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捕捉幻影背后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焦亚东 参加讨论
施军教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专著《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人民出版社出版),无论是从研究对象的选择还是从研究范围的框定上看,都是一个大胆而危险的命题。就研究对象而言,象征一直被看作是诗歌的专擅,在象征与现代文学的关系上,前人的成果多集中在诗歌领域,小说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该书则取现代小说与象征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叙事”的“诗意”,这样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勇气与自信的体现,同时也使得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变得不同凡响。就研究范围而言,该书首章即以“象征与象征主义”、“象征与寓言”、“象征小说、象征主义小说与小说中的象征”三节内容界定自己的研究范围,经过一番颇为艰难的考量,作者最终将研究思路做了以下定位:以现代小说为观照对象,以象征诗艺为切入视角,系统地揭示象征与现代小说的关系。换言之,作者是在“广义的象征”(鲁迅语)视域下展开思考的,这样的处理巧妙而稳妥,不仅清晰地确立了研究的边界,明确了研究目的,同时也保证了研究对象本身的自足自洽。
    该书另一个主要着力点,是对现代小说象征内涵的深度阐释。作者通过以下几个层面逐次深化讨论:首先是整体把握现代小说的象征内涵;其次是个案研究,通过对鲁迅的“广义的象征主义”,王统照的“哲学的角征抒情”、萧乾的“影射”式小说的讨论,从点上揭示现代作家在象征问题上的自觉意识;最后是文本细读,通过对《边城》、《五十多个》、《生死场》等作品的具体分析,为上述思考提供坚实的文本支撑。该书的思路构架清晰、全面、严密,文本分析精细、具体、深入,正符合钱钟书先生推崇的“力求以放大镜与缩小镜并用平施”的治学路径(《管锥编》),深入揭示了象征与中国现代小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将现代小说象征功能形态划分为现实政治型象征、文化哲理型象征和心理情绪型象征,尤见著者的学术创见。
    1935年,胡适在总结新文学运动的成就时,把张扬“人的文学”视为一项重要的建树。现代小说在叙事中大量引入象征因素,恰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事件”中的“人”特别是“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象征作为一种标志性创作风尚进入中国现代小说,是“人的文学”从理念向叙事形态转化的最突出表现,这种“叙事的诗意”是与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大异其趣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施军教授的《叙事的诗意》一书的学术价值,尚不仅仅止于系统阐发象征与现代小说的关系,在更宽泛的学术层面上,这部著作还从“小说与象征”的角度,为人们深入思考中国小说叙事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参照。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10-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