识性错误对于一般人或许没什么大不了,但对于专门吃文化饭、专门以捍卫古典文化著称的余秋雨先生,却是应该正视的错误。但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余秋雨先生对王勃的评价。谈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余秋雨先生竟把它说成王勃继承六朝绮靡文风的表现。治中国古典文学史或诗歌史的学者早有定论,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贡献恰巧就在于一改六朝绮靡纤丽的文风,开初唐慷慨新风。王勃开初唐新风,骈文以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代表,诗歌则有人们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杜甫有诗赞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余秋雨先生是否要加入这“哂未休”的行列,而“欲废江河万古流”呢?就看作品自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绮靡在哪里呢? 最令人不敢恭维的是,余秋雨先生谈到这类“学术问题”,总喜欢不知道是谦虚还是心虚地加上一句:“我的看法可能和许多学者不一样”。这句话实在不必加了,反正不管怎么不一样,学者们也不可能跑到电视上去和你辩论。其实余秋雨先生是在犯文人的通病:“立异以为高”。但你的“立异”总得有点根据呀! 作为经常在电视上扮演导师角色的余秋雨先生,确乎应该再敬敬业。我想那些文化题应该是你出的或至少你事先是知情的,为什么不也像那些歌手一样好好准备一下呢。太自信了吧!你的常识性错误及其他错误对学界倒没什么,学界像我这样多事地写点东西和你理论的恐怕也没几个,但你面对的是亿万观众。当你如此这般地点评那位“秦朝”“李自成”的歌手时,你知道有多少观众接受了你的误导,把你的常识性错误和其他错误当成精神的盛宴?这可就是比什么大奖赛都更值得正视的误人子弟的大事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