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透析语言论争的作用与价值 ——评刘泉新著《文学语言论争史论(1915———1949)》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勇 参加讨论

    语言问题是文学的根本问题之一,语言问题的论争在相当实质的层面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的深度和品质。可以说语言问题的背后,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新兴思想观念与传统僵化文言模式的一种碰撞,因此,这些关于语言问题的论争本身就反映了中国新文学在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困境,而搞清楚这些论争的来龙去脉及其产生的影响,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在于,这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感觉,必须深入到问题的具体层面,这就不仅要对文学发展有准确的把握,还需要对语言本身的演变有精准到位的了解。尤其选择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论争问题,这对于学文学的同学来讲,是个硬碰硬的题目,对这些相关问题的理解,来不得半点的主观臆想,任何结论都要靠实打实的材料来支撑。而刘泉的新著 《文学语言论争史论(1915———1949)》(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则很好地显示出作者对上述问题的驾驭能力。
    该著作集中讨论的是现代文学不同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几次围绕语言问题的论争,作者的论述一方面注意到了语言本身演变的具体问题,突出了现代白话在其建构中自身的工具化属性,另一方面也强调,语言论争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不单单只是作为工具,同时也将不同层面文化观念及思想意识进行汇聚融合,继而被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推动中国文学转型。这也彰显了该著作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目的和意义:力图在书写过程中展示语言论争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这一中介作用与根本性价值。
    该著作着重论述了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三场重要语言论争:五四时期的“文白之争”、三十年代的“大众化”讨论、四十年代“民族形式”的论争,在运用相关语言学的方法对于问题本身有详实论析的同时,作者还较为注意对于这些语言论争背后的时代语境进行考察。同时更是能够抛开以往的文学史叙述逻辑,发掘论争背后的一些历史细节,例如在五四“文白之争”、二元对立的背后,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对于历史文本的仔细解读,作者发现了在新文化派和守旧文人之间,还有对胡适、陈独秀的白话观点最早提出探讨的李濂镗、曾毅、余元濬等人,以及之后对文白转换基本途径进行认真求证的朱希祖、朱经农、任鸿隽等人,即所谓“折衷”派群体的存在。而这个对于“文白之争”持折衷态度的群体,因为曾被认为“阻碍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并因此失去了文学史价值而被以往的文学史叙述所忽略。由上面这些对于文学史问题的思考,也引出了该书的第四部分———文学史叙述与建构中的语言论争,专门对于文学史叙述在现代文学建构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进行了梳理辨析,这就使该书的研究从文学史层面提升并跨越到学术史层面,这对一位年轻学者而言,是尤其难能可贵的。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10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