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功夫熊猫》看好莱坞的文化帝国主义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代新林 参加讨论

    10年前,那部美国版的迪士尼影片《花木兰》,吸走了中国3亿多人民币。10年后的今天,好莱坞又推出了成本约1.3亿美元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作为梦工厂2008年攻坚暑期档的重磅动画片,该片借着《功夫之王》再度兴起的武打热,加上东方文化背景的全面设定、无限可爱化的熊猫形象以及全新电脑动画特技与武术动作的结合,使它一举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青睐。
    诚然,看着高兴自然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深究其电影内涵,不难发现,《功夫熊猫》不过是用形式化的东方外衣包裹了一个西方文化的内核。对于海外观众而言,该片只是近年来动物题材动画影片的延续,换了场景换了主角,继续的还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主题。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熊猫是“国宝”,功夫是“传家宝”。它不仅被赋予了美国式的奋斗精神,还精准地点到了国人的“笑穴”。 因此,该片吸引国人的眼球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外来和尚”经念得如此之好,这不仅为中国动画人上了一次课,而且为每一位国人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
    众所周知,通过电影进军中国,是好莱坞常打的一出牌。一贯以宏大惊悚,魔幻灾难走俏的好莱坞电影未免早使人审美疲劳,而穿越文化壁垒,通过“文化殖民”,就地掠夺文化原料,并对原料加工出售,以亲切的方式占领外国观众,这显然成了好莱坞电影题材和市场的新开垦方式。他们以这种方式卷走大量的中国观众和资金,这不免让人 想到,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并用中国的低价原料,创造了高贵的商品再卖给国人,赚取的大量利润被他们带回了国内,却把严重的污染留在 中国。这种“经济殖民”不但对中国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对中国人民身心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显然,好莱坞的“文化殖民”与跨国公司的“经济殖民” 是何其相似!可以说,好莱坞通过“文化殖民”整合全球文化资源,然后又推销其包装的文化产品,旨在构筑它的文化帝国主义梦。
    为了解构好莱坞的文化帝国主义梦,我们不得不弄清两个问题,其一是何谓文化帝国主义;其二是好莱坞电影是否是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并承担着传播美国民主精神的职责。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最早来自于60年代美国电视节目进入拉丁美洲国家后的影响研究,后多用于发展中国家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它的锋芒直指西方的文化侵略,抨击西方大国通过文化输出谋求对不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扩张导致了第三世界对西方的“文化依附”,最终造成全球资本主义化。不过,由于研究者的兴趣不同,对其理解也就莫衷一是。 代表流派有H·席勒的媒介帝国主义和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1969年,美国学者H·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中明确地阐述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思 想。他把文化帝国主义界定为“一个综合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一个社会带入现代世界体系。这个过程具有一种社会机制,即通过吸引、压迫、强制,有时是贿 赂手段使该社会主导的社会阶层形成符合现有世界体系统治中心的价值观,增强现有世界体系统治的结构”。[1]p100而英国学者汤林森认为把“文化”和“帝国主义”本身就难以界定的两个“母词”放在一起,就更加“抽象”、“繁复”了,所以,“从一开始就‘定义’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即便只是粗略地提出现成而可供运作化的定义”。[2]p14虽如此,他还是比较全面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化帝国主义展开了讨论:一、是不平衡的信息流,即媒介帝国主义;二、(美国文化)对民族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威胁;三、消费文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对传统社会的冲击;四、现代性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挑战。[2]p41-57其中不平衡的信息流指的是第一世界流到第三世界的信息,明显超过第三世界流到第一世界的信息。所以影视等信息的流向,跟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实力构成正比。H·席勒、汤林森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致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利用其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大众传媒摧毁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治,发展中国家受众和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消费和接受美国产品和生活方式。由此,世界文化“同质化”成为历史的必然。值得注意的是,“媒介帝国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形态。
    “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是西方文化传播学者鲍依巴瑞最先于197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媒介帝国主义”指“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单独或总体的受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相对影响力”。[3]p40鲍依巴瑞指出,“媒介帝国主义是权力来源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他还概括了媒介帝国主义的四种形式:“一是传播工具的形式,二为整套工具的安排,三为理想实行的价值观,四是特殊的媒介内容”。[3]p202-203 美国学者H·席勒认为,西方的媒介文本展示了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及“美国方式”具有百般的吸引力,这些传播效果虽然不能直接加以量化,但却能产生并累积出整体的作用,即西方的跨国媒介在第三世界推销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2]p76 1991 年H·席勒在《后帝国主义时代还未到来》一文中指出,当前超越国界的文化与政治关系发展的真正动力,并非什么全球主义,而是西方资本主义的跨国扩张主义。 佩查斯在《20世纪末的文化帝国主义》中也认为,西方大众媒介的着重点在于捕获大众。大众媒介,如广播、电影、广告、流行音乐、通俗文化、电视等侵入家 庭,深入于无意识之中。它们形成全球规模,对第三世界的影响极大,以“四海为家”的神话的欺骗形式出现。[2]p6
    笔者认为,当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主要是指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即美国的媒介帝国主义。显然,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像美国那样把文化扩张和渗透作为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对外关系中极力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国家,很难找到第二个了。受“西方中心论”或“美国中心论”的意志支配,美国学者和官员均相信,二战后西方国家内部的和平稳定得益于民主制度。在他们看来,西方民主制度普及之时就是世界和平之时。因此,美国对外文化工作的目标就是引导世界朝“民主”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输出民主是美国外交的永恒主题。[4]p161 1944年,美国《财富》杂志上一份报告说道,美国是否将成为“一个世界思想与贸易的中心”,取决于美国拥有的国际通讯、电报、无线电、电话设施以及电影与出版物的效率。[5]p301 美国传播政治文化的主要手段是新闻媒体、好莱坞电影、教育文化交流、跨 国公司和总统的出访等。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传播美国的政治文化和大众文化,目的是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让被扩张者了解美国的民主制度,而借助大众文化的传 播,宣传美国的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自由的价值观念,以便在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中培养一种“媚外”的“集体无意识”。美国的最终目的就是想通过文化的扩张和渗透 以达到其对“敌对国”的和平演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那么,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政治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否确实充当了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并承担着传播美国民主精神的职责呢?在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新的电影出口代理机构称自己为“小型的国务院(即美国外交部)”,他们的手段、产品和美国的政府和意识形态非常相似。他们被要求用电影把美国的政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灌输给全世界。[6]p279 1961年,美国电影制片人兼导演达利尔·柴纳尔撰文称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我相信,美国影片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同年10月,肯尼迪政府送给好莱坞一份备忘录,明确要求美国电影进一步配合政府的“全球战略”。[7]p91 所 以,美国电影工业虽然是私营的,但美国政府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给它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实际上,早在二战期间,美国电影工业就支持了美国的战争事业。当 时的电影制片人沃尔特·瓦格纳认为,描述美国斗志与民主的电影“具有世界范围内的价值”,“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和在世界上促成友好感情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二战后,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斯皮罗斯·斯库拉斯敦促《丰富多彩》中的演员们要肩负起一种“精神传教士”的职责。电影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要 “开化人性”,“因为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在向人们灌输自由的生活方式、激励人们对自由的欲望与对美好前程的憧憬方面,比电影所发挥的作用更大”。[5]p322-323 很 明显,斯库拉斯这里所指的“美好前程”就是美国“自由”、“民主”的生活。二战后,曾经先后担任过四个国家大使的斯坦顿·格里菲斯在多次场合都毫不隐晦地 说“用好的美国影片所取得的效果,比官方外交那些正式的活动与繁琐的手续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他坚信,美国的电影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辅 助手段”。[6]p326
    好莱坞电影不仅配合美国政府的文化外交,宣传美国的政治文明,而且向全世界人民,尤其是向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展示了美国现代生活的最生动的画面。好莱坞电影发展迅猛,20 世纪中叶,美国电影只能算是与西方其他大国平分秋色,但到了20世纪末,美国的电影可以说“一统天下”了。据统计,法国电影市场的72%、德国电影市场的 90.05%、日本电影市场的64%均为美国好莱坞占领。而对中国电影工业颇有研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斯坦利·罗森甚至认为,好莱坞影片拯救了中国电 影工业,促使了中国电影业从困境走向了繁荣。[8] 好 莱坞电影给国外观众提供了关于美国的风格、俚语、音乐、房屋、汽车、精致的小玩意、厨房、衣物及机器的印象。“美国输出的不仅仅是它的电影”,法国戛纳电 影节主席圣伊莱斯·雅各布(Giles Jacob)说,“它输出的实际上是美国的整个生活方式”。从整体上说,这些电影画面体现了现代精神。[5]p322 正 是这种“现代精神”对被渗透国家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在1912年,专家就发现,好莱坞电影所到之处,对美国其它商品的需求也会增加。譬如,一 部关于美国工厂状况的好莱坞电影在爪哇放映,促使美国缝纫机销售在爪哇市场大获全胜。《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在阿根 廷放映,因主人公未穿内衣的镜头在当地引发模仿风潮,最终导致阿根廷内衣滞销,蒙受损失的阿根廷商团因此向美国大使馆提出抗议。好莱坞电影对欧洲的冲击也 显而易见。“巴黎的办公室文员曾因自己的工作条件与美国影片中的办公环境相差悬殊而举行罢工”。1960年的《来自那不勒斯》(It Started in Naples)中主人公教一个男孩做汉堡包的镜头使得欧洲的公众认为有必要改变地中海地区的食谱。[6]p281 二战结束以后,在整个西欧的城镇与大城市,西奥多·怀特看到美国的电影吸引着观众,并向他们灌输了类似于美国人的梦想:拥有豪华公寓、色彩熠熠的折蓬汽车或游艇、摆设豪华的家庭。[5]p327
    由美国人设计制作的好莱坞电影是很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的,因此,它实际上也就潜在地要求任何一个观赏者必须适应美国式的思维方式和熟悉美国的文化。由于媒介文化背后,渗透着政治、军事、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网络化支撑的当今全球时代,美国又兼备经济、军事和网络大国的“单极”“超霸”地位,在此情况下,好莱坞电影全球放映的过程更像是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过程。这种文化的全球化带有浓厚的“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色彩。因此,可以把好莱坞电影通过全球化传播而实现的文化霸权称之为好莱坞文化帝国主义。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确实充当了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并承担着传播美国民主精神的职责的话,那么由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也或多或少扮演着类似的角色。作为一部披挂着形式化的东方外衣而实质上包裹着西方思想文化内核的动画大片,当我们在享受影片带来的巨大喜剧效应时,不免扼腕叹息,西方国家总是能很好的利用中华的文明或文化。国人应该不会健忘,一百多年前正是西方国家把我国的火药发挥到了极致,用其制造的枪炮轰出了中国的百年屈辱史,震撼了部份国人麻木的头脑。而这一次难道仅仅纯属资金的赚取吗?也许,好莱坞在大捞金钱的同时,正在极力构筑其文化帝国主义梦。
     然而,有人不禁要问,这部片子真的是包装在中华“功夫文化”外衣下实质上推销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思想与价值观的精神鸦片吗?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可以用来说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片中熊猫阿宝这一形象。熊猫不仅是中华的国宝,而且还是我国的外交使者。这样一只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在片中似乎有被恶搞之嫌。它不是外交使者,而是西部牛仔,它带有美国梦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它好吃懒惰,梦想有朝一日成为武林高人,却又不付诸行动;它好勇斗狠、崇尚暴力,被赋予其用武力解决争议以“捍卫和平”的使命。熊猫阿宝的行为与美国好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如出一辙。其性格与做派和中国人心中自古以来的美好形象大相径庭,它更像美国都会里的那些混混,也更像《功夫之王》里的那个美国青年,很难在片中找到中华传统的印迹。更为荒谬的是,没有武术基础的熊猫阿宝仅仅通过短暂的高人指导就一跃成为谷中的救世主——惩治恶魔雪豹太郎的武林高手,而一贯勤学苦练,具有很高武术造诣的老虎等五位大师却形同虚设,其联手还不能撼动太郎的一根汗毛。于此可见,熊猫阿宝的行为很符合美国文化,因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个人中心主义——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这种文化的最大缺点在于,人人以我为中心,人际关系难以融洽,整个社会缺乏凝聚力。这与我国注重团结、和谐、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截然不同。 其次,有人说该片是对中国文化的歪曲,是借中国瓷瓶装西洋劣酒。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片中熊猫它爹居然是一只鸭子,如此熊猫,岂非杂种?这明显是侮辱中华国宝熊猫。功夫的绝顶大师被包装成一只乌龟,简直是无耻攻击和谩骂了,这是糟蹋中国功夫。尽管有些观点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中华文化在《功夫熊猫》中确实被好莱坞扎扎实实的“整改”一番了。再次,好莱坞大腕导演斯皮尔伯格于2008年上半年高调辞去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一职的事件,对于我们理解好莱坞导演的执导思想或许有所裨益。众所周知,《功夫熊猫》是由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而斯皮尔伯格却是梦工厂的主要股东之一。据说斯氏由于不满中国政府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不作为”——美国人干涉别国内政早已司空见惯,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也应该发挥所谓的“影响力”,所以辞去了艺术顾问一职。于是在《功夫熊猫》登陆中国首映的前前后后,网络上关于抵制该片的呼吁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过,好像这一轮抵制,远不及抵制家乐福和赴法旅游的效果好,因为影片放映首日的票房似乎就达到了千万美元以上。
    综 上所述,好莱坞如此大肆整合全球文化资源,极力构筑其文化帝国主义梦,这个“梦”会成为现实吗?享有美国大牌战略家之称的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 津斯基在《失去控制》一书中说到,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的文化作为世界各国的“榜样”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的必须实施的战 略。好莱坞电影自然义不容辞作为美国文化扩张的工具,推销其所谓的美国普世价值。一个民族国家如果不警惕这种征服人的心灵、钳制人的思想的文化帝国主义的阴险控制方式,那么,其国内的语言、伦理、习俗、精神价值的认同会逐渐失去存在的根基,意志薄弱者甚至会放弃自己的民族传统,从而失去文化归属感,进而导致身份焦虑。有文章说,全球化引发了印度国民“身份焦虑”。在印度,全球化正在产生新的社会裂痕。较早接受全球化的人学英语,搞软件,并以外国人的方式穿衣、吃饭、说话为荣,但众多“迟到者”感到无所适从,觉得在自己国家反而像个异乡人。[9] 可见,文化帝国主义所带来的后果决不是危言耸听。然而,也有人指出,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扩张给其他文化的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但不会消除不同文化的特性,带来一种全球同质文化的形成。社会的“美国化”只限于物质文化层面,很难完全改变人们心灵深处的信仰文化,更不会取代全球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8] 事 实上,一个人所看到的,不仅依赖于他在看什么,而且也依赖于他以前的视觉概念的经验已经教会他去看什么。由于影视作品的欣赏与解读的过程是解读者和作品之 间交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作品单向度地影响解读者的过程,作品的解读者,一方面受到本身的文化传统的制约,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解读者,不是一张白纸;另一 方面,解读者本身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的。所以,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解读者那里,会得到不同的解读。欣赏与解读的过程是作品的作者的解释 学视界与解读者的解释学视界之间的视界融合。不过,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单向度地囫囵吞枣地接受,对此,家长和社会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 因为文化进攻带来的影响是长期性的、深层次的。经“美国化”的好莱坞电影可能会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心灵而潜移默化,影响其一生。而动画电影对儿童的心灵影响尤为巨大,儿童却又是如此地令痴迷于动画,从爱米老鼠到爱上迪尼斯,从爱上千与千寻到爱上日本动画,这对于我国大部分儿童来说,已是既成的事实。鉴于此,面对好莱坞的文化帝国主义,一方面,我们不要过于恐惧乃至夸大其词,以至患上“文化自闭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放任不管,麻木不仁。如果我们既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又不惧怕外来文化的交流,那么好莱坞的文化帝国主义梦就会像永远沉睡的木乃伊一样,难见天日。
    参考文献:
    [1]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陈世敏.大众传媒与文化变迁[M].台北三民书局,1992.
    [4]郭可.当代对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6]〔英〕托比・米勒.好莱坞与世界[A].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7]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王晓德.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扩张及其实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4).
    [9]阿南德・吉里达拉达斯.在印度,全球化带来“选择”难题(印度:全球化引发国民“身份焦虑”)[N].参考消息,2008-9-14,(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