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独特尺度与多重价值——简评王美春《汶川地震诗歌漫谈》 ——简评王美春《汶川地震诗歌漫谈》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马忠 参加讨论

《汶川地震诗歌漫谈》是学者型公务员兼诗人、评论家王美春新近出版的目前国内第一本评论汶川地震诗歌的专著。该书十五万余字,分为上、下两编及附录。既有 对汶川地震诗歌的总体描述,又有针对诗人诗作进行的具体分析,还有国内出版的汶川地震诗集(含CD)名录与部分报刊汶川地震诗歌评论(含访谈)篇目索引, 序言、后记,作者以漫谈的风格、散文的笔调写来,给人一种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在该书上编《汶川地震诗歌概论》一文中,作者首先对汶川地震诗歌作了科学的界定。他对媒体出现的“汶川诗歌”、“地震诗歌”、“汶川大地震诗钞(歌)”等 名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更倾向于“汶川地震诗歌”或者“汶川大地震诗歌”的命名。他认为这是不能混淆的,因为其他名称都不是那么完整、准确,并一一地指 出其不足和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的地方,这正是本书具备科学性的实际体现。
    
本书的精彩之处,是作者以几个专题,分别对汶川地震诗歌中写胡总书记、温总理、军人、共产党员、白衣天使、教师、妈妈、孩子的新诗的评论,包括对汶川地震 诗歌中的旧体诗词的评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几乎涵括了汶川地震中所有受灾和参与救灾的社会人群,他们又恰好是众多抒写汶川地震诗歌作品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作者经过多方收集、反复比较、深入思考筛选出来的,能对广大诗作者和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借鉴。这些专题评论与理论,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不是由理论到 理论,不像学理式批评是概念的推理印证。我们知道,王美春的评论方式是从1973年开始写诗至今一步步实践,并作为诗评直接参照的。因而,在他的这些评论 专题中,我们不见莫明其妙的文学名词,见到的只是亲切朴实,无哗众取宠的精彩论断。譬如作者在论及汶川地震诗歌中的旧体诗词时,就其特点艺术地概括为: 一、纸短情长,二、情景交融,三、造语新妙,四、善于用典,四大特点,准确贴切;继而,进一步指出其“并非尽善尽美,有些诗词形象性不够,也有些诗词不符 合格律,甚至个别作品抒发的情感有问题”(《漫谈汶川地震诗歌中的旧体诗词》)等存在的不足。这种由诗到论,再到结论的近距离式的剖析法,便于实际操作, 反复对照,有所感悟,是那些深奥理论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漫谈汶川地震诗歌的美学价值》一文,从汶川地震诗歌中的新诗美学特征来考察其美学价值,将其美学特征提炼为丰富的人物形象美、绚丽多姿的意象美、纵横自如的时空美、动人心魄的崇高美、饶有特色的语言美,也有独自的感悟,且点评到位。
    
在该书下编,作者从诗美、诗艺的角度,对黄葵、汤松波、洪烛、刘春、姜红伟、何真宗等诗人的汶川地震诗歌中的单篇诗作进行了鉴赏性评析。在评论时,作者并 不贪大求全,而是就每篇作品艺术上的突出要素加以评说,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可以说是做到了诗论方面的宏观与微观、外部与内部的结合。在这里,作者只 是就诗论诗,不论名家与新人。报刊无论高低,上至发表汶川地震诗歌的《人民日报》,下至发表汶川地震诗歌的省级刊物,编选汶川地震诗集的出版社也无论级别 高低,更可见评论家本人的人格力度。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对这些诗人诗作的艺术特色作了凝练的概括,比如:汤松波的诗歌“意象组合独特,诗意浓郁感人”、 刘春的诗歌“取喻新颖别致,人称交替自然”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艺术的分析,正是从作者心灵中吐出的艺术之丝,是经过艰苦的思索获得的正确结 论,体现了作者的诗艺、诗美观。
    
总之,王美春的批评之路,是自然的,非硬性排定,硬性成书的,因此显得真切、生动,而又不乏历史轨迹的保留和原始记录,从这方面说他的《汶川地震诗歌漫 谈》具有多重价值,既利于前沿的具体创作,又有社会考察意义、史料价值,而且年代愈久,愈显出其独特的尺度魅力。其出版,无疑是对当代诗坛的一大贡献,也 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值得一读。
     (《汶川地震诗歌漫谈》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1月正式出版;原载《江海晚报》2009年4月9日“夜明珠”副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