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讴歌 ——文艺评论家热议电视剧《金婚风雨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电视剧《金婚风雨情》主人公的青年时代
    
    电视剧《金婚风雨情》主人公的中年时代
    
    电视剧《金婚风雨情》主人公的老年时代
    
     编者按:《金婚风雨情》在北京等四家卫视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强烈,四家卫视在全国卫视收视排名中都位居前列,还获得了搜狐季度电视剧大奖、《精品购物指南》年度电视剧大奖、山东济南电视台年度收视大奖等多个奖项。值得关注的是,电视剧的播出不仅吸引了传统的中老年观众,也吸引了80后、90后出生的青年观众,引发了如何善待婚姻、如何维系家庭和谐的大讨论,形成了近期的一种文化现象。近日,中国电视艺委会、中广协会电视剧制片委员会为该剧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就该剧的创作模式、创新特点,对家庭伦理剧的引领作用、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是本报摘发的部分专家发言。
     《金婚风雨情》故事梗概
    故事开始于新中国上世纪50年代,以编年体的形式一年一集讲述耿直、舒曼夫妇从年轻到年老,从相知到相爱,从热恋到婚姻中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以及为人父母直至祖父母,从浪漫激情到温馨柔情到相濡以沫,携手走过浪漫传奇也充满坎坷的五十年婚姻路。在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喜迎奥运的时候,耿直、舒曼牵手步入孩子们为其举办的金婚庆典。
     倡导和谐就是美
    仲呈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原中国文联副主席)
    《金婚风雨情》这部电视剧很符合我们近年来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艺术创作的主流,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体现。要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就要弘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品质,这是一个前提。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真正做到对民族文化自觉,没有自信就无法自觉,肯定要盲目。而有了自信,才能通向自强。
    《金婚风雨情》这部剧从剧名上就很值得我们思考。反映婚姻爱情题材的电视剧很多,但是诸如《中国式离婚》、《错爱》,都是在说离,着力于一种走向,要离,要散。现在《金婚》、《金婚风雨情》、《婚姻保卫战》,都在写怎么维系婚姻,着力于一个“和”字。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涵养,这就是一种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金婚风雨情》是《金婚》的续集,为年代剧创作规律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一个好的创作集体。氛围养人,好作品出来了。但是,还要孵化出一种良好的评论氛围,让它今后更好。可是,我也看到了一些不从艺术角度探讨的批评文章,没有充分的理由,就是肆意攻击,我觉得这样的品评不是从作品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总结得失,而是为了引人注目,讲一些极端的话,加入到炒作行列里面。还有的主持人,事先就树立好了靶心,让我们来打,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对话,作为评论家,我反对以这样的方式评价作品。
     情感、伦理、政治三位一体
    李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原中国文联副主席)
    从《金婚》到《金婚风雨情》,都在探索中国式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情感、伦理、政治,这个政治是中性的,是国家大局的意思,与此同时,也在探索一种情感、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家庭婚姻剧的新鲜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政治、情感、伦理的三位一体。在任何国家,家庭、婚姻都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跟社会不可分割,所以文艺创作,不可能完全避开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都触及到这三个方面,国家大事,整个国家大格局,婚姻在其中,情感在其中,还有伦理道德观念。而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作品,在这三位一体上表现得有些失去平衡,家庭婚姻剧里头婆婆妈妈的东西太多,涉及到大家共同关注的国家大事太少,家常里短太多,国家民族命运和家庭命运的关系相对淡化,这使得创作过于局限。
    《金婚风雨情》,在新的时代特点下,把情感、伦理、政治三者结合得比较好,找到了一个均衡点,“金婚”50年跨度,时代背景完全抛开不行。现在谍战剧时代背景越来模糊,内容越来越苍白,故事越来越离奇,最后成为智力游戏。同样,婚姻剧完全偏向情感也不行,婚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它必然带来比较强烈的伦理衡量,伦理的尺度很重要、很强大,《金婚风雨情》让我们看到了伦理道德的力量。
    政治、伦理、情感三位一体的模式,最早政治是第一位的,后来,伦理是核心,走到现在,情感是基调了。《金婚风雨情》关注的是情感,这是时代的进步。这也是在电视剧创作模式上的进步,重心从政治走向伦理,从伦理走向情感。
    我喜欢这部剧中政治、伦理、情感都能观照的处理:比如,最后两个主人公结婚纪念,她送给他军装,他送给她两张芭蕾舞票,满足对方理想目标和英雄情结,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个人情感追求比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成就了他们情感、婚姻的基础,伴随着他们走过了50年风雨。最后回想这一生,很美好,包括那些曲折也变成了一种精神财富,可以供他们晚年来享受,这是大型婚姻家庭电视剧比较好的一种模式。
     难得的干净
    王伟国:(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家庭伦理剧里面,经常可以看到第三者插足、包二奶的情节,但是《金婚风雨情》不是表现婚姻生活当中情感出轨,也不是展现婆媳矛盾导致的家庭破裂、婚姻破裂等等,这部剧难得的干净,给我们的感觉很美好,是对美好人性的表现,美好情感的展现。作品对婚姻问题本质有三个方面的揭示:第一,爱情是婚姻的根本基础;第二,婚姻生活中,爱情与责任意识不可以丢弃; 第三,夫妻之间爱情和婚姻需要精心呵护和经营,要付出,而不仅仅是索取。
    在艺术上除了值得研究的编年体形式外,它的叙事策略也很独特。该剧选择了一种对比的叙事结构。让辅线人物的婚姻与主线对比,形成关系,这也反映了当前婚姻文化中价值多元化,通过这种对比,展示了主人公耿直和舒曼爱情婚姻里面的一种人性美。 
    叙事语言的简练、平实、自然、生活化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朴实无华的美学追求,使本剧的真实性得到细微的传达。导演还运用了大量动态场景语言,这种动态场景语言,同步横移,同步跟拉,同步追随,把观众视角和摄影机视角合二为一,从而把观众带到剧情里面去,使观众与剧情里面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效果非常好。
     拍续集也有创新精神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金婚风雨情》是《金婚》的续集,它的艺术品质比《金婚》要高,从艺术呈现能力、多样性上来讲,包括演员人物塑造准确度来讲,都非常好。从产业化的角度上看,这样的创作模式确实相对保险,观众群已经存在了,但是,想让续集追求更大化的社会影响,的确是有难度的。现在,中国电影、电视剧都拍续集、拍系列、改编、重编,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人没有创新能力了,导演黔驴技穷了,是不是中国影视走投无路了?当记者们问我这样的问题时,我反复强调:事实上,大量原创作品,一点原创性没有,是否有创新精神、原创精神,跟拍不拍续集,是否为作品改编没有必然关系,大量原创作品,创作思路、创作模式、人物感觉都是旧的,而续集也是能够出新意的,越是续集,越挑战艺术创造能力。这部具有现实精神的年代剧,显示了一个很好的趋势:愿意去接近我们走过的生活。我始终说,现实主义是一种努力的方向,如果大家都不努力,都用逃避现实的方式,编一个爱情故事、家庭故事、加上悲欢离合的作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金婚风雨情》让今天的观众,能够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去反思,让没经历过那些岁月的观众,至少知道我们的前辈是怎么过来的,这是一种责任。所以我特别敬佩这种努力,这也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现实主义传统。
    整体上来讲,《金婚风雨情》制作水平非常高,而且选择的这些人物有时代典型性,这几个人物,覆盖了社会大多数人共同的经历和情感,这是创作者特别智慧的一点,我们会在作品中看得到。所以说,这部作品代表了2010年中国电视剧制作、创作的一个很高水平,是这一年的代表性创作。
     生活流向精神
    范咏戈:(中国作协全委、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金婚风雨情》作为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的成功对接。《金婚风雨情》采取长篇编年体的叙事结构,50年,一年一集,不是为了追求长度,而是主创者认为只有“金婚”才能展现完整婚姻的青春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才能够把婚姻本质问题说清楚。“金婚”就像金子一样,结构宏大,思想深刻,这是结构的创新。
    第二,采取了生活的叙事策略,这个策略也很重要,不设置过分戏剧化情节结构,不注重因果逻辑关系,而注重表现生活事实。不热衷故事情节跌荡曲折,而寄情于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金婚》和《金婚风雨情》都强调了对生活细节的逼真反映:耿直和舒曼每天要上班、下班、买菜、做饭、锻炼、聊天、带孩子,以及和有限的几个朋友交流。生活流的叙事策略,使得《金婚风雨情》能够在家庭内部不断地掀起波澜,不断地推波助澜,不断地生出矛盾,化解矛盾,将内容赋予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形式之中。该剧之所以没有让观众感到厌烦,没有让观众认为节奏缓慢,甚至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观众,主要是能够和观众日常生活经验相吻合。它对电视剧形态和叙事方式进行了全新的开拓,难得的是,这部剧还不缺少高潮。
    生活流,流向哪里,可以流向琐碎和低俗,也可以反映生活本质,流向精神。《金婚风雨情》明确表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和观众一起探讨婚姻本质,这个命题是严肃的,也是重大的。另外,《金婚风雨情》还通过多对情侣婚姻状态的描述,通过子女、亲家多侧面探讨婚姻本质,将观众日常生活经验引向审美经验。耿直和舒曼50年婚姻维和史对观众积极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
     编年体式的表述具有创新意义
    阎晶明:(《文艺报》总编辑)
    首先,我对这部戏的结构特别感兴趣,它可以说是一个经纬线结构。经线就是耿直和舒曼50年爱情史,纬线就是编年体式的推进线索。而50年编年体式的结构,特别值得称道。创作者给自己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使得很多东西,必须非常准确、清晰而且到位地表现出来,不能模糊,也不能暧昧。由于这种编年体式的结构也使这部剧成为了我看过的家庭剧里,历史感和社会性表现得最强的一部作品。
    第二,我们的不少家庭剧确实表示得比较封闭,跟社会无关,或者关系不大,就是情感不断纠葛。而《金婚风雨情》是把中国这50年与主人公“金婚”的50年对应起来,这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50年的侧影表现。所以相对于观众而言,不管哪个年龄层次看了以后,都会觉得有一种参与感。除此之外,这部剧也是我所看过的,表现“文革”历史最为充分的一部,因为它要编年,这个难度太大,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一次艺术展现。
    第三,这部剧中的人物都很有命运感,不是一般的故事演绎,所以我觉得这部剧特别中国化,特别符合当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人们心里走过的轨迹。
    第四,这部剧的价值观念是正确的。很多电视剧不适合一家人在一起看,这部剧是审美的,所要渗透的价值观,就是以家庭唯上,而且弘扬了以信任为基础的情感。
     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贾磊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特别重要的  一件事,是对于传统文化资源做现代性转换,比如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文化价值观也顺应了当代观众的思想潮流,契合当代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我们的电视剧除了满足经济诉求之外,在文化上要做什么事情,是必须关注的。我们的电视、电影的文化责任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除了我们在经济上要保证市场占有率,要回收我们的票房,回收投资,要满足观众对于文化基本消费的需求之外,我们要有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金婚风雨情》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对矛盾进行化解,对冲突进行弥合。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如果要是一个纯现实主义作品,顺着真正的现实去写,一定是离婚的合理性,而不是维系婚姻的合理性。但是,该剧就超越了现实,主动承担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这是电视剧文化成熟的表现。美国人为什么要拍《金色池塘》,美国人离婚率一样很高,他们拍《金色池塘》,把晚年爱情描绘得那么美好,也是一种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金婚风雨情》也是一样,对美好爱情故事做一个现代性表述,既引入传统文化资源,又能够适合当下被普通认同的传统价值观,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金婚风雨情》讲述的就是抵御风雨,坚固家庭城池的代价,那就是要付出要牺牲,对于我们现实生活,有非常好的引领,或者有一种感化作用。
     郑晓龙用双手托出精品
    张育华:(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主任)
    历史场景的再现,是原生态的美,经过郑晓龙导演的改造,变成美学气场,很有时代感。有一场戏,除四害,轰麻雀,耿直为了爱情,转业到地方,在除四害运动当中,发挥战斗精神。他先在办公室墙上挂了一个很夸张的作战地图,像上甘岭一样,耿直在那儿发号施令,一呼百应,率众上街了,非常好的一场戏。这个处理很给力,用有情趣的细节写出了有深度的历史。
    《金婚风雨情》有点像功夫茶,需要慢慢品,它在诸多地方都超越了已经很好的《金婚》。《金婚》更多的是困境的诉说,而《金婚风雨情》更强调风风雨雨和生生死死当中的宽容和理解,给人很温暖的感觉。同时,该剧叙事整体也很和谐,几代人的婚姻、家庭,起起落落,在历史境遇当中不断变换,写出了变迁当中恒定不变的人性,这种人性有温度、宽度、韧度,而且善恶交织。结尾处,戏散了,人都离去了,用苏东坡那句话,“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恰当不过。
     标志家庭伦理剧的新高度
    王丹彦:(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这部剧找到了一个与时代精神相观照的结合点。当下伦理亲情剧里面,有很生活的东西,但是多为细碎的表述。在这部作品中,有平淡中的生活真味道,也有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尖锐矛盾,该剧不回避矛盾,触及矛盾深刻,又寻找弥合与升华、寻找解决的通道,这样的探索很有意义。在思想文化价值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可以说是2010年家庭伦理剧的代表作品,标志着家庭伦理剧创作的新高度。
    这部电视剧有自觉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将现实主义精神这种叙事手法和理想主义的情怀这样一种境界的升华,做了恰当的结合,让人感觉很美好。
    这部剧也是文化效应、市场效应较好结合的一部作品,是一部适合全家人观看的作品。剧中演员表演的过程,不是设计的,不生硬,是自然而然生成的,也带着演员自身对生活的理解,所以,这个故事能够和观众形成一种共鸣和契合。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情节推进,去掉了一些不适合家庭共同观看的很多所谓激情戏,很边缘性的东西,很干净,又感觉不是概念化的投机,又有很多生活味道在里面,又有很多情愫在里面,很温馨很和谐。同时,又因为它是年代剧,能够激发和促成了很多人的时代记忆,对我们当下民族、大众集体记忆的很多片断,通过家庭线索,进行了梳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文字整理 李春利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01月19日0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