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京审判》票房口碑兼得 9月10日下午,由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主办的“电影《东京审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影城举行。老作家、文艺理论家徐中玉,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副总裁汪天云,社会学家邓伟志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纪人主持。 与会者对该片主要演员的精湛演技、导演对影片总体架构和具体细节的掌控能力以及该片不俗的电影语言表现力等方面不吝赞词。随着交流的深入,讨论的焦点凸现,与会者围绕该片情节设置对电影创作的启发,如何拓宽电影的宣传渠道、提高票房,对现阶段我国电影总体现状持何种判断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争论,研讨会现场气氛由此高潮迭起。 影片副线的存在是否必要? 《东京审判》是一个严肃的历史题材,影片在凸现“东京审判”这条主线之外,还设置了一条副线:以《大公报》记者肖南与战前相爱的日本同学芳子之间的感情为中心,北野雄一、山口正夫等体现战后日本国民情绪的人物悉数登场……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陈犀和教授对此发表评论说:制片方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力及市场前景等原因设置这样一条副线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很显然,副线的存在其实冲淡了这样一个严肃题材的真实性、可信性,不无把它平面化、娱乐化的倾向。如果影片舍去这条副线,而是转向对其他元素,比如法庭背后各国之间的角力等方面的开掘,使整个电影有一种全景式的展现,影片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海市总工会电视剧创作中心编剧贾鸿源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说,离了副线,影片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一种纪录片的风格,这显然有违电影创作者的初衷,观众接受起来也会有难度。从做电影的角度来看,影片“双线并举、虚实结合”的艺术处理方法无疑值得肯定,而且在影片中,副线并不给主线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印象,而是一种烘托。不过问题显然是存在的,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两条线索在并力推进的同时,在气场上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在有些镜头的转换中,难免给人留下一种突兀的印象。如何让这种气场在镜头的切换中得到自然呈现,才是我们在处理类似题材上需要注意的问题。 电影宣传渠道可否进一步拓宽? 据有关部门统计,《东京审判》自上演以来,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业绩,上映一周票房达600万。某国家领导人看了电影后更是做出指示,希望人们都去看看这部电影,由此预计也会带动团体票订购的热潮,而且跟那些短线放映的商业片不同,这部电影适合长线放映,由此推测,影片的票房成绩会比较理想。 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能取得好的票房业绩,让专家们感到欣喜。不过也有专家对此提出质疑。独立影评人陆志刚表示,《东京审判》经由主流媒体的推介和政治宣传等手段,的确获得了良好的票房业绩,因为影片本身的魅力,在观众中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不过这种宣传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推广开去。事实上,《疯狂的石头》在拓展宣传渠道上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它靠着很多非主流媒体的舆论攻势,观影人口口相传等方式,使电影在没做大力宣传的情况下就迅速“走红”,而且很显然,发布在各大网站上影评人的影评对该片的“走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东京审判》理应在这方面加大功夫,而不是依然在传统的宣传路子上大做文章。 汪天云对这种看法做出了正面回应。他说,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是电影消费的一个主要群体,这部分青年大多有通过网络了解信息的习惯。从这一角度看,充分利用网站这一媒介对加强电影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据此认为其它宣传手段不重要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且不说影片本身的情况各不相同,网络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它带来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信息迫切需要得到某种匡正和引导。 有专家对影片过多使用港台演员提出委婉的批评,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教师邓志鸿则表示,除台湾演员朱孝天扮演的记者肖南这一角色稍显呆板以外,港台演员在影片中的表演是比较成功的。当然内地演员来扮演这些角色同样可以有这么好的表现,但在影片推广方面会打上一个折扣。很显然制片方在制作这部影片时有借着这些演员的人气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考虑,尽管有些观众是奔这些明星去的,但客观上也让更多观众认识了“东京审判”这样一个历史史实,久而久之,这样的做法无疑有利于加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民族本位立场是否应当? 陆志刚对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本位立场提出了批评。他举例说,影片中曾志伟扮演的山口正夫,在被谢君豪扮演的北野雄一机枪射中后,出其不意地说了一句“狗日的日本鬼子”,这样一个细节其实不可能发生在当时日本人的身上,更多只是出于中国人对日本战败者的一种自我想象。“东京审判”既然作为一个有强烈国际主义色彩的历史事件,它理应具有一个更客观、更宽广的国际主义视野,这样也便于影片在其他国家的推广。 对此,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师石川表示了不同的见解。他说,在当前这样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对电影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多元化,用国际性大片的标准来要求《东京审判》并不合适,事实上任何国家受制于自己特殊的国情在拍摄某些历史题材时,都根据他们民族本位的立场做了一种选择性的处理。如果我们过于强调电影叙事的客观,反而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价值混乱的印象,而且很可能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也会趁虚而入。我们不要期望影片能做到多大程度的客观,如果硬要对某部电影作品做个好坏的判断,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那就是它是否让我们感动了。从这个角度看,《东京审判》就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汪天云对此表示赞赏。他说,在当前浮躁的电影创作氛围影响下,《东京审判》这样有正气的电影出现难能可贵,该片在拍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然而,这样的影片又恰恰是我们所急切需要的,它充分发挥了影像记忆的特性,使久违的历史真实部分得到了呈现。而且类似“东京审判”这样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的历史事件还有不少,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开掘,如果广大电影人能多点历史使命感,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它在传承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会者不约而同对这部电影表示赞扬,认为该片无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品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好影片之一。它在当前娱乐至上的电影创作氛围中问世,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必将在以后的电影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 张德林、苏乐慈、顾晓鸣、顾朝文、陆寿钧、张振华、傅星、龚金平、林良敏等专家、学者也在会上做了发言。 原载:《文学报》2006年9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