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一部填补少数民族影视族群志空白的纪录片 ——12集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的文化剖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达成 参加讨论
经历了千百年历史长河的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以其聪颖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今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日子,这也使得人们对壮族文化的发展与成就倍加关注。以戴光禄、何正庭为代表的壮学学术带头人,继大型画册《壮族文化》和学术专著《勐僚西尼故》问世之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拍摄了体现壮族文化精髓、反映壮乡传统主流和本质特征的12集壮族文化系列片——《丽哉勐僚》。
    这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揭示和展示壮族族群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片,也是借助影视人类学表现手段,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的理论和观点,形象生动地解读和再现壮族人民在人类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一部佳作,更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精品。
    《丽哉勐僚》(以下简称《丽》片)12集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相继在昆明、广西、文山等地放映以来,获得了领导、专家、学者和各族群众的好评。可以说,《丽哉勐僚》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把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鲜活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的电视纪录片。该片通过大量的文化资料,把神奇、美妙的壮族文化展现出来,既深刻揭示壮族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又充分展示出壮人、壮乡、壮歌、壮锦的各种精华。人类学、民族学、影视人类学的一些资深学者,给予这部系列片以极高的学术评价:这是一部填补中国少数民族影视族群志空白”的人文大片。
    科学性、真实性、视听复合的全息性、包容性是影视人类学的 “四性”,而该片除具备这“四性”外,编导更对壮族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性”及其不可替成的文化元素,加以了阐释和论证。比如学者们对这部影片中的“《坡芽歌书》”给予了很高评价:
    “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是一种古老形态的图画文字,她具备了文字特征,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黄建明(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
    《坡芽歌书》是壮族文学百花园里的奇葩,她生长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以其别致的结构、浓缩的表征、丰富的内涵、特殊的传承而引人瞩目。坡芽歌书目前发现的虽然仅仅81个符号,但她在世界文字的丛林里,独树一帜。
    这部电视片里,我们看到编导们不仅努力抢救和记录那些“正在消亡的世界”,而且尽最大努力抓紧拍摄和记录那些“正在变化的世界”。这部系列片,对壮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做了学术和理论上的大胆求证与探索。
    以《竜》(生态文化)和《那》(稻作文化)为例:文山壮族,因其所在自然环境——“多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而擅长种稻,勤于耕织。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远古至今,他们都十分重视与稻作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生态文化。通过编导对这两集的文化探究与诠释,充分揭示了壮族人热爱竜、敬畏竜、热爱大自然、敬爱大自然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此外,《丽》片在传统与现实的结合上,努力达到实践与理论的和谐统一。以第一集《宁董》(即铜鼓文化)为例:有人说,如果“壮锦”是贯穿于《丽哉勐僚》全片的“线”,那么“铜鼓”当是全片的“魂”。影视片编导通过对铜鼓文化丰富的内涵深层次地分析和阐述,告诉读者,铜鼓文化张扬的就是一种千年不败的精神。《宁董》集以探索和发现的手法,揭示铜鼓这一壮族古老文化载体的来历、传承,从而揭示壮族人民千年来崇拜铜鼓的奥秘。人们在读懂铜鼓中,也就读懂了壮族。
    戴光禄在与总编导谭乐水的合作进程中,彼此都共同意识到:《丽》片既然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部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全面剖析壮族族群的电视纪录片,自然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要找到壮族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历史印记、历史渊源,就必须到偏僻的村寨、到遥远的深山丛林,一次一次地去寻找、去拍摄。
    比如为了拍摄“野生稻”,他们在文山境内整整找了一年,终于于2007年11月在马关县炭底村找到了。拍摄人员走了4个小时的路才来到这个地方。比如寻找拍摄“野生三七”、拍摄茶山、拍摄青蛙的一个特写镜头,就找了整整一个月……不少镜头都是一遍又一遍地拍摄,有时反反复复、春夏秋冬地拍。而这些镜头出现在片子里,不过就是几秒钟!年逾花甲的戴光禄也常常带领拍摄组跋山涉水、走村串寨、采访群众、请教寨老。
    接下来同样辛苦的工作则是编片,要从这200多个小时的毛片中筛选出最精华的近9个小时12集的片子,又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1973年,在第9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上,与会人类学家通过了《关于影视人类学的决议》,其中强调:“……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只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而且是同一性增强而文化大量消失的时代。为了纠正这一过程可能导致的人类的短视行为,按现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记录人类遗产就非常必要”。
    “民族志电影”也被学者称为“精美纪录片”,认为它是“用人文关怀的视点寻找被主流文化遗忘或忽略的文化、社会、艺术与人类学景观,发掘生活中被淹没的尊严和价值,并作出自己的思考的影片”。《丽》片正是以其具有的“民族志电影”的独特性质和特殊功能,成为 “填补我国少数民族影视族群志空白”的佳作。
    原载:《文艺报》2008-10-3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