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评介《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仲胤 参加讨论

    《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马歌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是著者自1989年以来公开发表于日本和国内学术刊物的16篇论文的结集。本书旨在开拓古典文学研究新领域,对我国古代诗歌域外繁衍史的诸多基本问题力求多方位的深究。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流惠域外,千余年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对我国古代文学由向慕到受容,萌生并建立了各自的汉文学体系。日本汉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繁衍域外的一大支脉,在其1300余年发展史上,不断从中国古诗汲取营养,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依赖到独立的漫长历程,产生过数以千计的诗人和数十万首诗篇,成就斐然。国内学界近年来已开始逐渐关注域外汉诗,并日见强调其研究价值。
    本书在对日本汉诗发展史及其寂寞命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系列论文形式研究了日本汉诗对李白、杜甫、王维诗歌的受容史,并对日本汉诗文训读法、日本诗话、日本五山禅僧汉诗、俞樾《东瀛诗选》、中日秀句文化渊源关系、中日脍文化渊源关系、日本诗话《彩岩诗则》著者之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书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著者呼吁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域外追踪研究”,并作了系列研究尝试。
    我国的古代文学研究,历来有囿于国门之憾。如杜甫研究,只论其“残膏剩馥,沾溉后人多矣”,却不知其在域外亦被奉为“诗圣”,沾溉“外人”亦多矣!故著者认为,时至21世纪开放创新的文化局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若仍对其域外繁衍史不甚了了,实在很难再称其为是系统完整的研究,并多次呼吁应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域外追踪研究”,强调: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从日本汉诗角度看,是溯源;从我国古代诗歌角度看,则是追踪。著者收入本书的《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杜诗的受容》、《试论日本汉诗对于李白诗歌的受容》、《试论日本汉诗对王维五言绝句幽玄风格之受容》三论,自成系列,对李白、杜甫、王维诗歌的日本受容史进行考论,是唐诗域外追踪研究的初次尝试。
    其次,试图扩展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一般而言,比较文学是以东西方文学比较为主,即使是所谓“东东”文学比较,即使是着眼于中日之间,也往往只是日本和文学与我国文学间的比较,而罕有将日本汉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者。著者认为,包括日本汉诗在内的域外汉文学与其源头中国古代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血亲关系,有着客观存在的极其广泛的可比性,理应纳入比较文学研究视野。本书所进行的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可以说是对于已经相对定型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次试探性的扩展。
    第三,试图为国内语言学研究领域增添新课题。
    我国古代典籍千余年来被“汉字文化圈”诸国如饥似渴地广泛受容,并进而产生了诸国的汉文学体系,那么,从语言学角度考察,他们是如何阅读汉籍,又是如何创作汉诗文呢?这是汉文学域外传播与接受研究在深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书《训读法:日本受容汉诗文之津桥》一文探索了日本汉诗文训读法从产生到定型的漫长而复杂的嬗变史,举例说明了其基本形态与工作原理,并进而论证其产生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指出汉诗文训读法是双向处理汉文、日文,使二者相互训译转换的语言机制,是基本上“不识华音”(荻生徂徕语)的日本人接受汉诗文并进而创作汉诗文之津桥。本研究是著者对国内汉语传播学乃至日本语学的传统研究范畴进行的一次尝试性的突破。
    第四,对中国传统诗话域外追踪研究的初探。
    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繁衍域外的一大支脉,日本诗话与中国诗话,与中国古诗,并进而与日本汉诗之间密切错综之关系,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书《日本诗话的文本结集与分类》一文,在日本学者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日本诗话的文本结集与分类作了新的考证统计与辨证研究,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篇论文也是对我国传统诗话进行域外追踪研究的初步尝试。
    第五,对日本禅宗汉诗的初次探索。
    日本汉诗发展史的第二时期为“五山时期”,在长达四百余年的时间里,日本汉文学掌握在五山禅僧手里,他们渡宋、渡元、渡明,在求教传法的同时,积极担承起中日间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并创造出日本一代汉文学,这是中日诗歌及禅宗交流史上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本书《日本五山禅僧汉诗研究》一文,对日本五山禅宗的主要特征及五山汉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探索性的论述。
    第六,俞樾《东瀛诗选》研究
    日本学人岸田吟香海运日本著名汉诗170余家别集来华,谒请晚清著名学者俞樾为之编选。一者盛情难却,二者亦欲“假此与海外诸君结文字之缘”,于是俞樾编选得《东瀛诗选》40卷并补遗4卷,此编开我国编选日本汉诗集之先河,当年曾“颇盛行于海东”,迄今仍为日本学界所推重,不乏研究著述,其论断亦屡被称引。然而,因其编定后即交由“彼国自行刊布”,故我国内罕见。本书《俞樾〈东瀛诗选〉的编选宗旨及其日本汉诗观》一文,从该书之编选与刊布入手,探讨其编选宗旨,并进而阐释其日本汉诗观。著者认为,俞樾通过《东瀛诗选》的编选,把国内学界的研究目光引向了域外,他对于宏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域外追踪研究,乃至对近年刚刚起步而今后必将发展成势的国际汉文学比较研究,都具有重大的开拓引导意义,功不可没。
    此外,本书还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中日间秀句文化、脍文化的传播与受容等令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日秀句文化渊源考论———以唐诗的秀句传承及其域外影响为中心》一文,考论我国“秀句”一语最早见于《文心雕龙》、《诗品》,最早的秀句集为唐褚亮《古文章巧言语》、元兢《古今诗人秀句》,而日本空海《文镜秘府论·南卷》全文收载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则是日本对于中国秀句文化的最初受容,上距元兢之作,仅约150年;考论日本自最早的秀句集《千载佳句》之后历代秀句集编纂之盛,以及我国源远流长的秀句文化在日本汉诗的唐诗受容史,乃至日本和汉两大体系交融与互动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唐宋涉脍诗词考论》一文,前部指出现今诸辞书对于“脍”一词的解释皆不言其为生食肴馐之缺失,考论脍肴品位之精洁高雅,脍意象之两类抒情言志功能以及我国脍文化消失之谜,指出杜甫《丽人行》“水精之盘行素鳞”中之“素鳞”即为脍等;后部通过考察日本汉诗中的脍意象与我国脍文化之渊源关系,得知日本今之名肴所谓“刺身”(生鱼片)者,实乃系我国脍文化被日本受容后嬗变之余绪。结论指出:“日本这种在受容中国古代文化后逐渐摒弃从中国传来的固有称谓而加以新名的‘脍———刺身’现象,亦与日本和汉两大语言文学体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的各自文化张力有关”;“无论在日本汉文化还是和文化中,都以不同方式、不同形态保存着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积淀,有待我们发现、发掘、考察、比较研究。”
    最后,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流惠东瀛之反馈,本书精选日本汉诗500首附于书后以飨读者。所选,系著者经十余年吟味品鉴,爬罗剔抉,精益求精者,若将其置之我国古代优秀名家诗选中,几可乱真。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1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