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河源市地处东江上游,拥有东江流域近一半的面积,是客家人聚集地。客家山歌在河源市的五县一区即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和源城区都流传十分广泛。河源客家山歌与赣南、闵南、闽南、粤东、粤北等各地客家民歌一样,既继承了古代诗经、民歌竹枝词和唐宋格律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岭南百越民族丰富的唱腔,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古往今来,河源客家人一直用这种淳朴而又独特的方式来歌颂劳动、歌颂生活、抒发情感、描述社会的变迁。因为客家山歌琅琅上口,娓娓动听,通俗易懂,所以河源客家人喜欢听、喜欢唱,是河源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河源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 河源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曲调爽朗质朴,形式短小精干,容易上口,多在山野劳动或逛游时触景生情即兴而唱。从题材形式上,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各种歌词结构大致相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河源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河源客家山歌,与现在的中原地区一带的山歌、江南山歌比较,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梅县客家山歌比较,既是客家传统一脉相传,但也由于不同方言、不同环境,所以在旋律上、语音上,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出于山水情缘,河源民歌数量很多,其中最有代表的歌腔有河源山歌、黄村山歌、读书腔、船塘山歌、顺天山歌、康禾叠子山歌、和平山歌及连平山歌、紫金义容山歌、龙川亚顶山歌、马灯调、东江劳动号子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亢而辽远,缠绵而委婉,熔山水人情一炉,合叙事抒情一腔,感情朴实真切动人,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河源客家山歌歌词属民间口头文学,意境含蓄,善用赋、比、兴、双关、对偶、比拟、夸张及排比等艺术修辞手法。尤以双关见长,如“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歌中利用“成双”语义双关,构成整首山歌的歇后双关,一方面指哑子食着单只筷,想要一双筷子却又说不出来,一方面则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储蓄、耐人寻味。这种修辞手法特别适合用来描绘和刻画人们各种复杂的心理和思想感情,所以在过去的年代里,它成了河源客家人表达心声的一种语言。无论是耕田放牛的阿哥,还是种地纺纱的阿妹,无论是鹤发长者还是垂髫少年,大家都会唱山歌。客家人喜唱山歌,在山上唱,在田间地头唱,在家里也唱,这一习惯逐渐演变成群众性对歌活动的传统风俗,成为河源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 二、河源客家山歌传承发展现状 笔者调查发现,每天清晨,在河源市区的茶山公园都有一群六七十岁的阿公阿婆聚在一起唱山歌,在龙川县的公园、河边,或者空旷的地方,也可以听到一些年龄稍大的阿姨、阿叔、阿公、阿婆在那里放开嗓子唱山歌。他们你攻我守,出口成歌,十分热闹有趣。在和平、连平、紫金、东源等地,也有一些老人唱山歌的现象。他们唱的都是一些传统的山歌,在唱法上,没有什么方法,反正出口而唱就是了。 源城区山歌剧团和龙川县山歌剧团是广东河源市的两个专业山歌剧团,然而,剧团走市场化,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传统的山歌唱得越来越少了,而流行音乐则越唱越多。据源城区山歌剧团老团长陈耀南介绍,现在年轻的演员不怎么会唱山歌,但会表演一些具有客家风情的舞蹈,一些会唱山歌的演员,像周锦清、吴维先、欧阳远、李石右、黄康等都已经到退休的年龄了。据龙川山歌剧团团长扬作炬介绍,客家山歌的发展也一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就是年轻的演员都不怎么会唱山歌。现在还有几个年龄比较大的山歌演员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他们是黄惠兰、何中凡、扬圣玉、陈德金、戴茂传、梁小铃等,他们唱的都是一些传统山歌,用真声唱法,或说是原生态唱法。 根据问卷调查还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几乎不会唱山歌,而且在各个学校也没有开设本土的音乐课程,也没有人开设像山歌讲座、培训之类的项目。 三、河源客家山歌传承发展困境分析 很明显,河源市客家山歌传承发展已陷入了困境,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那么影响河源市客家山歌传承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有: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现在是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可供选择的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走出深山来到都市和城镇,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客家人的音乐品位也越来越高,那种未经雕琢的原味客家山歌音韵已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客家音乐自身的革新不够、缺乏创新,即使有部分创新,也碍于种种原因而使表现手法和载体过于单一。 (二)宣传媒体力度不够 缺少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对客家山歌的宣传。尤其河源地区几乎找不到这方面的宣传。不宣传就不了解。不像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比较畅通,公共场所、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宣传比较多,使年轻人接触到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的机率较高,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影响到年轻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不少年轻人觉得民族音乐不如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好听,民族音乐有点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鉴赏兴趣。 (三)传承力度不够 这里主要是指教育机构,几乎所以的学校都没有开设本土音乐教学课。年轻一代人从小受到的客家音乐熏陶太少。近几年,虽然河源市不少市民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种音乐兴趣班学习,但所学的主要是钢琴、小提琴、二胡、古筝、琵琶、笛子等西方乐器或传统民族乐器,而学习客家音乐的却不多见。不少年轻人认为客家山歌“不好听”、“粗俗”“、难登大雅之堂”。 (四)创作革新力度不够 传统的客家山歌歌词都是些见山唱山遇水唱水的内容,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毕竟城市化生活已经成为很多客家人的生活场景。传统客家山歌在旋律、调式结构、配器等方面也过于单调,吸引不了年轻人的注意力,这些都影响着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河源市这方面的改革创新,虽然也有,如作曲家陈晓敏、饶荣发也有这方面的改革、创作,而且有一定的成效,但对整个河源市来说,创作的人数太少了,可唱的歌还是太少了,很难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四、河源客家山歌的发展和传承 对于具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美誉的河源来说,保护和传承好河源客家山歌具有弘扬客家文化和宣传河源的特殊意义。河源客家山歌反映了从古至今人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考方式的文化积淀,保存着久远的河源客家文化气息,是客家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日益丰富,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河源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土著的艺术,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河源客家山歌究竟应该如何传承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要发展传承河源客家山歌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保护好传统的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 保护好传统客家山歌是传承客家山歌的前提条件。首先必须对传统的客家山歌的原貌进行采集、记录和整理,将传统的客家山歌原汁原味的样态保存下来。客家山歌是我国民间文学十分宝贵的财富,是新文学创作需要吸收的重要养分,是新山歌创作所必须借鉴的,传承发展客家山歌必须在传统山歌上继承。所以保护传统客家山歌就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河源市的文化部门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先后出版了程建民、陈勋华主编的《河源民间歌曲集》,刘暹辉主编的《客家山歌一千首》,吴木主编的《河源客家情歌精选》与何海澄的山歌专辑《山歌悠悠》和《歌海传情》等,对河源客家山歌的研究、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客家山歌另一做法是要保护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客家山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传承人口传心授来传承。客家山歌传承人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离开了传承人,客家山歌就难以流传甚至消失。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接班人,也是一种有效方式,政府要鼓励山歌大师们多带徒弟,政府要相应给他们一定的经济保障和鼓励,使他们乐意带徒弟和从事山歌传承这一职业。 (二)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 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是传承发展客家山歌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大、中、小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客家山歌,原因之一是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客家山歌的内涵和意义。没有了解,没有认识,哪来的喜欢?所以要让年轻一代喜欢本土的音乐,在学校开设客家山歌课程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传承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让客家山歌走进校园,让客家山歌和政治课等课程一样成为一门必修课,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那么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之路并不遥远。可以在高校先推广,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河源市的一所高校,尤其是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中小学的教师,担负着未来在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他们毕业后对中小学生的民间音乐教育的普及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为河源市音乐基础教育输送一批懂本土音乐资源的人才,为民间音乐的传承培养接班人。 (三)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客家山歌 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客家山歌,让年轻一代喜欢客家山歌。客家山歌该怎样革新,才能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焕发出时代的魅力?山歌中那些古朴的曲调和陈旧的比喻使年轻人难以理解,古老的物体、工具和生活习俗已发生了变化,所以要继承和弘扬客家文化就必须推陈出新,在观念上吸收新的思想,用新观念、新视觉、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增强客家山歌的吸引力。具体做法可以:1)在歌词的内容上要与时俱进,歌词的内容应该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或是时事政策等。2)在客家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注入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对传统客家音乐进行升华,使它的音乐表现力更丰富。因为传统客家山歌在音乐结构上比较单一,通常都是一段体。3)利用现代的各种音乐配器、制作方法,对传统客家山歌进行改良,使传统客家山歌更具新颖性,更富时尚性。传统客家山歌在配器、伴奏乐器上比较单一,缺少动感,这也是现代年轻人不喜欢传统客家山歌的原因之一。4)客家山歌的创作要多样化,利用客家山歌的素材,创作合唱曲、器乐曲甚至客家话流行歌曲。5)语言上可以尝试用客家话和普通话双语演唱,让更多的不懂客家话的人了解客家山歌,了解客家文化。总之,客家山歌要摆脱困境就要将时代的音符注入传统客家山歌,让人们在大都市里也能感受一种来自山野林间的天籁之音,形成更具艺术感染力的客家新山歌。值得庆幸的是,这方面,广东河源市文艺家们也在着手对山歌曲调进行革新,如刘伯威作词、陈晓敏作曲的歌曲《酒壶酒杯慢慢斟》就是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的新型客家山歌,这首歌曲如今的传唱率很高,在广东省内外的许多歌厅点唱率一直名列前茅。另外,由邹国忠作词、陈晓敏作曲的歌曲《客家女》是运用客家山歌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著名歌手雷佳将《客家女》收录到她的新专辑中。 (四)树立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音乐品位音乐需要通过技术来提高品位。 中国音乐学院金铁林教授曾说:只有科学的、民族的、艺术的、时代的才是当今民族声乐发展的宗旨。听听社会上的一些歌手,很多人唱的都是大白嗓,声音不优美,年轻人一听到就说难听。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歌唱方法。很多人以为客家山歌就是用大白嗓演唱的。其实,客家山歌也是民歌的一种,应该用科学的声音去演绎,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增强音乐的美感。科学唱法掌握了,歌声更加丰满动听、圆润,就会达到唱什么像什么,让人们听到的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五)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客家山歌 用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客家山歌是传承客家山歌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把客家山歌刻录成VCD、DVD光碟,制作伴奏,制成MP3或MTV,发到网上,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客家山歌,让更多不同层次的人群都能接触到客家山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山歌的魅力,让客家山歌走进千家万户。 (六)加强政府对客家山歌发展的保护与引导 河源客家山歌的发展仅靠几个人的呼吁是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和大众普遍的思想解放,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在经济上、政策上的支持和在决策上的引导。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氛围支持和发展客家山歌,积极为客家山歌的振兴提供更多和更为广阔的平台。如:成立河源客家文化研究会,建立河源客家山歌实践创作基地,编制河源客家山歌教材,出版河源客家山歌专辑,不定期地举行河源客家山歌擂台赛、河源客家山歌合唱大赛、河源客家山歌知识竞答、河源客家山歌演唱大师班、河源客家山歌会,让更多的人对河源客家山歌文化产生认识和认同,这对传承和发展河源客家山歌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客家文化精髓,是河源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河源客家文化的代表。现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困境,如何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使客家山歌能够延续,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得河源客家山歌重焕异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人民的不懈努力。笔者期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出谋献策,使河源客家山歌这一奇葩,得以健康成长,开放得更绚丽多姿,灿烂夺目。 参考文献: [1]程建民,陈勋华.河源民间歌曲集[M].河源: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出版社,1998. [2]陈菊芬.天籁回响———广东客家山歌[M].广东:花城出版社,2008. [3]何海澄.歌海传情[M].龙川:龙川县文化局,2008. [4]叶惠薇.今日的客家山歌[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5]钟玲.浅析客家山歌的发展与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