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多重跨界的智慧言说  ——李其纲、徐芳《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读后漫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吴俊 参加讨论

    李其纲、徐芳是一对夫妻。在某一类人里,他∕她们应该是堪称教父教母级别的人物。这某一类人,也就是被人叫惯了的80后作家。虽然80后并非同一个出身,但其中的代表人物直到现在也还是有无穷粉丝的人物,男生如韩寒、郭敬明,女生如张悦然、周嘉宁,还有其他著名的但我叫不出名字、分不清性别的男生女生,他∕她们却都出身于《萌芽》最近十年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这项赛事的主要策划人和负责人之一,李其纲命中注定将成为一代中国文学新人的“教父”——这种角色应该非止一两个,另外的重要人物如以主编赵长天为首的《萌芽》同仁,还有历届的大赛评委们,也都是教父教母级别的人物。我担任过大赛初评委,级别较低,论资排辈,就不去争这个教父的名分了。——韩寒的历史性诞生便与李其纲直接有关。首届大赛时,韩寒因故错过了复赛,但早在初赛时,韩寒就已经打动了评委们。新概念评委们的伟大之处在于此时做出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决议:规则为天才让路。韩寒因此有了补考的机会,补考的题目就是李其纲出的。什么叫新概念?新概念的文学精神究竟有什么新奇之处?李其纲和韩寒做出了回答。“我随手将一张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然后将它置入一只杯子中,杯子中正好有半杯水。我对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一个钟点以后,韩寒写成此篇《杯中窥人》”。李其纲的举重若轻,韩寒的急智文学才华,终于制造、验证了80后文学“首领”的横空出世。几年后,人们开始关注80后,韩寒等等也成为公众人物。《萌芽》、赵长天、李其纲等等,则依然隐居在幕后。——我的责任就是要不断地告诉人们:文学史既是韩寒们写的,也是《萌芽》、赵长天、李其纲们写的。
    徐芳是李其纲的太太,“教父太太”近似地也可以称作“教母”的吗?说起来我跟这位教母的关系还非同一般,我们曾经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同事;我教现当代文学,徐芳教文艺理论和写作。但她还有一个身份却是我不敢企及的,那就是诗人——当然,女诗人。这就与李其纲有关。我认识这位女诗人时,李其纲还没有当教父,但早就坐在了华东师大“夏雨诗社”首任社长的位置上。师妹诗友的徐芳会变成师兄社长太太,恐怕也是命里逃不脱的。丽娃河边的浪漫且待慢慢回忆,这一对夫妻跨世纪的恋情和婚姻,却最使我感慨。将婚姻坚持如许,而且还是两个诗人,老实说,我真有点意外。——但是最近几天,或许我又有点明白了,原因是我读过了他∕她们合著的《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这本书。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谈小说和诗歌两种文体写作艺术的理论著作。上篇“小说美学”,下篇“诗歌美学”,还有附录的新概念作文评论。两位夫妻作者中,徐芳是诗人而兼教师学者(做编辑是离开学校以后的事),李其纲是诗人而兼小说家、批评家和职业编辑。于是,两人不仅各自兼有跨界的身份,而且互相之间也有跨界、交叉的写作或职业关系——用张爱玲小说艺术的秘密心得来说,这就叫参差对照的美。如果两个都只是诗人,我看恐怕就做不到这一点,当然也写不出这本书,就像生活中李其纲不可能美貌如徐芳、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一样。我的结论就是,多重跨界的智慧不仅成就了李其纲和徐芳的个人生活,而且也成就了他∕她们共同的或各自的文学身份和社会身份,其中包括了现在正谈着的这本书。
    《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的不简单在哪里?刚才已经说了,这是一本多重跨界的智慧言说。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言说多重跨界的智慧,即讨论小说与诗歌的不同文体的写作智慧;二是指这种言说或讨论本身的智慧,即研究者的研究智慧。合二为一,这本书其实是通过前者的方式表达了后者。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就在两位作者本身就是两个成功的跨界者。单纯的小说家或诗人,或单纯的学者,我看都很难写出这样一本有着多重艺术跨界特点的著作。——李其纲或徐芳一个人能写吗?同样不能写。何以故?谁叫他∕她们是夫妻呢。这不是玩笑。他∕她们虽然也各有不俗的成就,不过,对一本合著的书来说,作者的互补显然是最重要的。那么,还有谁可以像这两个人一样地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呢。——就像他∕她们各自的作品。
    比较起来,在这本书中,徐芳的诗艺要体现得更为充分,而李其纲则隐藏了创作者的冲动,主要以批评家和编辑者的立场说话。我一开始就提李其纲的“教父”资历,其实就是因他的批评家和编辑者的身份而言的,部分还直接得益于书中相关文字的启发。也算是一种对照和跨界,李其纲的文学批评从现在的80后,一直可以回溯到80后的出生年代:他的文学批评正从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开始。将文学批评从1980年代坚持到今天,已属不易;而将文学批评从80年代文学坚持到80后文学,我还真不知道除了李其纲,再加上北京的白烨,两人之外,还有谁?——对于80后文学的批评“票友”不能计算在内。这种坚持所需的耐久力,差不多就和婚姻的磨人一样了。不同姿色的文学的相貌对照,不同年龄的作者的辈份跨界,只有李其纲活在了连贯的文学史里。今天,老牛还在吃嫩草。
    为什么说徐芳的诗艺要体现得更为充分呢?文字确实是分性别的。我们大多数时候的不关心文字的性别,主要原因是作者大多数是男性;女性作者往往扯出的就是一个性别(政治)话题。在一本男女合著的书里,比男性文字略显陌生化的女性文字,总能顽强地提醒我们注意其中的性别。一个化好妆的女生,总会暗示别人注意她的容貌;女性文字就是女作家的化妆品。李其纲没有要求我们辨认他的小说家或诗人的身份,徐芳的身份则在这本书里被我们看了个透——尤其是她的诗人和批评家身份。刚才所谓徐芳的诗艺,就是指她的诗歌艺术和她的文学批评。我是很反感男性沙文主义的,反倒爱看女人爬到男人头上的风景。不是女性的感性,而是徐芳绵里藏针的文字力量,让我感到李其纲的辛苦。——老实说,这也是我终于不敢找文学女性做太太的一大原因。当然,要不是李其纲的绵密和老辣,徐芳的文字也就显不出她的花容月貌了。
    我和他∕她们还真是有缘分的。这本书里居然收入了二十多年前我和格非、吴洪森、方克强,还有已故的周介人老师等,由李其纲组织的一个文学谈话录。那时,每个人都很年轻。现在,只有徐芳,宛若当年。希望我的朋友们,趁着眼睛还能认字,赶紧过来看看这本书吧。
    (《小说与诗歌的艺术智慧》李其纲、徐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09-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