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的专著《高原女人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出版了,值得祝贺!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本以新中国建立以来云南几代多民族女作家队伍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黄玲的《高原女人的精神咏叹》,是一本对云南各民族文学中的女性文学现象作整体研究的学术著作。黄玲通过这本书追寻云南女作家们写作中的个性特色,探讨规律和共性,以及她们的写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的审美内容及其价值意义。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云南各民族女作家有数十人,各类作品近百部,这些文本都需要认真阅读,从而准确把握其风格特色和内涵。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她们作为民族、女性在写作活动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它的丰富多彩又使这些作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思想文化、风俗行为各有不同。要准确地把握这些作家作品,必须兼顾她们的创作背景,只作文本的阅读显然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课题的。只有从事过学术研究的人,才能体会黄玲写作这本书的艰辛。她这本30多万字的书稿,我虽然无法对其做出准确的学术评价,但这些文字似乎又让我回到了我曾经走过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回到了那些山水的精神层面。 我们将美丽的云南称之为“多彩的云南”,这个“多”在何处?我想可以是:一省多气候、一省多民族、一省多宗教、一省多文化、一省多经济形式,一省多政务类型,甚至一省多灾害。我在云南工作期间对此感受很深。这些特点是云南女性文学发育成长的重要环境条件(这些归结仍然属于浅层的“大印象”)。文学作为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和细节的艺术(我常常这样认为)表现更为细腻而具体——每个出生在特定环境中的民族作家所反映的多是这一特殊环境,处于特殊民族文化环境中的民族必然是反映这一民族特殊文化、特殊的行业和个人特殊的心理体验。 云南女性文学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其实也是云南各民族女性精神历程发展、建构的真实写照。从女作家们的创作中可以感知到各民族女性变化中的精神追求,和心灵的日益觉醒。到目前为止,云南很多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女作家和作品,她们已经成为民族女性的代言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眼光表现民族生活中的特殊内涵。为民族文学增添了全新的审美内容。在共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各民族女性的参与有着重要的意义。女性在政治、经济上的解放意味着社会制度的进步,而女性对文化的参与则意味着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中华文化的大家园中,少数民族女性生活应该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她们的希望、理想、追求,在女作家笔下都有生动表现,她们因地域而形成的独特边地生活,因民族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生存方式,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我们一要树立多元思维、多元理念。要承认多元,尊重多元。因为即使我们如何漠视它的存在,它毕竟存在;存在就需要发展,这是事实。尊重事实的态度是科学的态度,漠视事实必然会埋下隐患。二要认识多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自然界有生态问题,生态是多元的,就因为是多元的,在自然界中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的语言有语言的生态、人类的文化有文化的生态,都是如此。虽然物种在不断消失,但它对自然、对人类都有着深刻的价值。我们必须认识这些价值。三要认识影响多元的主要因素。多元的反面是单一。虽然改革开放后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文化,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甚至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那种“一刀切”、一个模式、一个要求、一个标准、一个品种、一个口味等,一旦形成思维定式,同样十分危险! 云南几代的作家群中不乏女作家,这是极好的事。“当冷风吹着老人的头时,女人用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摘自电视片《高原女人》插曲)云南红土高原的女性是伟大的,伟大就伟大在她们的牺牲精神,她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她们的善良和勇敢。自然这个“伟大”群体中也包括红土高原的女作家们。我祝愿她们能奉献出更多无愧于红土高原天地人文特色的作品来。同时我想,黄玲对自己姐妹们的作品进行理论研究,体现了一名民族学者的责任心和学术良知,对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也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原载:《文艺报》2008-4-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