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刻意求新 幽深孤峭——介绍钟惺的《夏梅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钟惺是明代竞陵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谭元春都是湖北竞陵人,世称“钟谭”,并称其作品风格为“竟陵体”。
     钟惺的《夏梅说》是竟陵派诗文作品中一篇新奇售永之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竞陵派“幽深孤峭”的风格,这是一篇谈梅论世、托物寓意的叙议小品。“说”,古代文体之一。汉以后以“说”命名的篇章论著,一般表示说明或申说事理的意思,往往带有某些杂感的性质,或写一时感触,或记一得之见,题目可大可小,行文比较自由方便。《夏梅说》当是一部带有杂感性质的小品文。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以“说”命题的文章,韩愈的《马说》是以马取喻,苏拭的《日喻说》是以人取喻,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以莲取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因事而发,揭示说明问题。而本文则既非以物喻人,也非以事喻理,而是从赏梅者欣赏心理的角度之不同而生发开去,以赏物的常见现象来揭示社会上层人物中的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
     夏梅——指夏天的梅树。夏梅是既无花又无果,只有枝叶,似乎没有什么可观赏的价值。作者因友人写了夏梅诗,而产生感触,画了夏梅图,并写了这篇《夏梅说》。它巧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赏梅,咏梅人的冷热,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冷暖。
    第一段,写梅花的冷热之候,冷热相映成趣。“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梅花开放是在隆冬时节,“梅占百花魁”,它香在百花之先,不与百花争妍。这开头“梅之冷,易知也”一句,是容易为大家所理解的。注意,这个“冷”字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梅花盛开的季节是在冰雪之季,一是说梅花具有迎风斗雪、冰清玉洁的品格。“然亦有极热之候”,然而梅花也有极热的时候,用“热”字作转折,并且是热而“极”。这是什么意思?下文说:“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这是对“极热”的注脚。雅俗:泛指高尚、粗俗的人。争赴:争先恐后地前往观赏。这几句是说,冬春冰雪时,梅花盛开,雅士俗人争先恐后地去踏雪赏梅;诗人、画家也多以“冬梅”为题吟咏,一个“争”字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了那些雅俗之人“赴热”的情态。这是写梅之“热”时、。这个“热”字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梅花开放之盛,一是说观赏梅花人之多。这里的“热”与前面的“冷”相对照,不仅相映成趣,而颇令人咀嚼玩味。下面又由“热”写到“始冷”,再写到“冷极”。“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计雨之所加,而始冷梅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梅之冷极至矣!”和风甘雨:指温和的风,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雨。往:过时了,指花果的凋谢、枯萎。维:语助词。朱夏:夏季。古时称夏天为朱明。《尔雅、释天》说:“夏为朱明”。叶干相守:指花果都没了,只有叶子和枝干还保持着。这几句是说,正当春来夏初之季,和风细雨,花落果累,赏梅人逐渐少了,这是“始冷”的阶段。注意,这里的“冷”字与开头的“梅之冷”的“冷”字不同,这不是气候之冷,也不是梅花品格之冰洁,而是冷落之“冷”。等到花果都没了,到了盛夏季节、梅树只剩下枝和叶并立于炎天之下与日抗争,此时已没人来赏爱它了。这是梅之“冷极时”。以上三句写出了随时令的变化而梅的际遇冷热亦不同,由梅之“极热时”,写到梅之“始冷时”,再写到梅之“极冷极时”,巧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了赏梅、咏梅人的冷热。
     从表面来看,作者好像只写梅之冷热际遇,无甚新奇,联系下文“故夫看梅和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由此我们会明白,梅花冷热的际遇,由极热到极冷,其原因主要在于有花与无花,有花则热,无花则冷。作者用了“未有”二字与上文之中的“争”字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可见,作者用类喻的方法,写梅际遇之冷热,正是为了揭示社会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际遇,JI匝逆冷热,往往反复无常,处于顺境时,名实俱在,巴结、奉迎、攀附者盈门,热闹到了极点;而处于逆境时,便“门庭冷落鞍马稀”,无人问津了。作者通过这“冷”与“热”之比较,无情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趋炎附势之徒。
     第二段,对董崇相这样咏夏梅、赞夏梅之人发出赞叹。“张谓《官舍早梅》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张谓:唐代诗人。钟惺认为这首诗咏的是“花之终,实之始”,就是梅花将谢,梅子刚结成果实的时候。可以把它看成是“咏梅果”之诗了。斯:这的意思。钟惺赏识张谓别具慧眼,写到了梅树的果实。自古以来,咏梅者比比皆是,但多咏梅的风姿,颂梅的神韵,赞梅的品格,唱梅的精神,等等。写梅花诗能写到梅花果实,虽不同流俗,难得,但还不满足,认为还没写到叶子。“况叶乎!”这一惊叹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梅至于叶时,而过时久矣。”到了梅树只剩叶和枝干相守时,花已谢多时了,及到了被人冷落,“冷极”之时了。那还有谁来赏梅呢?不独有偶。“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为夏梅也”。廷尉:秦汉掌司法的官员,为九卿之一。明代称天理寺卿。董崇相:名应举,福建人,当时任南京大理寺丞,所以称他为廷尉。南都:指现在的南京市,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这里称为南都。在告:在家里休假,古代官吏休假叫告。这几句是说,董崇相在家休假时写了一首《夏梅》诗,第一次写到了梅树的叶子。这说明董崇相是赏识梅叶的第一人,也就是能赏识“梅之冷极时”的有识之士。而从咏夏梅来说,只能是咏梅叶,因为舍其叶子就不称其为夏梅了。看来董崇相的见地与作者的想法是不约而同的,为此作者把董崇相视为难能可贵的赏梅知己。“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钟惺有感于董崇相咏夏梅的情谊,就嘱咐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唱和,并画了一幅夏梅图送给董崇相,还写了一首五律来和董的《夏梅》诗。这说明作者也是赏夏梅的有识之士了,他和董崇相一样,也是一位不屑于趋炎附势的人。
     第三段,由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现象,陡转笔锋,从梅的冷热际遇,转写人世间的世态炎凉,托物寓意.,发出感慨,批判趋炎附势的投机取巧之徒。“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这里指社会上原有那么一种处在很冷落、很清闲的地位,但却有名望、有实权的人,也就是外表冷落而内握实权的人。这时“巧者乘间赴之。”巧者:投机取巧的人。乘间:钻空子。这种人看准了外冷内热的权势所在,就干方百计钻营,全力以赴奔波。结果“有名实之得,而无赴热之讥。”就是名利双收,而又不会被人讥讽为“赴热”。“文革”中这样的巧者是不乏其人的,有的竞官运亨通,鸡犬升天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投机取巧之徒,实际上就是“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他,乃真附热者也。”趋:直追。附:依附。说这种人像冬春之际冒着冰雪争先恐后去赏梅的人,他们表面上显得风雅不怕寒冷,实际上却是道道地地的赶热闹者,只不过换了一幅嘴脸,更阴险,更狡猾。对这种善于投机取巧者,我们更应加倍注意,因为他们会在人处逆境时“乘间赴之”,欺骗性更大些。
     文章结尾告诫人们,对那些“巧”者一定要分辨清楚。“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辨焉。此咏夏梅意也。”苟:如果。“真为热之所在”,是指夏梅的季节。“地之极冷”,是指夏梅处在被遗忘,受冷落的地步。这是说,如果到了夏梅季节,它虽然受到了冷落,但一定要仔细分辨,不可流于表面现象,被一时一地之假象所迷惑,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巧者”的真实面目,谨防上当。这是理性之总结,是作者的实践体验,我们应仔细研读。最后一句“此咏夏梅意也”,点明了咏夏梅的寓意就在于此,卒章显其志,既点到了咏夏梅的诗,又自然而然地收住了本文。
     纵观全文,有力地揭示和讽刺了那些趋炎附势的“巧者”,认为这些只会充当冬令赏梅的雅士、俗人,决不会去吟咏夏梅的枝叶,即使偶尔一反常态,那也心怀叵测,另有所图,这说明作者十分了解明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文章写得很含蓄,文中无一恨字,无一字直抒不满,但我们却可以看出作者那愤世嫉俗的态度和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境界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大概就是钟惺和他朋友写夏梅诗,画夏梅画,他自己作《夏梅说》的真正用意所在,即他们所提倡的“幽情单绪”的内容。就艺术特色而言,可以说这是一篇刻意求新的小品文。这“新”主要体现在:
    (1)选材角度新。古往今来,咏梅诗人和咏梅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不可数计,但这些作品中,咏梅花者十之八九,咏梅叶者百不见一。这些咏梅花的诗文,有的为梅花的幽香所倾倒,有
    的为梅花的傲雪斗寒而赞叹,还有的为梅花的孤芳自赏而叹惋,更有的为梅花的冰清玉洁而讴歌。一言以蔽之,都是以梅花为题材的。而咏吟花谢实落的夏梅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屈
    指可计,唯钟惺也。进而借以揭示封建社会中的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者。我们知道,夏梅无花无果,只有叶子和枝干孤单的厮守着,在烈日下倔立着,这时的梅平平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何况将其写入文章了。然而作者却正是抓住了这一平常事物,大书特书,这就不能不说这是一新。
     (2)立意角度新。一般借物抒情的文章,大多离不开以物喻人这一故技。如《爱莲说》《马说》之类即是。而《夏梅说》着眼点不在咏梅上.即不是直接的以梅喻人,而是以人对梅的态度、欣赏者的审美心理来喻人对人的态度,将人之赏物之特点移及对人。本来冬梅盛开之季,赏梅咏梅的人就多;夏梅花实俱往,赏梅咏梅的人就少,这是人之常情。而作者却避开现实生活中这些自然现象,超凡脱俗,而发掘出了富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托物言志,讽刺世态炎凉,揭露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恶嘴脸,可谓寓意深刻,这就不是一般的借物抒情了,此其二新。
     (3)结构形式新。文章题为“夏梅”,而纵观全篇却没只咏“夏梅”,舍弃“冬梅”、“春梅”,而是由冬至春,再由春至夏,娓娓道来,写梅树的冷热变化,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有条不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立意之中,同时又为后面分析人对不同时令梅的态度对比张本。从时令气候的冷热,谈到赏梅咏梅的冷热,再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从而批判社会上常见的坏风气。这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们对趋炎附势之徒痛恨不已。这样的结构形式,粗看芜杂,细瞧俊俏,此又一新。这“三新”可视为“幽深孤峭”的风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