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爱思想 张隆溪 参加讨论

    近一年中,我曾数次去拜访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钱锤书先生,听钱先生就比较文学及一些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比较文学目前已在我国引起广泛兴趣与注意,北京大学集中好几个系和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大陆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全国性的学会也正在酝酿中。在此形势感召之下,我决定不揣浅陋,把与钱先生几次谈话中涉及比较文学这个题目的内容略加整理,追记如次。
    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较早,它的史前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而作为一门学科,也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在法国和德国逐渐形成。比较文学是超出个别民族文学范围的研究,因此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早期的法国学者强调rapports de fait〔实际联系〕,德国学者强调研究Vergleichende Literaturgeschichte〔比较的文学史〕,都说明了这种情况。钱锺书先生说他自己在著作里从未提倡过"比较文学",而只应用过比较文学里的一些方法。"比较"是从事研究工作包括文学研究所必需的方法,诗和散文、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戏剧和小说等等,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钱先生认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二五四?--一三二四?)于元世祖时来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发生巨大影响,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它是西方最重要的、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有关东方的记载。研究马可•波罗的权威学者本涅狄多(I.F.Benedetto)曾把马可•波罗的《游记》与但丁《神曲》和托马斯•阿奎那《神学总汇》(Summa Theologica)并举为中世纪文化的三大"总结",并非过奖。在《神曲•天堂篇》第八章,但丁描写金星天里一个幸福的灵魂为欢乐之光辉包裹,如吐丝自缚的蚕,这个新奇比喻毫无疑问是来自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在六世纪时,拜占廷帝国(即中国史书所载"拂"国)就从中国走私蚕种而发展起养蚕和丝绸业。据拜占廷史家普罗柯庇(Procopius)记载,两个拜占廷人在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唆使下,从中国把蚕卵和桑种藏在一根空心手杖里偷偷带到君士坦丁堡,从此使西方也发展起绫罗绸缎来。以昆虫学家的眼光看来,蚕吐丝作茧不过是蚕的生活史中由成虫变成蛹所必经的阶段,但在诗人的眼中,吐丝的春蚕却成为为爱情或为事业献身的感人形象。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中国诗中千古传唱的名句,而在西方文学中,除刚才提到的但丁之外,德国大诗人歌德也曾以春蚕吐丝喻诗人出于不可遏制的冲动而创作,辞意与义山诗颇为贴合:
      
     Wenn ich nicht sinnen oder dichten soll
     So ist das Leben mir kein Leben mehr.
     Verbiete du dem Seidenwurm zu spinnen,
     Wenn er sich schon dem Tode nher spinnt.
     Das kstliche Geweb' entwickelt er
     Aus seinem Innersten,und lβt nicht ab,
     Bis er in seinen Sarg sich eingeschlossen.
     --Torquato Tasso,V.ii.
      
     如果我不再思考或写作,
     生活对于我也就不再是生活。
     你岂能阻止蚕儿吐丝结网,
     哪怕它是把自己织向死亡。
     它从体内织出这珍贵的柔丝,
     一息尚存,决不停息,
     直到把自己封进自制的棺材里。
      
     ——《塔索》,第五幕第二场
      
     此外如元杂剧《赵氏孤儿》,已经有不少文章论述过它在欧洲的流传以及它对英、法某些作家的影响。钱先生指出此剧不仅在英、法文学中产生影响,意大利诗人麦塔斯塔西奥(Pietro Metastasio,1698-1782)的歌剧《中国英雄》(L'Eroe Cinese)也采用这个题材,并且在剧本前言(argomento)中声明这一点;这个问题值得让留心中意文学关系的学者去进一步研究。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还有大量工作可做的研究领域。自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严复、林纾的翻译在整个文化界都很有影响,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有意识地利用西方文化、包括俄国和东欧国家文学的外来影响冲击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国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郁达夫、闻一多以及活跃在当时文坛上的许许多多作家、诗人和理论家,都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做了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郭沫若自己曾说他写诗受泰戈尔、歌德和惠特曼影响,他诗中那种奔腾呼号,与他研习德国浪漫诗人显然有密切的关系。当时的重要作家无一不精通一种或数种外语,深深浸淫于外国文学的影响之中,因此,研究现代中国文学而不懂外语、不了解外国文学,就很难摸到底蕴。有人不必要地担心,以为一谈借鉴和影响,就似乎会抹杀作家的独创性,贬低他作品的价值,这其实是一种狭隘的偏见。现代中国文学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毋庸讳言的,但这种文学借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如鲁迅所说"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此,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不是来源出处的简单考据,而是通过这种研究认识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就中外文学,尤其是中西文学的比较而言,直接影响的研究毕竟是范围有限的领域,而比较文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的研究,按韦勒克(René Wellek)讥诮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文学"外贸"(the"foreign trade"of literatures)。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littérature générale)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联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同文化系统的背景上进行,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钱锺书先生认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这项工作必须深入细致,不能望文生义。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大多是实践家,要了解其理论必须同时读其诗文,否则同一术语在不同的人用起来含义也不同,若不一一辨别分明,必然引起混乱。钱先生最近发表的"诗可以怨"(见《文学评论》今年第一期),就是比较诗学的一篇典范论文,其中对韩愈两篇文章中的用语,就有幽眇精微的辨析。韩愈《送孟东野序》里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并不同于司马迁所说"发愤所为作",而他在《荆潭唱和诗序》里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才是"诗可以怨"一个明确的注脚。在这篇文章里,钱先生旁征博引,用大量材料令人信服地说明中国和西方都认为最动人的是表现哀伤或痛苦的诗,很多诗人和理论家在说明这一点时不仅看法相近,而且取譬用语也常常巧合,这就指出了比较诗学中一个根本性的规律。钱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不仅要读诗话、词话、曲论之类的专门文章,还应当留意具体作品甚至谣谚、训诂之类,因为很多精辟见解往往就包含在那片言只语当中。研究文论还应留意画论、乐论,象文论中品诗言"韵",就是取譬音乐而最早见于谢赫论画的"六法",这与印度和西方文艺理论中以不绝余音喻含蓄有致的韵味,如出一辙(参见《管锥编》第四册,第1352页)。同时,对于脱离创作实践的空头理论,钱先生不甚可许。他强调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必须多从作品实际出发,加深中西文学修养,而仅仅搬弄一些新奇术语来故作玄虚,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毫无补益;他举了一些现代法、美文论家滥用"结构主义"的例子,批评了象克利斯蒂瓦(Julia Kristeva)这样一类人的理论。
    各国文学要真正沟通,必须打破语言的障碍,所以文学翻译是必然的途径,也是比较文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见《旧文四篇》)一文中,对文学翻译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先生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认为我们不仅应当重视翻译,努力提高译文质量,而且应当注意研究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在各国翻译史里,早期的译作往往相当于译述或改写,以求把外国事物变得尽量接近"国货",以便本国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严复译赫胥黎《天演论》,态度不可谓不严肃,"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但实际上加进了许多译者自己的阐释。林纾根本不懂外文,他的译作是根据别人的口述写成,遇到他认为原作字句意犹未尽的地方,往往根据自己作文标准和"古文义法"为原作者润笔甚至改写。英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翻译,这种改译的例子也很多,《剑桥英国文学史》及马蒂生(F.O.Matthiessen)、斯宾干(J.E.Spingarn)等人都有论述。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三章有论剧作家处理题材的不同方式一节,说法国人出于对本国文化的骄傲(aus dem Hochmut),把外国题材一概本国化(sie haben sie nur nationalisiert)。这和施莱尔马赫(F.D.E.Schleiermacher)论翻译分两派的话正相发明:一派让作者安然不动,使读者动身上外国去,另一派让读者安然不动,使作者动身到本国来。意大利诗人列奥巴蒂(GiacomoLeopardi)论德、法两国的翻译不同,和于两国语言性质的不同,也和黑格尔的话印证。钱先生用黑格尔《美学》中的论述来谈论翻译问题,显然是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来看待,因此适用于其他艺术的美学原则,也应当适用于文学翻译。就目前情况看来,我们对翻译重视得还不够,高质量的译文并不很多,翻译理论的探讨也还不够深入,这种种方面的问题,也许我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会有助于逐步解决。
    比较文学在我国真正引起学术界普遍注意,可以说是最近几年内的事,而一旦大家注意起来,希望促其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对于比较文学的性质、内容、方法等等理论问题,就有探讨的必要。钱锺书先生借用法国已故比较学者伽列(J.M.Carré)的话说:"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La littérature comparée n'est pasla comparaison,littéraire.)。意思是说,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contrastive literature)。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不仅如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换言之,文学之间的比较应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虑到文学与历史、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各门学科的联系。因此,钱先生认为,向我国文学研究者和广大读者介绍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大学开设比较文学导论课程,是目前急待进行的工作。同时,他又希望有志于比较文学研究的同志努力加深文学修养和理论修养,实际去从事于具体的比较研究,而不要停留在谈论比较文学的必要性和一般原理上。正象哈利•列文(Harry Levin)所说那样,Nuncage:是时候了,去实际地把文学作比较吧。
      
    一九八一年六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