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凌逾出版新书《跨媒介香港》,以其凌厉之姿、逾越之势再次走进华文文学的跨媒介研究视野。全书共设五章,以文学为中心,展示了与电影、地理、网络与展演艺术的跨媒介整合,着力探讨新世纪文艺领域的跨媒介叙事。论著特色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跨媒介叙事属于西方后经典叙事学之新兴范畴,其重要特征之一为跨学科趋势。论著突出“跨”这一动词,不仅强调跨越学科与认知藩篱,更关注跨向哪?怎么跨?文本内部,著者着重进行叙事层面的技术策略分析,打通文体,搭建叙事空间,开拓出地图、味觉、建筑空间等多重叙事创意;文本外部,探讨媒介间的互渗,从小说的对倒、轮回叙事延伸到电影的对倒意念与轮回穿越,从图文互涉归纳出对倒艺术创意,从文学与展演艺术的融合看彼此的共振。同时,关注各媒介的跨界集体整合创意,如从西西的《我城》 到多元跨界的 《i城志———我城05跨界创作》,此外还有 《沙巴翁的城市漫游》《流转中的文字感觉》 等集体创意习作,都呈现了媒介融合、集体智慧的特点。这种跨媒介创意与当前创客、创意文化发展运动的精神转向不谋而合。从“DIY”文化(Do It Yourself)到“DIWO”文化(Do It With Others),不仅强调了自我创新,更指出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跨媒介之“跨”实际上正是探寻各媒介间合作的最大可能性。 著者建构跨媒介叙事理论,不仅分析各媒介间的糅合沟通,更关注彼此的对立碰撞。从研究西西开始,著者的女性主义视角尤为突出。论著第一章讲述文学与电影的跨界,分析了张爱玲小说《色戒》 与李安改编的电影《色,戒》,重点关注二者间的差异、分歧,考察了女作家与男导演不同性别视角聚焦。原著聚焦女性主体心理,无情揭开父权话语的神话骗局。电影改编正好相反,突显男性主体父权话语,淡化女性悲剧意识。李碧华开辟轮回叙事,为传统“污”女子正名,体现其重塑女性叙述声音的尝试。可惜,其小说多被男导演改编,其中的性别洞见与反叛力量常被削弱、删改。 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文学作品,要求深入作家内心世界,体会其难以言说的情感。论著第四章探讨文学与展演艺术的跨界整合,独选取黄碧云一家之作,将“文”与“舞”进行对应剖析,展现出黄碧云叙事中的温柔暴烈、血腥与痛感。《血卡门》中的断句与舞拍、语言与舞姿两相重叠,在不断变幻的叙事时空、叙述人称和故事板块中,作者的情感如密集的鼓点肆意挥洒。 除此之外,著者更突破性地将这一视角运用至分析男性作家作品中。董启章的创作常含特殊性别议题,如《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安卓珍尼》等作品均反复书写雌雄同体,讲述个体自我的形成,即两性力量的交织与共生。通过文本分析,著者肯定了董启章作品中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省思,同时也指出其中的性别歧异。 香港的跨媒介叙事承西方之风气,呈现后现代主义倾向。然而,著者所洞见的香港跨媒介创意并非完全承袭西方,而带有中西交融特性。呈现在内容上,首先是东西符码的融合。著者在分析王家卫镜像对倒电影时,提到多部影片在时间上将中国黄历与西洋历法对倒互衬。在空间营造方面,则以山水画式的留白与后现代遮蔽空间相对倒。 这些论述背后,是作者有意识的本土与传统思维。香港跨媒介叙事因其连接中西的特殊地位,既显示出世界性,也保留其本土性。全书结构详实,内容丰富,聚焦香港本土,却又放眼世界,深入浅出地指明了跨媒介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跨媒介香港》凌逾/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原载:《文学报》2016年7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