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乘着文学的另一只翅膀腾飞 ——读范伯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万文娴 参加讨论


     在当代,苏州大学的范伯群教授在中国通俗文学这一研究领域可谓是一个拓荒者、一个奠基人。他自上世纪80年代机缘巧合之下整理鸳鸯蝴蝶派资料后,就与中国的现代通俗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近些年由他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通俗文学十五讲》等著作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人们的视线也逐步被吸引到通俗文学这一领域中来。2007年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范伯群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皇皇78万字,凝聚了他退休后整整5年多的心血,正是凭借着深厚的功底和一股子坚韧的毅力,这部图文并茂的通俗文学史巨著才能与读者见面。诚如贾植芳先生在序言中所说,与5年前范伯群先生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相比,这部由他独立完成的新著是“设计精巧、施工精心的优质二期工程”。
    “设计精巧”四个字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这部书思想的整体把握上,从书名即可看出,这本书构筑了一个关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自足体系,是一部专门阐述历来被弃之一隅的通俗文学的专著。由于各种历史和人为的原因,通俗文学一直被排斥在中国的主流文学之外。到了五四时期,精英作家们由于肩负启蒙、救国的使命,对以消遣休闲为旨趣的通俗文学都抱蔑视和鄙夷的态度。尽管这些新文学作家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由于他们对通俗小说及其作者的排挤和打压,客观上也导致了中国的现代通俗文学所取得的“名”与实绩不成比例这一现状。我们迄今读到的文学史,都或显或隐地尝试着告诉我们一个历史现象:从晚清到现代的通俗小说,在五四的全民启蒙以后出现了一个大的断裂,从事通俗文学创作的作家骤然减少,其巨大的影响力也随之逝去,所以我们的文学史不屑记录下这一影响微弱、不值一提的文学体系。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范教授的这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就是要还原历史的真相:中国的现代通俗小说从晚清即开始萌发,并且逐渐开始走向成熟。即使是在遭遇了“五四”这个大冲击后,通俗小说的创作群体依然人才辈出,如“在地狱边缘写尽人间纯情”的毕倚红、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人的向恺然、现代讽刺幽默大师程瞻庐,以及30年代出现的几位通俗大家——张恨水、王度庐、秦瘦鸥,及至40年代的张爱玲、徐訏、无名氏,他们三人的小说超越了雅俗的界限,将通俗小说的层次又大大地提升了。此后,现代通俗小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才告一段落。这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清晰的通俗文学的发展线路。
    范教授不久前接受《新京报》的采访,在谈到“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为什么遭到知识精英话语的批判”这一问题时,他说:“中国知识精英文学初登文坛时,对中国古代的传统进行了极为严厉的批判,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倾向。另外,他们对文学的功能观又与通俗作家有差异,再加上他们对现代文学市场化的问题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对通俗文学进行了十分猛烈的批判。”五四的精英文学家们对通俗文学一致持鄙夷态度,功利的启蒙救国心理使他们完全无视文学最基本的娱乐功能,而是声称要将鸳鸯蝴蝶派的作者“扫出文艺界以外”。然而这种承担着过多过重社会责任、与国家意识形态始终捆绑在一起的文学还是原初意义上的所谓“文学”吗?对此,鲁迅早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四讲就中有过精辟的见解:“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是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虽然这一论断是在比较唐人小说与宋人小说时得出的,不过用其来观照我们的现代通俗文学,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这是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真理。
    贾先生所说的“施工精心”从本书精心布置的“小报潮”、“期刊潮”研究和丰富的图片资料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当我们打开本书的目录,就能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本书专列许多章节来梳理文学史发展中报刊的情况。第二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小报潮”介绍了作为“小报始祖”的《游戏报》,并梳理了以它为代表的这一时期小报群的发展;第三章“1902-190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第一波”展现了在这一中国现代化文学刊物酝酿期中涌现的大量文学刊物,介绍了《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以及《小说林》等刊物的状况;第六章“1909-1917年: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第二波”介绍的是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的第二波,主要列举了《小说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小说月报》等这些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刊物情形;第九章“1921年:《小说月报》的改组与通俗期刊第三波高潮”在介绍《小说月报》改组情况的同时,一并梳理了通俗期刊的第三波高潮,并且从《小说世界》引起的若干问题中表达了作者许多独到的见解。范伯群教授对小报和期刊的重视并不是心血来潮,期刊文学和小报文学是市民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向来为我们所忽视的市民文化与通俗文学的生存发展是休戚相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他如此注重“小报潮”和“期刊潮”的一番良苦用心。
    此外,这本书中的300多幅图片也是此书的一大特色和贡献,是最能体现、也是最契合“施工精良”这一评价的。中国的现代通俗文学已被冷落甚久,相关的图片资料更是难觅踪迹,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对年轻力壮的学者来说已属不易,更何况是一位70多岁的老专家呢。青年学者李楠女士在《钻进“故纸堆”,不知老之将至》一文中,回忆起范教授为搜集这本书的图片而在上海图书馆埋头苦阅的那些场景时,“深深被他感动着,为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为他无怨无悔献身学术事业的执着精神”。试想,无论是刊物的创刊号封面,还是初版小说集的封面;也无论是作家的老照片,还是报纸的旧广告,作者都努力从那些发黄发脆的旧报刊中将它们“挖掘”出来。这些图片资料的搜集不仅给了读者深刻的视觉印象,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文学保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图像资料。范伯群教授自己在《觅照记》中说到:“(这一行为)现在看来或许只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可是一旦他们的文学史地位也被确定时,省得那时再到故纸堆中去寻寻觅觅。”“我相信这份文学史上的图像资料在今天、在以后是会有一定价值的。至少我给予了他们以精英作家相同的‘规格’,今后能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作家,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我们的文学史,直至今日依旧是一部不完整的文学史,缺少了一只翅膀的它难以实现腾飞。范伯群教授的这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再一次尝试为我们的文学史找回“另一只翅膀”,相信他的这一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日渐显出它的重要和可贵,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现“双翼腾飞”的这一天离我们也不会太远。
    原载:《文学报》[2007-05-2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