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流淌在美食与戏曲中的旧时情味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常楠 参加讨论
一部正史的书写必须典雅凝重,而一个家族的记忆却可以斑驳多彩。正史求实,又往往避贤者讳,结果不免伤害了日常生活中原本洋溢流淌的情致与诗意。家族的记忆则绵延不断,一任情之所至,虽然常因距离过近而显得虚实莫测,但到底真情流露,诚挚自然,较之正史更接近于生活本色,因而也更能令读者或听众信服感慨。一个在正史中正襟危坐的人,总不会比一个在亲友的喃喃私语中左顾右盼的人更生动可爱。所以,我们敬重《晋书》、《明史》这样的高文大册,却更亲近《项脊轩志》、《祭妹文》这样的家人絮语。
    《钟鸣鼎食之家: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作者江献珠女士出身广州世家,其祖父江孔殷、十三叔江誉镠俱为一时名流,然而风云变幻,世事弄人,父子两代名流皆不得善终。做过康有为学生、点过翰林、协助安葬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当过英美烟草公司总代理、办过农场的祖父江孔殷一生历尽浮沉荣辱,在广东地方史上留下了不俗印记,仅是被他视为消遣的美食一项,便足以开二十年代的粤菜风气之先,但改变了广东地方史的江孔殷最终还是难逃“寿多则辱”的恶咒,在建国之初因“地主”的名义被农会收押,以耄耋之年不堪其辱死于囚中。十三叔江誉镠的遭际则更令人扼腕,天纵其才的他年纪轻轻便成为在粤剧界和电影界叱咤风云的“南海十三郎”,对粤剧的最终成熟有着不容抹煞的促成之功,毕生辉煌,只在抗战八年。抗战结束后,这位天才戏曲家却因不能适应时局的急遽变化而失心疯狂,一度流落街头,终老于精神病院。斯文扫地,物是人非,恐无过于是矣。祖父、十三叔父子两人的命运遭际,又岂是一个“吊诡”所能言尽!故而,年已八旬的江献珠女士每念于此,心中的凄恻彷徨,恐不能轻易为旁人所解,全部情思寄托,只在这部《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令有心者细细品读。
    江女士本人受过良好教育,又承祖父衣钵精研美食,亦随夫在海外游历多年,见识自不同于常人。但她却没有因此而站到旁观者的立场上,对祖父叔父的功过是非进行指点评说。而是凭着对昔年旧家的回忆,把自己还原到一个儿童的视角,融入当时的家族情境去细细观察。这种儿童式的回忆既是幼稚而模糊的,也是美好而多情的。美好到了滤去了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苦味与哀伤,即便偶然流露,也不显得十分痛楚。读者只有在细细研读品味之后,才会感受到书中的淡淡惆怅与浓浓情愫。“食事如家事,曲运同国运”,当满含温情的“大豆芽菜猪红粥”、“斋烧鸭”、“鼎湖上素”、“橙花蜂蜜”都已在时光的流逝中烟消云散的时候,美食与名曲背后的悲欢离合、家国兴衰也随之成为日益模糊的前尘往事。除了家人,有谁还记得品食的祖父、主事的三祖母、做粽子的六婆、偷窥的孙辈和爱讲故事的十三叔?也只有在亲情的弥合下,已经被扭曲的历史撕裂成碎片的祖父和十三叔才会一点点地被作者的记忆拾捡拼接起来,重新组合成完整鲜活的形象。
    祖父和十三叔这两代名流的远去,标志着一个优雅精致、崇尚个性的文化时代的落幕。祖父的食、十三叔的曲,说到底不过是文人心性的自然流露,并非刻意精益求精,然而却卓然不群,各有自家面目。在一个宽松自然,以生活为艺术的时代,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是艺术,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也是艺术,艺术在于人的心境,而非客观的外在条件。江女士幼时,江氏家族已不复往日奢华,祖父甚至沦落到不得不鬻字养家的程度,但仍在茹素吃斋之际坚守着旧时的优雅与细腻,清茶淡饭亦别有一番滋味。十三叔疯癫之后,偶有所语论曲,也依然才气逼人,令人赞叹不止。文化和艺术本就依心而存,真正的文人和艺术家,是有点石成金的本事的。
    江女士在返回北园故宅之时,不免睹物思人,潸然落泪,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感,在而今这个匆匆忙忙的世道上,是很难再有幸享受如此销魂的食物与曲辞了。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0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