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沉默的文字──德里达《论文字学》及方法论批判(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引证上述史实,是因为我有几点疑问。
    1)赫尔德在欧洲这么有名,为什么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提到孔狄亚克和卢梭,而不提赫尔德?三者都是反语言神授说的先驱,都是进步的,是人类认识的里程碑,但是他们都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批判语言神授说的方式不对或力度不够,都或多或少地留了一个神授说的尾巴没有砍掉。如赫尔德的译者就认为他在论文的结束语中回归了神:“神造就了人类的心灵,而人类心灵则通过自身的作用不仅创造出语言,而且不断地更新着语言。神的崇高本质映现在人类心灵之中,使之籍助理性而成为语言的创造者。所以,只有承认语言源出于人类本身,才可以说,语言在一定意义上是神的作品。”[25]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反驳的表述方式。尽管如此,也不该把他们当作语言神授的批判对象。真正撰书证明语言神授说的是苏斯米希。“更多的人相信一种约定论的说法,对这种说法,卢梭是最激烈的批评者。的确,什么叫天然的语言契约?”[26] 由此来看,“天然的语言契约”倒是有语言神授的意味,赫尔德的话可以旁证,卢梭不是语言神授说的代表。至少德里达在批判语言神授说的代表的时候,应该把历史情况说清楚,否则,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就会错误地把他们当作语言神授说的代表了。
    2)语言神授说已经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像“地心说”一样。如果今天的哪位科学家仍然持有这种观点,确实应该成为德里达批判的对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莱布尼茨是在赫尔德批判之前说那样的话的。为什么德里达现在要批语言神授说?
    即使我们把莱布尼兹的观点当作第三种语言神授说,也无可否认的是,莱布尼兹确实创造了非表音的符号系统,数理符号体系,他是计算机研制先驱,这一点是值得尊敬的。计算机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和学习人类的生活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这与莱布尼兹最初的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德里达却把这种所谓技术主义与逻各斯中心相提并论,以莱布尼兹当时的神学偏见,来否定他的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
    3)在远古人的意识中,神不但创造了表音文字,也创造了表意文字。赫尔德用语音说反击语言神授说,但是德里达却把语言神授说与语音自然产生说等同、混淆了起来。而且神创造的是文字!如果德里达有意区分语音与文字,强调语音、表音文字为语音中心的话,这显然与德里达所说语音中心是“存在-神学”的同义语是不符的。这是两个颠倒。
    4)就算“上帝创造人的心智(《圣经》),心智创造了语言(赫尔德)”,是语音中心的最佳发展路线,就算德里达批判语言神授说是为了割断卢梭的最后那一点神学的尾巴,就算批判语言神授说是为了清理像莱布尼茨这样的科学家的神学观念,就算在二十世纪今天,对于古老的语言神授说还有清理的必要,也没有必要另造一个神:“痕迹”trace(又译为“踪迹”)。
    德里达反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神学,即用理念来反对神的统治,反把理念当作神,但是德里达几乎犯了跟黑格尔同样的错误:用“痕迹”这种东西去代替理念,代替神。而且“痕迹”是没有确切定义的,这是违反科学论文的规则的。他的“痕迹”,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神秘得就像神一样。“什么都不是”也不知道这是像奥德修斯的告诉独眼巨人的名字:“谁也不是”,还是像皇帝的新衣:“谁也看不见”?“痕迹是虚无,它不是在者(etant),它超越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且时常使这一问题成为可能。”[27] “在既不属于现实世界,也不属于另一个无声无光,既不存在于时间也不存在于空间的世界的活的经验的时间化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差别表现出来。……痕迹既非理想的东西也非现实的东西,既非可理解的东西,也非可感知的东西,既非透明的意义,也非不传导的能量,没有一种形而上学概念能够描述它。”[28] 这个痕迹既不在心理,也不在文字上,它是不显现的,它又支配着文字的创造,“这种抹去痕迹的作法从柏拉图经卢梭到黑格尔一直被运用于狭义的文字,我们现在也许能看出这种转换的必然性。文字是一般痕迹的代表但不是痕迹本身。痕迹本身并不存在 [ 存在即
    ‘是’(etre),存在即在者,存在既此在(etant-present),等等]。”[29] 不存在的东西如何“抹去”?
    如果按照柏拉图所说的,人们原来所有的对于世间的事物都是有所记忆的,只是我们把它忘记了,要通过回忆把这些原来已经知道的东西回忆起来,这才是一个本末倒置的因果的解说,是真正的倒果为因。按照柏拉图的这种说法,人们现在的记忆才是以前所有印记的痕迹,如果不是顺着柏拉图的思路,德里达怎么会得出痕迹创造了文字的结论?
    德里达所描写的痕迹的本义,恐怕是时间所造成的现象。那就是事件、人生的时间性。事件与人生都只有现在时,过去时是现在时的转瞬即逝,只能剩下片断的记忆和残留的痕迹。人们用文字记录的现状、实况,最终也只能是不完全的,只能是一个代指,一个瞬间,以提示记忆。但这不是造字的原动力,也不是真理不在的原因。
    而从语音到文字的过程另有汉语的例子可以说明。“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夕’的造字本义是借用月牙的形状以示黑夜,‘口’则是摹拟人张口说话的象形。‘夕’、‘口’会合而成得‘名’,意指人在黑暗之中相遇,因无光亮彼此看不清对方,需籍口自报姓名得以相互认识。因此,‘名’最初是以语音形式来表征对象的。后来,随着象形文字的出现,人们遂将原来仅以声音表征的对象,摹拟其形而记录下来,以满足认识和交流的需要。这样,‘名’就成了用以表征事物的文字符号。”[30] 黑夜和距离否定了其他交流方式的可能性,语音的作用被突现了出来。“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语音演变成文字的字。文字的象形模拟了语音产生的语境,更确切地说,是人的专名使用的语境。
    《管子·九守篇》说:“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什么是“当”我们到下文还会讨论,管子所言的“名”生成的过程与神仙无关。文字学所印证的语言最初的命名和造字时的心理状态,只能是眼睁睁地看一个实物存在而给实物命名。这一点《圣经》里描写的是一点不假:人看到什么才给什么东西命名。而且拼音文字最初的命名,以拟声词居多。有赫尔德的“咩咩”叫的“羊”和卡西尔的“嗡嗡”的蜜蜂神可以作证。而汉字则以实物象形的图形居多。而抽象的东西是假借实物而寄生,最后才独立出来的。
    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应该看到,无论是单一的心智,还是单一的记忆都无法创造语言,语言只能是心灵感悟、记忆、运用符号能力综合在一起才具备了语言符号创造的条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