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湖南的焦守红近年来一直在关注青春文学现象,因为她时常跟我就“80后”现象进行沟通,并给我看过她写出来的部分文稿。但当她把她新出版的《当代青春文学生态研究》寄来,看到眼前这近30万言的论著,我还是感到相当的吃惊和意外。 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就“80后”写作做了一些事,说了许多话,但并无作系统研究的打算与计划。读了焦守红的《当代青春文学生态研究》,让我在资料博览与“现场”还原中,重温了与“80后”及青春文学有关的人和事,这既使我原有的一些看法有了某些改变,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以下,简谈三点读后感受。 首先,是“青春文学”这个概念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较少使用“青春文学”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取得应有的共识,使用得比较多的,一是媒体的相关报道文字,二是书店的图书销售分类。之所以如此,是“青春文学”的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也有其不确定性。焦守红认为这个概念可以成立,并对这个概念作了自己的界定:“由青年人主笔撰写的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青少年阅读文学样式”,她还认为这种写作虽然尚处于“历史完善过程”,但“将是一种长期的存在”。这些看法大致上说清楚了这一概念,而且背后还暗含了一种期待性的首肯。我以为,所谓的“青春文学”所标志的现象确实已是客观存在,在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概念的情况下,这个概念不妨先权且使用。 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自学生作者之手又适应了学生读者需要的文学写作蔚然成风,长足崛起,这种写作主要以人们习称的“80后”为主,但又不限于这样一个群体;而与他们在市场上和读者中的不胫而走成反照的,是相关评论的滞后与研究的缺席。在我们目前当代文学的板块构成之中,属于代际分类的,只有一个“儿童文学”,但“80后”他们的写作与相关活动,又显然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因此,提出来一个“青春文学”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上接成人的主流文学或传统文学,下衔以低龄儿童为对象的儿童文学的一个代际分类,、是必要的,也是适当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概念,便于人们更好地观察文学现状,也利于学界具体研讨相关问题。 其次,是对“80后”写作的动机与成因的多角度的透视与分析。“80后”写作产生之后的方兴未艾和愈见壮大,人们通常只看到两点比较显见的因素,一是学生写手的作品适应了学生读者的需要,二是市场运作在背后的强力推动。其实,事情要更为复杂,原因也要更为综合。比如,焦守红在“青春文学与文学教育”一章里论析到的“教育前因”:“文学主价值的老化与成人化”构成的“文学教育的错位”,以及“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救赎”应试教育的“重理轻文”的同时,又向功利性和非文学性的不断倾斜,等等,都是促动和影响“80后”写作的兴起与走向的不可忽视的深层原因。真正喜好文学的,想以写作成名的,利用作品诉说青春成长的,借用文字表达叛逆情绪的,都在“写作”的旗号下汇聚起来,这使得这个写作群体一开始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尔后,由于市场化出版手段的介入,对应阅读中相对固定的“粉丝”读者群体的进而形成,使得这一现象既持续分化,又长足发展。就对“80后”与青春文学产生的前因与形成的后果的解析来看,焦守红的观察是深入的和系统的,结论也是客观的和可信的。她的这些看法,因为建立于扎实的微观调研与宏观梳理,可以说从客观到主观,从内因到外因,就“80后”与青春文学的生态状况,给人们作了一次比较透彻的解读和一个比较全面的报告。 第三,是论著中谈到有关“80后”与青春文学问题时涉及到我的一些论述。我因较早关注“80后”现象,又曾是作者的授课教师,引发了她追踪青春文学的兴趣,她自然对我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关注。我对她收集了我的那么多的信息与言论颇感惊讶,但觉得文中的一些提法过于溢美。我是较早评说和较多关切“80后”的人之一,开始的想法只是想在“80后”与主流文坛之间作一些沟通性的工作,说大一些是起一点“桥梁”性的作用,让主流文坛多了解一些“80后”的状况,也让“80后”多接近主流文坛,避免误将“市场”当“文坛”。自己在80年代初期初涉文坛时,手拿稚嫩的评论习作,怀揣美好的文学理想,去求见一些报刊的编辑、评论的前辈,总希望人家能多予提携,细加指点,甚至多看自己一眼;每次都是诚惶诚恐,忐忑不安。一想到这些,我就会有一种恻隐之心和类乎责任感的东西油然而生,我觉得他们就好像是当年的我,我差不多可以当作当年的我和如今的他们想要求助的那一类人。于是,不管多麻烦,多紧张,凡跟“80后”青年作者有关的事情,我差不多都是毫不推辞,尽力去做。我想我无非累一点,忙一点,但对一个无助的青年作者来说,也许我的举手之劳,能帮他们一个很大的忙。如果说,做“桥梁”的想法,还比较理性的话,那么这“帮忙”的做法,就比较感性一些。如上的两点,袒露的是我的真实想法和真实状况。 其实,许多关注“80后”与青春文学写作的,都在做着类似的工作,起着同样的作用,包括这本书里提到的许多作家、评论家、编辑家,也包括焦守红和她的这本《当代青春文学生态研究》的论著。 原载:《文艺报》2008-7-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