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客家山歌“山野之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东华 参加讨论

    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直至形成客家民系后不断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民系文化,是客家人迁徙史、定居史、创业史、斗争史、贡献史和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客家先民的生命号角,是华夏文明的一页乐章。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它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代表之一,是以客家话(语言)为特色的口头艺术,同时也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和当地原住民曲牌与小调的优秀成分,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曲调朗朗上口、生动传神。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情,娱乐身心。
    山歌,顾名思义,即为山野之歌或山与山对唱之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其生活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并咏唱的一种民歌,这也是客家人智慧、心血和泪水的传唱。因此它最能表达出劳动者的质朴、善良、憨实和爱憎情感;最能反映出他们的艰辛酸楚的生活。客家山歌以其极为鲜明丰富的艺术特色,较为广阔的分布地域和比较可观的传唱时段,确立了它在闽西客家文化中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客家山歌形成于山。“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这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历史选择。在漫长的移民生活中,客家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天灾人祸、饥荒、妻离子散和逃离几乎是生活的全部,他们宿居选择了贫瘠的山地生存,因此闽西的客家人的住所、耕地几乎都在群山环抱中。于是山歌与住山、耕山、爬山的客家先民形影不离。世代以来,他们以山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艰苦环境的劳作之隙,人们随口而出,即兴成歌,面向山峰,启动喉咙,拉开嗓门,唱起山歌,抒发情感,形成了“这山唱来那山和,满山满岭歌成河”的现象。通过唱歌可忘却劳累,驱除恐惧,抒发内心的喜悦悲苦和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日久月长,山歌就在山上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客家山歌带着山的回响,带着山的坚韧、泥土的质朴,带着林海的激荡、山花的芳香,给客家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和追求未来的憧憬。
    以山命名的客家山歌是与客家大本营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是与客家人的生活劳作和习俗密不可分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闽西的地域写照,闽粤赣边客地,多为山谷丘陵地带,重峦叠嶂,林深道险,客家人的村落,大多深处在大山环抱的盆地之中,村落之间,隔着重重山峦。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交通不便,居住困难,却也是山歌流行的极好环境,客家人劳作在山间地头,他们艰辛的拓荒垦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伐木、砍柴、挑担、耕作以及繁多的田事,郁闷在胸需要发泄,快事在心需要抒发,哀愁要与人讲说,欢喜要与人倾诉,于是,通过最简捷明快的渠道——山歌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冲出客家人的喉咙:
    闽西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
    悠悠的山歌飞过河,山歌传遍满山岗。
    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
    句句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
    “玉嘴之唱,金口之歌”这是外国学者对客家山歌的赞赏,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加头续尾山歌”、“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尾驳尾山歌”、“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从内容上看,可分为爱情山歌、劳作山歌、革命山歌、感叹身世山歌、戏谑娱乐山歌等。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和内容,大多是客家男女在“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人从肺腑发出来的天籁之声。
    一、山歌突显客家人对爱情的炽热追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华文学最早的《诗经》,开篇第一章就是谈情示爱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古往今来,谁能数得清产生过多少爱情的绝唱呢。客家山歌也不例外,十之八九为情歌,其思想、生活、感情、愿望以及美好的憧憬,都非常真实、自然而亲切地随之流露出来。情歌,是客家山歌中最为丰富、最为生动、最为牵动人心的华彩乐章。如:
    (一)两人相好唔分开,唔怕爷(父)来唔怕女哀(妈),
    唔怕家法咁(很)严厉,总爱同郎做一堆。
    (二)话过(讲过)爱连就爱连,唔怕叔公在面前,
    十二快刀架上颈,血水淋身也爱连。
    (三)一树杨梅半树红,你做男人胆要雄,
    只有男人先开口,女人开口脸会红。
    这三首山歌热烈、朴实,甚至有点野性,表达了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执著追求。
    二、山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
    在旧社会,客家人除少部分人是上层阶级外,大部分都是贫苦农民、雇工和小手工业者。他们备受土豪劣绅的剥削欺压、官府横征暴敛、强匪骚扰,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几乎把人逼上绝路,因此有许多山歌反映了苦难人民的心声。如:
    (一)曼人(谁人)么涯(没我)咁辛苦,长年到暗愁债主,
    一下招呼唔周到,铺锣锅子被抢走。
    (二)年三十脯(除夕)食番薯,厅下角落打地铺,
    一家大小么(无)屋住,烂席躲风旧岁除。
    (三)木匠师傅么眠床,做衫(裁缝)师傅烂衣裳,
    泥水师傅么屋住,耕田阿哥空米缸。
    三、山歌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假丑恶的摒弃
    客家人向来崇尚礼仪,追求的是真善美,对假丑恶则深恶痛绝。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定居而发生、发展和成熟。其特征是极其深刻、形象地表现了客家人的特性: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刚强意志;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硬颈子”拼搏精神;爱国爱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俭耿直、热情待人的淳朴民风。如:
    (一)劝你唔使苦在心,愁切一多会伤身,
    莫给别人来见贱,萦起毛辩做赢人。
    这是一首教育人要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山歌,教育人们不要多愁、自悲,否则会“伤身”,奉劝人们要做赢别人的方法和原因,语言朴实无华。
    (二)人生在世唔怕穷,最怕睡到日头(太阳)红,
    老人言语都讲过,早起三朝当一工。
    这是一首教育人们要勤俭为本的山歌,它告诫人们,“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穷妥协而失去斗志和意志,可见它还蕴涵着鼓励人们要有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客家人独有的“硬颈”精神。这些非常可贵的精神,就是在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比较安逸的今天,仍然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三)青竹莫把黄竹欺,嫩笋也有变竹时。
    孝顺传下孝顺仔,忤逆教出忤逆儿。
    这是一首教育儿孙要遵守孝道的山歌,表达的是一种对老人的责任感,也就是要对老人孝顺。
    四、山歌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心声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也非恪守陈规,而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在信息和交通相对落后的年代,它作为民间媒介的时尚广播,传达着时代的心声,如:中国革命自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遍地燎原。1929年红军入闽,进入上杭、古田、连城新泉等地。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有山歌为证: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
    日套草鞋干革命,夜提马灯访贫农。
    改革开放后,客家人又用山歌表达对美好日子的赞颂:
    如今农民唔同先,人人身上三种钱。
    人民币来外汇券,还有美元千打千。
    客家山歌,就是这样产生在艰辛的山间劳作中,产生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山歌,带着山的烙印,带着客家人的烙印,伴随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对于客家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入歌的,举凡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伦理纲常,风土民俗,男女爱恋,骨肉亲情,无论言情、言事、言理、言物,目所见、耳所闻、脑所思、心所感,信手拈来就是歌,只需即兴而作,随口而咏,真谓“无事不可歌”、“无物不可歌”,而从歌者来看,在山歌兴盛的年代,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往往都能合着听惯的调子,随兴而发,唱上几句、几首。因此可以说山歌是属于每一个客家人的,可谓“无人不可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