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解构重组——评阎浩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振锋 参加讨论
《中国现代小说史论》,阎浩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
    目前文化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与方法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文学直接经验的“流失”,也在文学史的书写中体现了出来。阎浩岗的新著《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以下简称《史论》)则力图把文学当做作家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表现,从文学本身出发,把文学当做文学来解读。作者对创作方法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从作家的创作宗旨、创作对象、创作原则三个方面界定作家的创作个性,认为创作个性是其获得文学史地位的关键。这使得本书既不同于以往盛行的社会学批评乃至政治批评方法,也区别于形式主义或语言学批评,从而具有一种新的文学史批评的风格。
    陈平原在其《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小说史家应该具有“小说史意识”,通过对小说发展模式的整体观照,来建立起一套确定作家作品位置和作用以及阐释小说艺术现象的理论框架和操作程序。这在阎著中有明确展示。本书认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应当是对人性揭示的深刻程度及艺术形象本身的真实生动程度和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大小;在小说史观上,阎著借鉴发挥了米兰·昆德拉和现象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小说的内在规律要求它必须首先关注个体生命的具体存在,必须从个体生命出发、以个体生命为关注焦点、描写中心。本书还吸收了西方形式主义文论的一些思想,以及从文学本身角度研究问题的立场,维护文学本体地位,注重文本细读,多角度阐释文本意蕴;在论述中,突出地对传统批评标准体系提出了质疑和反驳。
    本书在“绪论”中详细论述了“创作方法的三维结构”。这是其进行作品批评的“操作程序”,用以分析作家作品的个性和共性,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几乎每个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都进行了或宏观或微观的重读重评,从而构筑了自己的小说史图景。譬如,对蒋光慈小说,他不同意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观点(认为蒋小说没有批评的价值),也不同意从政治角度给其作品定位,而是从文学角度进行审视,分析了蒋作品的丰富复杂的题材内涵,剥离出了其有长久艺术价值的方面;在解读萧红的《生死场》时,看到前半部和后半部存在着两重主题构成一种张力,相互形成反讽或对话的关系;对七月派作品,他认为人格尊严是解读其人物的关键……
    进行不同作家创作个性比较,是《史论》体例上的重要特征。从思维角度讲是运用了其创作方法三维结构对作家风格的辨析。该书章节编排方式借鉴了严家炎的《中国小说流派史》,每一章或是将同一流派的多个作家并列,或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作家组合成一章。阎著对《流派史》的发展之处在于,不仅要辨析一个流派的共同点,更要分析其各自的个性。严家炎只是对海派和京派的共性有过经典论述,但没有对他们中的各作家个性充分展开辨析,阎著在此基础上又有深刻发掘和阐释。他认为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三人作品的共性是客观展示了人类精神的非理性领域,其个性差异则表现于具体创作对象互不雷同,和倾向与情调各呈异彩。在对京派作家辨析时,他先是将沈从文与废名比较,认为沈是表现生命的各种形式,废是展示生命的苦闷伤感及其超越;次将沈与鲁迅比较,认为沈是治疗人性而不像鲁迅是意在批判和改造国民性;后将沈与师陀比,认为沈是为理想之地不可避免的变化而忧郁,师陀却是为落后乡村的停滞而焦灼。该书对看似不相关的作家却寻绎其共同点,目的在于寻找各种创作方法的历史发展流脉。
    在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重评后,阎著企图站在整体的高度,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的图式。在“结语”中,他首次提出现代白话小说发展有“四个源头”,勾勒出鲁迅、叶绍钧、蒋光慈以及茅盾四大发展流脉。同时他对创作方法和创作个性提出了一些实践性意见,认为有生命力的小说往往是对个体生命的探索、表现有独特贡献的小说,作家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是文学繁荣的必要条件,还指出作家应处理好保持创作个性与自身创作上求新、求变、求深的关系。这些观点和看法对我们加深对现代文学的认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