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疑案的产生 本文拟探究的“疑案”,指一份鲁迅研究文献《鲁迅先生研究纲领》(以下称“《纲领》”)其著作权归属问题。在长时间里,学界似达成一种“共识”,即:论者均认为撰写者为张学良。但经多年考索,证明此论与实际不符。 “疑案”发生于14年前,即1997年。这一年秋季,《鲁迅研究月刊》(以下称“《月刊》”)与《上海鲁迅研究》两刊,几乎同时向读者、研究者介绍、评述了一份文献资料:据说是张学良将军在1940年代撰写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此举,很引人注意。具体情况是,《月刊》在此年第9期(总第185期),刊布了题为《 张学良将军亲笔稿<鲁迅先生研究纲领>》的手迹复印件。《上海鲁迅研究》第8辑(1997年10月百家出版社出版),随之也揭载了这份文献的手迹复印件,题作《张学良<鲁迅先生研究纲领>手迹复印件》,同时配发有王锡荣先生的考证、研究文章《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张学良<鲁迅先生研究纲领>》(以下称“王文”),以及康文先生的《想起一则<鲁迅全集>传奇》(以下即称“康文”);同期此刊,署名“西木”的《新时期鲁迅研究的一次检阅——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论文综述》(以下称“《综述》”),评介了王锡荣《张学良<鲁迅先生研究纲领>研究》一文的内容与观点。 5年后,即2002年,《上海鲁迅研究》(13)(2002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又发表了张梦阳先生的《张学良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与达城的<鲁迅研究大纲草目>》(以下称“张文”)(1),重新提起这一论题。 上述文献资料,以及时间跨越6年(从1996年10月至2002年12月)的四篇论述文章,题目、内容虽各有不同,而均称这一并无署名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为张学良所撰。作为读者,在研读之余,随即产生一些疑问。 比如,《月刊》仅刊登《纲领》的手迹复印件,并冠以“张学良将军亲笔稿”之语;“亲笔稿”自然是“亲笔撰写的文稿”之意,可是并未说明何以认定是“亲笔稿”。记得,我当时曾就此疑惑,求教于负责《月刊》编务的王世家先生。承世家先生赐告:此件系陈漱渝先生从台湾带回,不会有误(大意)。虽有复示,疑惑仍是疑惑。“从台湾带回”,就不须考订吗? 四篇论述文章中,以王文考释最详,主要内容有:1、记述张学良1943年被幽禁于贵州开阳县刘衙(刘育乡)期间,购买《鲁迅全集》、《鲁迅的创作方法及其它》等书,后来捐赠给台湾东海大学图书馆,以及在《鲁迅全集》中发现《纲领》的经过;2、据查证手迹,说“可以认定这篇文字出自张学良先生手笔无疑”;3、推测,进而推断,此文写作的时间;4、最后,提出一个“足以发人深思”的问题,“如果不参透,真不能想象这篇研究纲领出自一个驰骋疆场的著名将领之手”。可以看出,王文虽题称“张学良《鲁迅先生研究纲领》”,且认定“出自张学良先生手笔”,而同时,也留下了继续“参透”,乃至“研究,探求”的空间。实际上,考订真伪,也是应“参透”的内容。 再说后三篇。康文的开头,迳称“从王锡荣处得知张学良将军曾经撰有《鲁迅先生研究纲领》”;其主旨是,以一则旧日报载《鲁迅全集传奇》等情,“证明张将军曾日夕研读《鲁迅全集》”,系对王文的补证。可是,所谓“日夕研读”云云,文中似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 《综述》所称述的,当系王锡荣先生向1996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全国鲁迅研究学术研讨会”提交的会议论文(未悉正式发表于何刊)。此文观点,应与上引王文一致。《综述》说,此文“对新近发现的张学良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手稿,从字迹、鲁迅与张学良的关联尤其是鲁迅杂文中对张学良的关注与言论和张学良受鲁迅影响的情形等诸方面进行了考订和分析,确认系张学良先生的手迹”;“(此文)高度评价了‘纲领’所反映出的张学良先生的学术眼光、深厚的理论修养、精审的研究方法和非凡的学术功力,认为张学良对鲁迅理解的深度、他对鲁迅的评价定位,是我们许多研究者和理论家所不及的。”这里对对张学良“学术眼光”、“学术功力”等的“高度评价”,很难令人与“驰骋疆场的著名将领”联系起来,确乎“真不能想象”。 张文也称《纲领》是“张学良的”,而补证张学良何以能“写出了这篇《纲领》”:曾有署名达城者撰有《鲁迅研究大纲草目》(以下称“《草目》”)一文,刊登于1936年11月5日西安《西北文化日报》,张学良当时正在西安,此报“他是不会不看的”,“想必那时就对这篇《草目》印象深刻,后来又日以研读《鲁迅全集》消遣,这样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写出了这篇《纲领》。”这里的“不会不看”、“想必”,也是猜测之词,不是实证。 张文说,《纲领》“表现出深邃、周密的学术思考”;王文问道:“张学良的学术思维真有如此功底吗?”由此就引出又一个问题:它是不是别有出处?或者问,它是否另有撰写者? 如今,在悬疑十多年后,由于《萧军全集》(2)的出版,这一涉及鲁迅研究、张学良研究,乃至萧军研究等学术领域的问题,最终有了答案:《纲领》并非张学良“亲笔稿”,它的确别有出处,即出自萧军的著作。 二、《鲁迅先生研究纲领》的原文 鲁迅先生研究纲领(3) “纪念鲁迅:要用业绩;纪念鲁迅: 要懂得他,研究他,发展他” “鲁迅是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底鲁迅。学习,研究,发扬他的学术作品和为人(类)而战斗的精神,这也是每个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底权利和义务。” 研 究 纲 领 A、思想方面:哲学,政治,文艺理论三项。研究他的哲学观点,政治思想和主张,文艺理论基础和美学体系等的发生,发展,改变表现等。 B、行传方面:1、生平:包括他的历史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奋斗经过等项。2、事业:他一生中最有价值,最重要,最要我们继承与完成的是些什末(么)?次要的是(些)什么?以及他对于中国与世界的影响、与应占的地位等。3、轶事:一个伟人常在他一件很小很平凡,偶然的事情上也可得出他的某方面价值来,我们要搜集它,研究它。 C、创作方面:分小说,诗,韵(散)文,什(杂)文等四个部门,精心的研究他们能反映的时代,生活,人物,表现的方法,创作的道理(路),独特的风格,接受的影响以及他们能发生何影响和作用,特别是他的什(杂)文,怎样“形象化”他(地)斬击他的敌人! D、翻译方面:1、翻译的发展,他为何从事翻译?先译那(哪)一人的作品?后来为什么又译了很多文艺理论的书以至于《死灵魂》来结束。2、翻译的主张和见解:起始怎样?后来怎样?与轻视翻译或滥译者们有个怎样的论战,在翻译事业上所发生的影响与业绩——如创办《译文》等。3、翻译技术和特点:他的翻译技术怎样?在翻译上他的优点和缺点,特点,对原作者的忠实程度怎样?以及对原作者的研究工作,译品的总数量,最好的最坏的等。 E、学术方面:包括他的编著的文学史,一般历史,版画研究,绘画介绍和研究,出版的书和画,论著等等。 F、鲁迅作品在外国(国外):搜集各国对于他的作品底介绍与批评,各种纪念文件和文章,帮助我们对他的理解。外国译本中如发现有理解不足,或错误的,我们也要帮助他们补足或订正。 此《纲领》全文约800字(原件直行书写,占1页),内容精当,条分缕析,又写于1940年代,的确十分珍贵。其题目下(正文前)是引文(两个分句组成的一句话),用引号标明,占两行,居中,字号略小。正文开篇也是一段引文,有引号标明。下面才是小标题“研究纲领”,以及分6项(以A.B.C……标识)的提纲。 这份《纲领》,包括两段引文和6项提纲,出处均可从新出版的《萧军全集》查到。详见下文。 三、《鲁迅先生研究纲领》的出处 1、题下引文的出处(《纲领》所引有关语句,以下划线标出;个别文字、词语、标点等的改动,不再细标和说明。下同。): 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 延安各界纪念大会宣言(4) 四年前本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先生逝世于上海寓所。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延安——举行他的四周年纪念。 这里的纪念,不仅仅是为了延安的各界底纪念,而是代表着敌区以内的,敌区以外的那些: 要想纪念,而不能够纪念(的人们)底纪念! 能够纪念,而不能够完满纪念的人们底纪念! 在他死后不到一年,我们全国人民举起了抗战的火把,抓起了杀贼的刀枪,展开了民族解放的血斗! 在他死后不到四年,我们底抗战的今天——形成了“百团大战”光辉的业绩,升起了抗战建国最后胜利的信号! 政治——我们正在实现着新民主主义。 军事——我们正在准备实现加紧地“反攻”。 文化——我们早就统一着“枪”和“笔”。 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着一个辉煌的明年! 明年,我们将准备一个更辉煌的“五年祭”,展开在他的面前。 我们要实现鲁迅先生所希望给我们的——为中国独立解放而战斗到底;为人类中被侮辱与损害者而战斗到底。 纪念鲁迅:要用真正的业绩! 纪念鲁迅:要懂得他,研究他,发展他。 鲁迅是憎恶“腐化堕落”的:我们要坚决肃清一切“官僚主义的倾向”;“贪污腐化的现象”。 鲁迅是憎恶“狡狯庸俗”的:我们要坚决和自己和别人的“投机取巧”,“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的“市侩主义”斗争——消灭它。 鲁迅一生是为大众的:我们要坚决加紧开展“大众文化运动”。 鲁迅是恨痛(痛恨)奴隶和奴才的劣根性的:我们要坚决反对“奴化教育”政策“汉奸文化”政策,文化上的“复古主义”无原则的“读经”尊孔。 鲁迅(是)喜爱自由平等的:我们要坚决现实(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争取真正的宪政实施。 鲁迅是主张“团结抗敌”的:我们要反对“分化离间“,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倾向和行为。 鲁迅是主张“敌友分明”的:我们反对自己倾轧。 鲁迅的精神是战斗的、实践的,……他反对阿Q式的胜利法! 鲁迅的战法是“韧”性的,他反对“脆弱”“失望”和“悲观”。 鲁迅的血液,没有一滴对敌人中途“妥协投降”的血液! 一个真正的中华民族子孙,一个真正鲁迅的精神和事业底继承者,一定也不允许有这样一滴可耻的血液存在自己的血液里! 九月廿六日 (此文曾印300份在1940年10月19日延安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大会散发,收入延安版 《鲁迅研究丛刊》第一辑) 此《宣言》(以下即称“《宣言》”)的“散发”和最初“收入”情况,上引篇末括号内文字已有说明。应补充的是,在萧军主编的《鲁迅研究丛刊》(以下称“《丛刊》”)第一辑中,此文末行附注的时间,不是“九月廿六日”(拟稿时间),而是“十月十九日”,即大会举行的日期。本文亦见于哈尔滨版《鲁迅研究丛刊》第一辑(1947年10月鲁迅文化出版社出版),以及张梦阳先生作为责任编辑所编《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5)(以下称“《汇编》”)的第三卷(第502页)。 《宣言》在《丛刊》第一辑及《汇编》中,均无署名。全文约千字,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纲领》只截取文中有关如何“纪念鲁迅”的两句话,作为题下(正文前)引语,将研究与纪念相链接,颇具画龙点睛的作用。 2、篇首引文与6项提纲的出处: 鲁迅研究会成立经过(6) 可以这样说: “鲁迅是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底鲁迅。学习、研究、发扬他的 学术作品和为人类而战斗的精神,这也是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底权利 和义务。” (下略) 去年,十月十九日在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底《宣言》里,也有这样:“纪念鲁迅:要用真正的业绩;纪念鲁迅:要懂得他、研究他、发展他……”两条标语。 (下略) 一 筹备会成立的目的和经过 (略) 二 研 究 纲 领 关于这筹备会的目的和经过,大致就是那样了。这里我们就要提出一个简单的“纲领”。这纲领底提出,也是没有经过怎样严密的思考和研究的,大致这样分列一下,对于研究者不过是一点参考的意思而已。至于怎样选择,或是用什么题目,这当然是研究者个人绝对自由的事。 A、思想方面 在这一部门里,暂分为哲学、政治、文艺理论等三项,研究者对于鲁迅先生哲学的观点,政治的思想和主张,文艺理论的基础,美学的体系等等的发生、发展、改变表现等等,可以各别还是具体研究它。 B、行传方面: 关于鲁迅先生的行传方面,他自己仅仅是在《呐喊》上有过那样一篇短短的“自传”, 以外虽然也有一些片断的,自己或别人的描写和追忆,这究竟是片断的。我们要把这些已知和未知的应该设法集纳起来,而后才能产生出一部比较有系统具体的传记,这是必要的。在这一部门里我们暂时这样区分的: 一、生平:这包括他的历史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奋 斗经过等等,每个环境是怎样影响了他,他又是怎样和环境适应战斗,改变了和作用了它们。 二、事业:他的一生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最要我们承继的成就是些什么,次要的是些什么?它对于中国的影响,对于世界的影响,在中国以及人类历史上应占的地位。…… 三、轶事:从来一个伟大的人,常常是在一件很小的、平凡的、偶然的事情上也可以寻出他的某一方面的价值来,我们要搜集它,研究它,好了解一个伟大的人的生活底另一侧面和全部,这是重要的。 C、创作方面: 小说、诗、散文、杂文,我们把这作为鲁迅先生创作上的四个部门。因为他基本的还是一个文学家,而且他所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战斗力量的工具,也是这四个重要的部门。我们所接受他的力量和影响,也是从这四个部门接受过来的。那么对于这每一个部门里面每一篇作品,那是应该怎样精心地研究,这是不必多说的事。它们所反映的时代、生活、人物表现的方法、创作的道路、独特的风格、接受的影响、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更是他的杂文,它是怎样“形象化”地斬击他的成千百的敌人?更是作为后一代的我们青年的文艺工作者,如果你忽略这些,你的前路是暗淡的。我敢于这样说。 D、翻译方面: 他的翻译底发展:为什么要从事翻译,先译的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作家的作品?他为什么要单翻译它?它当时给了他怎样的影响和感兴?后来为什么又翻译了很多文艺理论以至果戈里的《死魂灵》以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翻译的主张和见解:他起始是主张怎样翻译的?后来又是主张怎样翻译的?他和轻视翻译者或滥译者有过怎样的论战?在翻译事业和运动上他所发生的影响以及业绩——如创办《译文》等。 他的翻译技术和特点:他的技术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有什么特点?对于原文的忠实程度,对于原作家研究的工作,他所善于使用的移译的文字,译品的总数量等等;某一部、某一篇是他译的最好的,自己满意的?某一篇是最坏的? E、学术方面: 我们只能把他的:文学史、一般历史、版画研究、绘画介绍、研究,出版的书籍、画册、文学方面的论著等等全归进这一部门了。 F、鲁迅作品在国外: 先生的作品译成外国文已经是很早的事了。外国——譬如苏联——他们对于先生作品的介绍、批评,以及各种纪念文件和文章,我们也应该尽可能,把它们搜集起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于先生的理解。如果在外国的译文中发现有理解不足,或错误的,我们也可以帮助他们补足或订正。总之,我们要使先生的真正的人格、精神,以及他的事业,得到他应该得的地位和评价。(下略) 这篇《经过》(以下即称“《经过》”),是1941年1月15日,萧军在延安鲁迅研究会成立会上所作报告。有关情况是,“(1941年)1月15日,延安鲁迅研究会在文化俱乐部正式成立。到会的有艾思奇、周立波、丁玲、萧军 、周文、周扬等三十余人。萧军报告该会成立目的、经过及今后研究纲领。……”(7)据此可知,排印成文的《经过》,原本是在会上的报告用稿。 《经过》的全文篇幅较长,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除上面标示、摘引的“一”和“二”两部分之外,后面还有“研究的步骤”和“参加研究的人员”(名单)两个部分。《经过》作为“附录”之二(《宣言》是“附录”之一),收在延安版(以及后来的哈尔滨版)《丛刊》第一辑,在题目的下一行,有作者(即报告人)的署名“萧军”;也见于《汇编》第三卷(第503—507页)。 显而易见,《纲领》将《经过》的第一句话,作为篇首引文;将其第二部分(“研究纲领”)的内容,即6项研究提纲,压缩简化,即成为《纲领》的主要内容。《纲领》题目中的“研究纲领”四字,亦是原有的,不过冠以“鲁迅先生”四字。 四、疑案的终结 经过上面的比对,可看出,《纲领》是摘录萧军执笔拟稿的《宣言》,再引录其《经过》,从而形成的一篇读书摘要。如果追究“著作权”,那么,“著作权人”(即作者)只能是萧军,不能是其他人。或者说,其他某君只能是“摘录人”。 《纲领》摘录《宣言》与《经过》,而夹于张学良1943年购买的《鲁迅全集》中,它依据的当然不可能是近年面世的《萧军全集》,必定是1942年(8)在延安出版的《丛刊》第一辑。这就是说,只要查看《丛刊》第一辑,即可寻找出《纲领》的本源。但是,这只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萧军全集》的出版,才使关于《纲领》的疑案最终解决。原因在于: 第一,上文已说及,在《丛刊》第一辑中,作为附录之二的《经过》,有“萧军”署名;而作为附录之一的《宣言》,却没有署名,看不出拟稿者是何人。(因系“大会”的宣言,不宜署个人姓名。)查阅《萧军全集》才知晓,《宣言》同系萧军之作。由此即可得出结论:《纲领》的引语和正文,均出自萧军手笔。 第二,从《萧军全集》中相关篇什,可以了解萧军拟写《宣言》、《经过》两篇文章的背景和经过,进而验证上述结论的准确可靠性,说明它们是萧军经深思熟虑而写成的。 比如,研读可发现,《宣言》在《萧军全集》中出现两次,《散文卷》和《书信卷》各一次,而内容、文字相同。这是为什么?原来,从《书信卷》中(1940年)9月25日《致 艾思奇》(9) 可知,艾思奇(10)先已有草拟好的一份“宣言”,寄给萧军,征求意见。萧军在此信中说,艾氏所寄的稿子“太一般性了”,“有些不具体”。于是在次日(26日),自己另拟一篇,即《宣言》,内容“直接联系于抗战和延安的文化现实”(11), 附于复信后,一并寄给艾思奇。萧军另拟的一篇,后被纪念大会采用,替代了艾氏所寄。这就是《宣言》既收于《散文卷》(作为一篇作品),又在《书信卷》出现(作为复信的附件)的原因。 再如《经过》,读《萧军全集》的《日记卷》,可了解其写作情况和写时精神状态:鲁迅研究会成立会召开的前一天,“(1941年1月14日)夜间把鲁迅研究会计划纲领拟好,又把《文艺月报》的编辑纲领拟了一份,看了几页中国历史,睡下的时候已经第二天上午一时左右了。这是做工作最多的一天,感到很愉快。”(12)为开好成立会而深夜写出报告稿,又拟出另一纲领,接着读书,直至次日凌晨。为在延安推行鲁迅研究,又编辑刊物促进文艺创作,萧军如此辛勤工作,而精神是愉快的。 这里,不妨略述我对《纲领》疑案的求索过程。当初之所以对“张学良亲笔稿”说法存疑,除因阅读有关文献资料、论文时,感到不满足外,还因对《纲领》“似曾相识”,隐约记得萧军老人好像列过这样的提纲。果然,经查看1983年秋,在北京鲁迅博物馆(经馆领导王士菁先生批准)借阅《八月的乡村》和《丛刊》第一辑(哈尔滨版)等书所作摘录,以及萧老1981年惠赠的《鲁迅先生纪念史料辑存选录》(打印本),读其中所收《丛刊》第一辑的目录和附录,发现《纲领》确系摘自萧老的《经过》,以及未署名的《宣言》。但由于搞不清《宣言》何人所拟,问题还是悬了起来。(13)直到2006年夏,收到萧耘、王建中伉俪(萧军老人的令爱与贤婿)惠赠的《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版)后,立即拜读。但从书中的《延安日记》,只查到《经过》的写作记录(即上文所引),而无关于《宣言》的线索。两年后,又收到萧、王二君所赠《萧军全集•书信卷》,意外从《致 艾思奇》一信发现附后的《宣言》,从信尾、文后所注紧连的写作日期(“9月25日”和“9月26日”),得知这也是萧老之作。2009年初夏因事赴京,寄住母校北京师范大学,特地请在师大图书馆工作的一位友人帮助,借阅了全套《萧军全集》,又从《散文卷》查到此篇,得以与《书信卷》中所附,互相印证。至此,悬疑最终冰释。所得感受是,有时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须穷追不舍,持久等待(新资料、新情况……出现),可能在许多年之后,才有结果。自然,有的疑惑,会永远存疑下去,没有结果。 回到本文开头的引述,似可对“亲笔”说(“张学良的”)作一点检讨。比如,根据一纸《纲领》,夹在张学良所藏《鲁迅全集》中,再请人查对笔迹,……于是推测,随之作出判断,这恐怕过于匆忙了。而彼此引录,延伸补证,似对新论未予深究即认可,欠缺一点质疑问难精神。何况《纲领》的内容是“全景式”的,是面向“众人”(众多研究者)的;张学良如真打算系统研读《鲁迅全集》,只要拟一份阅读计划之类,列一列重点、次序,等等,就已适用。所谓“亲笔稿”,此说法鲜见,用语可否再斟酌?人们写作,通常都是“亲笔”,不用“他笔”;当然,特殊情况例外。张学良当时已不是发号施令的将军,而迹近阶下囚,不大可能取“口授笔录”法,即由他人代笔,写一页短篇文字。(晚年在美国,才有对唐德刚口述历史,由唐氏笔录之事(14),因境况有别。)据此,似无必要强调“亲笔”。 说到张文,最令人感到遗憾。张先生编纂巨著《汇编》,收录了《丛刊》第一辑的全部文章资料;在《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又作了评介,对《经过》的内容也有记述(如说《经过》一文,“颁布了研究纲领”(15)等等)。按说,应不难看出《纲领》的出处。不知为何没有想起《丛刊》第一辑与《经过》,仅仅“联想起了”达成的《草目》。也许,由于过分看重《草目》,而对萧军的“研究纲领”有所忽略,乃至印象淡薄,因而失之交臂。 鲁迅说胡适“有‘历史癖与考据癖’”(16),语含讽刺。不过,胡适倡导“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又云:“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还是有道理的,值得读书治学时参考、记取。 注释: (1)张梦阳《张学良的<鲁迅先生研究纲领>与达城的<鲁迅研究大纲草目>》一文的内 容,又见于张梦阳先生的专著《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第257—260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萧耘、王建中主编:《萧军全集》(1—20卷),华夏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承王建中先生见告:《全集》仅印300套,未在书店发行,只供分赠鲁迅研究单位,国家和省、市、自治区大型公共图书馆,重点大学图书馆等之用。(《书信卷》3本,单独多印了若干套,赠给收信人作为纪念。) (3)据《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9期)所载《鲁迅先生研究纲领》手迹复印件。圆括号内,是参考其出处所作订正。 (4)《萧军全集》第十一卷(《散文》),第420页。圆括号中的文字,系参考其他文本所作订正。 (5)正式表述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 鲁迅研 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第三卷,1987年3月出版。 (6)据《鲁迅研究丛刊》第一辑,收于《萧军全集》第十一卷(《散文》),第428—433页,题作《延安鲁迅研究会成立经过》。 (7)潘磊:《“鲁迅”在延安》,第15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8)延安版《鲁迅研究丛刊》第一辑的出版时间,版权页所标与有关文章的记述,说法不一致。据考证,应是1942年。 (9)《萧军全集》第十五卷(《书信》),第261页。 (10)艾思奇,当时“已成为延安文化界的核心人物,担任‘文协’主任和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重要职务”(《“鲁迅”在延安》,第21页)。“文协”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简称。 (11)同(7),第89页。 (12)《萧军全集》第十八卷(《日记》),第257页。按,1941年1月1日,延安文艺月会创办会刊《文艺月报》,萧军轮值主编首期。参看王德芬:《萧军简历年表》,《萧军纪念集》第759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13)应补充的是,在《鲁迅先生纪念史料辑存选录》(打印本)的《萧军所著有关鲁迅先生的诗、文……目录一览》中,列有《宣言》;在《萧军简历年表》中,亦有“(1940年)10月19日延安各界召开了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大会,萧军负责写了《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延安各界纪念大会宣言》。”的记载。二者均为间接记述。 (14)参看张学良口述,【美】唐德刚撰写:《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15)《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第392页。 (16)《阿Q正传•序》,《鲁迅全集》第一卷,第4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 谷兴云 1935年生,安徽阜阳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安徽阜阳电大教授(退休)。 作者电子邮箱:guxingyun2004@sina.co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