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幕僚命运与百年风云 ——读伍立杨《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复生 周泉根  参加讨论

    一
    读伍立杨新著《烽火智囊民国幕僚传奇》(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烽》),百年风云,奔来眼底。
    伍立杨的书,有三点吸引人处:一曰有趣。伍立杨杂学旁收,博涉古今,书中所记,读者往往闻所未闻。其书虽具正史的气魄,却饶有野史的趣味。二曰好文笔。伍立杨文字古雅,笔致家法严谨,却又摇曳多姿,读来如饮好茶,涩而有味。三曰有史识。伍立杨虽然讲小历史,却有大判断,看似细小掌故的连缀,却于细节幽微处见历史大关节,并深含春秋笔意。于是,读伍立杨,也就有了三个境界:看到所记人物、事迹好玩有趣,此第一境界;品味文字趣味,此第二境界;把握伍立杨独立特出的史识与怀抱,并对它再做反省,此第三境界。
    伍立杨眼中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历史,如看不到这种独特处,依然只是看热闹而已。《烽》这本新著,依然带着鲜明的伍氏印迹。此书记述民国以来幕僚的命运传奇与历史事迹,依照历时的线索,清晰勾勒出幕府沿革的脉络,从北洋时期,经抗战时期,至内战时期,有时亦荡开一笔,谈晚清的郑观应、王韬,宋明的辛弃疾与刘基。不过,这种历时的描述不是重点,他所关心的是幕僚品质的演变,并试图把捉不同的历史情势与幕僚命运的互动关系。
    民国以来的幕僚,呈现为各种类型,比如纵横家型、思想家型、策士型、现代参谋型等,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姿态。但在伍立杨眼中,这些谋士或幕僚在精神品质上显然是有品级的,上焉者谋国,中焉者谋事,下焉者谋私。上者如孙中山、郑观应、严复,他们是时代的幕僚,所谋超越了政治集团的利益,心系天下,目光宏远。“思想家是时代的幕僚。他们贡献于整个国家、民族的当下与未来。”中者是专业技术型的幕僚,能够在思想家型领导者指引下完成具体的任务,在某一领域内为国为民尽职,如抗战时期的参谋,这一类人中不乏杰出的人才。下者则是投机型的幕僚如杨度,无特操,可以依附于专制强权,追逐个人私利。“操纵权柄之大霸王,事事皆欲以己意处置之;智囊军师,参谋幕僚,驾驭主宰事物的本能仿佛夺路而出,亦欲藉强梁之手,遂一己之欲望,使世事辗转一如意中所欲出。”在幕僚中,伍立杨所赞赏的是一种高贵的文化品性,即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精神熔铸而成的人格。在这种幕僚身上既有传统士人的宏毅、执着的风范,又有现代的共和、民主与自由的理想追求。伍立杨在书中肯定的人物莫不具有这种气质。事实上,这也构成了他品评人物的尺度,也是他屡发感叹的原由他每每禁不住为这些高贵的英雄悲剧性的命运深感痛惜。
    与这些英雄人物形成对照的是转折期的历史乱局和人心的腐败,“乱世灭顶之灾来临,而滑头甚多,市侩充斥,机会主义、伪君子、鼠窃狗偷之辈大行其道;战士、君子、英雄、磊落丈夫则甚为稀少。令人慨叹。而真正有所担当的幕僚,如陈布雷、蒋纬国、舒适存、邱雨庵,他们的行为或思维方式,多少都受西方傻气的影响,而和中国中古以前的战士的使命感相吻合。”在这些文字里,我们依稀尚能看到国民性批判的痕迹。这种思路当然也是可以商榷的。显然,在伍立杨看来,民国时期的确是一个矛盾的时期,一方面,是中古传统精华丧失与沦落的时代,另一方面又是传统中恶劣因素滋生的时期。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时期,在民国时代的精英人物身上,达到了中国文人人格的高峰,它是千年文化的最后凝聚,也是传统在外来思想精华改造与刺激下的回光返照。这造就了最后的智慧、血性与勇毅。可惜,这样的精英太少了,这些的时光也太短了。在这样的表述中潜藏着伍立杨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或许,这也正是伍立杨把自己的兴趣全部投放到民国史中去的原因。
    幕僚的命运映射着伍立杨对历史大势的判断与态度。在伍立杨看来,中国20世纪的历史之所以出了大毛病,问题出就出在宪政国家在开始就给搞坏了,孙中山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从此埋下了连绵不断的祸根。“民国不缺人才,可惜生不逢时。民国短短四十年不到,文化、学术迭现耀眼俊彦,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闪亮时期。幕僚、智囊、军师、参谋界的情形亦然,说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并不为过。设若民初第一共和宪政国家顺利萌蘖,则搅动近现代史的日本之类外患将不成问题。”各类谋士,既受这种历史大势的局限,在某些情势下又是这种时势的推手。而最可叹的是那部分有抱负、有性情、有承当、人格高贵的幕僚们,或不见用,或势单力孤,或生逢末世运偏消,或命乖时蹇、造化弄人,总之被不清不楚的历史大势裹挟而去。整部书每每可见伍立杨的隐痛,为陈其美、蒋百里、邱雨庵……细心的读者或可发现,本书所谓民国,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他所要梳理的是以孙中山为起点和传统的共和的历史线索,这是他所标举的文化的正统。对此我们是可以有所保留的。
    伍立杨的很多历史判断都突破了正统观点,破除了惯常的胶柱鼓瑟之见,挑战了教科书喂养的读者常识系统,比如对军政人物的判断,对战国策派的再评价等。尽管你可以不同意,但却不得不承认它的启示性。对于伍立杨提供的新鲜的材料支持下的见解,一个读者如不想被他说服,就必须打起精神,调动智商,进行艰苦的辩诘,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和高手过招的快感与自我提升感。
    伍立杨一直坚持的是以性情见性情的历史写法,因而他不注重僵死的历史资料和后世所谓学者的研究,而更注重亲历者的讲述,包括时人所做野史的记述。他以此绕过了主流意识形态和散发着冬烘气的学院派,抄近道逼近了真切的历史现场,唤回了具体情境中的活灵魂。
    西哲尼采有言: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有时候是因为我们不想那样说,害怕那样说,甚至害怕无话可说。尼采此言,暗通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一个彼此心照不宣的规律:浮在纸面上的文字,往往不是为了表达事实,而是为了掩盖事实。可以说的,恰好是做不到,或者不想做到的;不能说的,却正是大行其道,或禁而不止,居为奇货的箧中秘籍。手执半部论语,瞥见歪歪斜斜的几行字,甚至连这可怜的几行字也看不真切,便手挥目送,奢谈中国文化,讲诵御民之术,恰如钱钟书所说:平庸得可以做社论。
    明清以来,社会发展分化日繁,需要处理的事务日益繁杂丛脞,而科举制度和政府机构设置则因袭不变,官员处理事务的能力反而日趋下降。幕僚人员在帝国政治机构日常运转中的作用,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出现了官受制于僚属,离开幕僚即无法处理日常政务的现象。大量无法,或者无力通过正常科举渠道获得官员任职资格的读书人,转而通过幕僚制度,以俗称“师爷”的名目,参与了帝国的政治运作。一部《水浒传》,对僚属和小吏的描述栩栩如生,而官员的面目则含糊不清,盖因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只与幕僚小吏有关系,和官反而生疏不通。只盯着看得见的官,无视看不见的幕僚,既不能透彻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也不能理解中国文化。
    民国以降,传统的帝国制度急剧崩溃,而新的现代制度则率尔草创,新旧陵替的历史大转型中,幕僚属员的身份和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化?对中国现代政治有何影响?凡此种种,无一不是既值得史家关注,又引人入胜的文人话题。眼光独到,善于从大处入手的伍立杨,再次先行一步,把随着帝国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型而浮现出来的幕僚群体之身影,从历史的背面,推到了读者的眼前。以大转型期的明,映带和勾连传统帝国时期心照不宣的暗,旁及折冲樽俎的现实影响,知识信息含量极高,而又被作者的举重若轻处理得恰到好处。在这种返回历史情境的过程中,伍立杨的个人性情也生动地呈现了。阅读这些活的文字,我们也清晰地听到了伍立杨的心跳和叹息。
    
    历史大势自非人力所能转移。悲观地说,人世沉浮不过是在注释无情的历史理性。从这个角度说,从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帝王将相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才子佳人,到头来都不过是历史车轮下的注脚。然历史的戏目不管怎么变换或重演,却总也是少不得演员和跑龙套的。面对历史舞台大幕前的生旦净末丑的华丽,我们对推动戏剧冲突的幕后之手反而常常忽视了。
    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四民社会”。但“士农工商”之外,还有一个群体“游民”。同理,在四民主体之外,游走着一个无法归类的游民社会。游民中的游侠或除暴安良、或刺杀暗算,有的成了流氓无产者、有的杀人越货成了暴发户、有的趁势而起成了军阀、山大王。游民中的知识分子,有的悬壶行医、有的事仙佞佛,更多则入门阀士族、军阀豪强之幕,成为游民中之游幕分子,习称“幕僚”。
    这些人应时而生、趁势而起,搅动大局,往往成为推动历史演进的真正幕后巨手。一如伍立杨所云,其成也幕僚,其败也幕僚。他们,有的在渭水边钓王侯,后来裂土封邦建国,如姜子牙;有的魏阙不容,辄混迹江湖,上了梁山、入了起义军,如李岩;有的转身行伍、跻身政治,成就了一番帝王事业,如朱元璋;有的则游说诸侯,连横合纵,挑拨离间,喜怒哀乐牵动天下,如张仪、苏秦;有的乞食四方、入方霸使节之幕,寄人篱下,如李商隐、杜甫、徐庶;有的择木而栖,或遇贤主,长铗归来,车马鱼肉,如冯谖;有的辗转无依无趣,则转而退隐书斋,考证释经、谈鬼画符,如朱彝尊、蒲松龄;有的则是帝王家奴,如元代蒙族的丞相、清代满族的包衣,等等不一而足。因其隐于幕后,又神通广大,极富神秘色彩。传奇者、说书人,多资取材,如传说中雍正潜邸里的那个绍兴师爷邬思道,已被演绎得神乎其神,却片言不见于《清史稿》。
    虽然,幕僚不绝于任何一代政治,且一些有大成就者早年不得志时皆有游幕经历、或有入幕之愿望,如张謇、孙中山等。但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其游幕之盛大夺目者,则战国、三国、民国可鼎足而三。对于清前的幕府研究,大著不断,研究者如王学泰、汪广松、朱志勇、石云涛、尚小明等,皆手腕非凡、成绩斐然。仿战国养士蔚然成群的“四大公子”,有出版社策划了《晚清四大幕府》,专论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而《近代名人幕府丛书》则增广到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汪精卫等幕府。该领域的研究不可谓不宏富。然专就民国幕僚的系统研究,则未之见。
    伍君立杨,常年浸淫于民国史研究。其于习见资料之外,举凡各种档案、笔记、回忆录等等资料无不批览。此前专做晚清民国之铁血暗杀之小史,史界广有美誉。近年钩考幕僚资料,以类相编,取列传形式,纵之以原盛衰,横之以豁肌理,奇经八脉,交错成书。《烽》虽号曰“传奇”,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研究著作。
    坊间有关幕僚或谋士的著述,线条色彩较为单一,结撰谋篇,率多某幕僚,某某几幕僚,仅獭祭平生资料,余则不问,专题解剖,阙如也,而幕僚本身的作业及其前因后果,更罕有钩稽。本书依循大幕僚的概念,凡谋臣、处士、军师、幕宾、参谋、智囊、秘书、纵横家……所有出主意想办法者,均在搜索之列,而于叙议之间,又无不紧扣推动历史功能为线索,回到狭义幕僚之畛域。譬如,他说民国后期幕僚的职能,较之北洋时期,那种摇鹅毛扇的军师形象,业已大为改进,甚至完全变异。北洋系的幕僚,其思想基础,在时代的巨轮下,地域色彩浓厚,显出过时的专制主义的历史残余,重塑社会的努力和极强的个人诉求紧扣一起,造成人生奋斗的巨大盲点。个中见解,颇富历史感。
    民国的参谋,多到像文豪的妙语,不择地而出。形态和类型蔚成大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自由派文人如林语堂、曹聚仁、张恨水等等,这是外围的、广义的;学院派知识分子群如战国策派议论惊悚,耸动视听;机会型的人物若杨度、杨永泰、刘师培、罗隆基等,则把一切机会开掘到极点;纯军事幕僚则有罗友伦、蒋纬国、盛文、舒适存、赵家骧等等;把旧道德演绎到完美境界者则有陈布雷先生等人;过渡时期的幕僚则有伍崇仁、樊崧甫之属;学生型幕僚,那种打蘸水式的,蜻蜓点水般闹着玩的则有康白情等人;地方军头的幕僚则有沈默士、巴人等等;纯粹文人带有表演性质、行为艺术一般的参谋类型则以饶汉祥最为显眼。民国后期幕僚文化,乃属一种一以贯之的使命感,持久的战略文化。
    作者往往能在难度很大的课题上别出新解。譬如陈布雷,坊间已有山垒海积的论述,但作者仍在其中挖掘新材料、辅以新视角、描出新境界。侍从室的陈布雷等,作者通过详细考证指出其人只是文章文字幕僚,于战略态势,并无专责。描述蒋纬国则回溯南宋,比对辛弃疾,种种意料之外,无不回环于情理之中。论袁世凯,则谓权谋人物,一切公理、德操、舆论,如与意志有冲突,则般般都要让路,其幕僚也是什么藤上结什么瓜,皆一路货色。
    游幕乃游民中之知识阶层,有的多有虚实头衔,并非一介布衣青衫或简单寒儒书生。命运沉浮、势力消长。进退之中,沧海已变桑田;旋踵之间,势炎熏天已然处士逍遥。伍先生通过研究民国史上形形色色的幕僚,深入地探讨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在喋血残阳中的种种心路、心迹。他指出,经过辛亥的冷却之后,一部分人不愿呆在象牙塔里专攻学术,而要在十字街上施展才略、践履理想。于是不少人选择了入幕。他说,纯官僚机构尚显约束,纯学院又过于虚静,学与术的嫁接为其梦寐以求,著书立说以期有用的色彩甚为分明。其策论式的文章对上,抒志的文章对下,对上以求一逞,对下买通群氓反响。一部分如刘师培等但求闻达于诸侯,动大于静,渐渐不能安静,不能控制。一部分如王士珍,虽岁月流动,静大于动,渐渐趋于沉寂,对主官的决策过程、动机了如指掌。
    熟悉伍立杨作品和风格的读者,也许更看重的是其中按捺不住的书生意气,那种压在纸背后但又汩汩流淌着的自由文人的情怀。《烽》视野开阔,行文汪洋恣肆,上至中国典籍,下至眼前国际风云,旁及欧美文史,均能于大开大合中,独具慧眼。但透过纷繁复杂的史实和趣味盎然的故事,伍立杨最想讲述的,似乎是一个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文人策士的故事。面对血与火的强暴,拔剑而起,仗义而行,乃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埋在心底的一个梦,一个挥之不去的战国情结。读《烽》对民国幕僚全像的勾勒,弥漫字里行间的中夜长叹,不由使人想到《史记》对刺客而兼策士者的叙述:在大历史的气脉中,下行线一旦展开,英雄志士,徒有冲天热血,亦只能悲歌易水,一去不还。
    不同的是,“义”的内涵发生了根本转变,不再是为一己之徒,而是自由文人的理想情怀。民国历史,城头变幻大王旗,军阀和野心家,竞相以人民为质,满足自己奢血的贪欲和枪杆子下的稳定,有理想的志士,有抱负的文人,出入周旋,其间多少的无言的惨痛经历,也被伍立杨细腻而带感情的笔触,捕捉下来,成为了民国幕僚群像中的浓厚一笔。书生意气,纸背冲冠。文人本色,自在匣中。此种自由文人的现代情怀,往往片言而有深意,令人回味。蒋百里对1930年代的南京国民政府只有建筑,没有建设的批评,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现代以来,人文分离。文在成为文学,进而成为学院派学问的同时,既导致了学人无文,又导致了文人无学。所谓搞学问者,往往文辞枯燥笨拙,写文章和读文章都成为苦差事。从事文学创作者,往往束书不观,面壁虚构,美其名曰想象,独创性写作,遂多转致后继乏力,鲜有以学识为根基而终其一生的写作者。伍立杨的文字,一直本着自由文人的现代情怀,以史学为根,以文学为枝叶,追求熔义理、材料和文章于一炉的古文境界,自成一格,默默延续汉语文脉。在现代的浮华中持守着古文理想,是伍立杨文字生涯最值得关注之处。《烽》则是其更为老辣有味者。
    书中评点,批大,导大窾,技经肯綮,既具正法眼,又饶有趣味。如他评议主官和幕僚的关系时说:“有时有颟顸的主官,一意孤行,而有明敏尽责的幕僚;有时又有颇具卓识的主官,身边却围绕小鼻子小眼的幕僚。前一种是幕僚的悲剧,后一种是主官的悲剧。幕僚跟主官的关系,有时也像婚姻,俊汉身畔拙妻,佳妇偏嫁莽汉。殊欠圆满。”王开林读完该书曾说:“一如老吏决狱,索隐探赜,洞烛幽微;又如名厨主理,将才华、史识、文笔烩于鼎鼐,成其绝佳滋味。”是故史学名家来新夏先生评曰:
    中华数千年政坛宦海,其正面出场人物之背后无不拥有数人、一伙人、甚至数百人者隶于麾下,为幕主的各种情事理清思路,擘划献策,通谓之幕僚。帝王将相有谋臣策士,州县官吏有师爷西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幕主各类事务之生死成败,得其益者可独步青云,诸事顺遂;受其害者可亡事偾事,毁灭事业。幕僚阴影,徜徉游走于历史滚滚潮流中。若推衍幕僚谋士之声华,明文具载,当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苏秦、张仪等纵横家,翻覆捭阖,既成就国君霸业,复博取个人利禄。此后各朝各代,皆有其人,为士人一大出路,而当兴乱纷扰之际,其人尤显活跃。有清一代,幕士鼎兴,名幕迭出,有的几成专业,故世有“绍兴师爷”之说,绍兴吉昌镇师爷馆所存师爷档案是为师爷史研究之依据。
    民国以来,世事纷扰,各类幕僚群起鼓噪,虽稍有著述可资探索,但穷原竟委之作,终称阙焉。
    伍君立杨,精研民国史事,前者所著《铁血黄花》、《读史的侧翼》已为民国史研究增益多多,问世后学林视为别具一格,为史学研究开辟新路。近闻其《烽火智囊》业已问世,不禁为之一振。循读全稿,凡北洋及国民政府时期政军各界,涉及之幕僚达百余人之多。其中有世人所知者,有世人未详其究竟者,有从无知其人者,而立杨多方罗掘,不可谓不广,所列诸人不仅叙其生平,亦评骘其功过。史料之有据,分析之深刻,可称鞭辟入里,为民国史中具有卓见特异之作。读其书不只补民国史事之阙漏,亦为当世当政之网罗人才,使用幕僚增有益之历史经验。鉴往知来,伍君可谓善研史者。
    作者剑走偏锋却横征暴敛,纷呈沓至又线索隐然。首以孙中山投书李鸿章,终于蒋介石仓皇辞庙,史法了然,塑造了“陪臣执国命”的另类民国史。只是民国幕僚,多时运不济。“鱼游于釜中,虽生不久;燕巢于幕上,栖身不安。”更那堪,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怎能不转眼间西风残照灞陵伤别、咸阳古道音尘绝!盖历史大势使然也。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然造反无秀才,三十年也不成。但成与不成,岂是书生幕僚能左右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不论游民、游幕、宾客、僚佐、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我们创造的只是历史的血肉,框架大势恐怕只宜交给清风明月。
    (作者单位:刘复生,海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泉根,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段从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海南大学教授)
    原载:《当代文坛》2009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