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电视剧是少数一类深受各种群体电视观众欢迎的涉及历史文化资源的电视形态。在各大电视台,历史类电视剧的收视率都排名前列。历史电视剧是如何将小众化的电视素材变为大众化的电视商品,招徕受众,并且将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性成功转变成经济性的?这是本文将探讨的问题。同时,因为西部历史文化资源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所以本文主要以西部历史电视剧入手进行分析。 一 历史文化资源的小众性需要大众化的演绎方式 历史文化知识要在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传媒中获得不同种类的受众的充分认可,需要克服一系列的传播障碍。一方面,历史文化知识具有高深度,不是普及化的素材,容易造成受众的接受困难;另一方面,西部的历史文化容易因为地域的问题,不被大家所普遍关注,其整体意义上传播和研究价值容易被忽略。所以是历史文化资源本身的不易接受性注定了历史电视剧的产生。 1、历史文化的专业性造成解读困难——传播需求 我们所说的边缘价值,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没有认可度。从狭义西部汉文化的历史资源来说,知名度是有的,以陕西与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历史文化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不能够说没有市场。但是史学以及由其延伸出来的具有专业性和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科,诸如文学、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艺术学等等都不易为很多人理解和接受,传播起来会碰到一些解读上的困难。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历史文化知识看作一种非主流的精英文化,而在文化的历史上,从来就存在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精英文化注定就是为少数人所创造和分享的,它总是存在于普通人的文化程度之上,被大多数人所排斥 ,历史虽然是大众创造的,但是史学与考古学却是少数知识分子所掌握的技能,这些历史文化仅仅在这群专业人士之中创造、传播和分享,对于周围的大千世界来说,他们却是孤立的。 人们对文化知识的认识是有惯性思维的,精英文化,或者说是历史文化被普遍认为是不具备流行性和复制性的东西,它们不够通俗也不能被人娱乐,所以,即使很多人能够在旅游中欣赏文物古迹的美丽外表,却不能真正辨别它们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知识价值和传播价值,对它们的接受也只能停留在一瞬间的感官感受上罢了。对于西部著名的历史文化资源来讲,传播渠道的不通畅,并不是接受意愿的问题,更主要原因是大众的接受能力有限。 2、历史文化资源的曲高和寡造成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需求 “内容、文化、信息资源、精神文明、休闲、体验等等,往往在产业发展和企业结构中找不到位置,殆误了升级商机” 。以历史文化的产业开发为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文化需求和市场手段相排斥的地方。比如历史文化,它有本身独特的审美个性与审美要求,内容专业,需要相应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接受群体;但是经济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又需要市场人群的高度开发,传播内容的通俗易懂,追求短期的强刺激效应,希望建立一定的售卖规模和流程,将文化实体通俗化、娱乐化;这样就在无形当中产生了很多矛盾,比如历史文化的高知识含量与市场消费者水平不够的矛盾,静态的物质资源与动态的购买消费吸引力之间的矛盾。这就只有依靠更多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市场规律的人才,运用更灵活的产业机制,更好地研究消费者心理,来挖掘古老历史背后的形象表现力,消费潜力和市场机遇。而历史电视剧就是其中的首选,历史类电视剧是将历史的事件与人物,气氛与过程作为电视创作的背景,通过对历史情节的二度演绎,折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需求。这一类的电视作品,充分展示了电视大众化商业化的特性,通过将历史进行形象解码,营造一种通俗化的娱乐场,满足观众的感性需求与消费心态。但是,在历史电视剧的创作中,应尽量避免文化因子的流失与社会负面影响的产生。 二 历史电视剧:史实与艺术的融合 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是电视节目走向市场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电视剧已经不再拘泥于对历史的复述,更多地表现在现代人对历史的再创作上,所以我们研究历史电视剧,不应以真实性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应更多地看到它们的艺术性和现实价值,就像黑格尔在《美学》中说:“不应剥夺艺术家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的权利” ,只要历史电视剧能够在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创造出更大的表现力和市场价值,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部好的历史剧。 纵观中国市场的历史电视剧,长久以来都倾向于选取比较显著的题材作为创作素材,这就将焦点集中到了人们熟悉的几个大的朝代,其中秦汉唐的众多人物事件情节也就成了历史剧创作的首选,而这些都和西部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历史剧中也有一些严格按照历史来表现的作品,但数量很少,以电影居多,因为此类作品不能表现电视剧的创作魅力,只是单一的讲述史实,容易感觉情节散乱,缺乏叙事性,只能在一些历史纪录片中作为真实情节的辅助品出现,零星地表现一些重要的场景,并不能连贯成章。所以历史电视剧绝大部分都是有重点情节,核心人物的历史故事。当然,历史剧虽不完全写史,却有正剧与非正剧之说,前者的代表作就是中国内地九十年代拍摄的《唐明皇》、《武则天》、《司马迁》、《文成公主》等剧,这些电视剧都是以汉唐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故事线索,无论是帝王还是将相,都反映了创作者较为严肃的历史态度,在演到有史可证的时候,还常常以字幕来表示史上“确有此事”。当然我们不能以太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剧作,它们毕竟不是以真实为生命的历史。 历史剧的创作中很大一块是带有演绎成分的,这种演绎之风最早就是从港台地区吹来的,在对历史的改编方式上港台地区也相对成熟。以汉唐史为例,香港早期就有表现女皇武则天的《武则天》、《一代女皇武则天》,九十年代末期又有颇具戏说手法的长剧《寻秦记》、《决战玄武门》等,到了二十一世纪,又推出了手法更新,场面更宏大的《大唐双龙传》、《至尊红颜》等剧,历史还是那些历史,港台电视人已闯出了一条花样不断翻新的路子,用老瓶装新酒,大造娱乐历史,消费历史的新模式。 中国内地的历史剧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出现了很好的开头,也探索出了不同于港台的制作模式。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央视于1998年推出的《大明宫词》,这部剧作可以说是开创了历史剧的新风格,大唐宫廷的内争外斗如一首希腊式的长诗,对白也深具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风格,整部电视剧运用了电影手法进行创作,使人置身于唯美的情景之中,摆脱了历史剧只能讲故事的弊端,完全以意境和思想取胜。当然,除此之外,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内地的历史剧也开始走起了大胆的戏说路线,在九十年代出现了《汉宫飞燕》、《法门寺猜想》以西部历史为背景的戏说剧,后者更是以法门寺的开掘为背景,演出了一出跨越时空的爱情戏。央视2003年拍摄的有诗仙李白形象的传奇剧《大唐歌飞》,走青春偶像路线的《大汉天子》、《秦王李世民》,以及表现司马相如与蜀中美女卓文君的才子佳人式的故事《凤求凰》,这一大批汉唐历史剧都是以偶像派演员担纲,加入凄美的爱情故事,捧吹侠义精神,服饰造型突出,甚至在某些剧中还加入了电玩的夸张风格。 历史剧中还有很多都是依照著名的文学作品,史学作品以及戏剧作品改编的,虽然不是直接地面对历史,但是也呈现了一种历史文化的开发潜质。在这一部分剧中首推央视1994年推出的以小说《三国演义》为原型改编的全景式同名电视剧,这部戏虽然争论颇多,但却是最忠于原著精神的系统梳理。后来又有象《卧龙小诸葛》、《武圣关公》这样由《三国演义》衍生出来的表现蜀国历史文化的戏说剧。除此之外,《史记》也为很多历史电视剧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人物关系,像由陕西与浙江投资拍摄的《吕不韦传奇》,新剧《荆轲传奇》都是此类作品的代表。除了文史学作品,传统戏剧也是电视创作的素材,比如《楚汉相争》、《霸王别姬》、《群英会》等戏目都是西部历史电视创作的情节提供者。 西部的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历史电视剧的创作中绝大部分由西部以外的电视实体完成,西部自己的影视公司,电视媒体参与得很少,只有宁夏拍摄的电视剧《贺兰雪》、《西夏王朝》,陕西拍摄的《丝路豪侠》等几部。另外,方言剧算是西部电视作品的一个大头,陕西有以《千古一帝》、《郑国渠》为代表的秦腔历史剧,四川的川剧电视剧《白蛇传》也在央视播出。 对西部的历史题材,文化资源,各个电视台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就联合了上海北京等六家公司投资3000万,打造全景式的历史大剧《汉武帝》;中央外宣办五洲传播中心、中央电视台还将投资2500万联合摄制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大敦煌》,该剧将是一部全面反映敦煌文物保护千年沧桑的大制作,为近年来中国敦煌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最。西部方面,西影准备斥巨资拍摄百集大剧《李自成》以纪念这位从西安走出去的传奇历史人物。陕西电视台还提出了拍摄大型历史剧《司马迁》、《诗仙诗圣》的计划并将与央视合拍反映传统文化的28集电视连续剧《大秦腔》。 除了反映古代史,也有很多反映西部革命史的电视作品,比如央视投拍的革命史诗电视剧《长征》、《延安颂》都反映了西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央视2004年的开山大作《国宝》表现了抗战时期爱国人士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也从另一个层面对历史文化的意义进行了电视说明。 三 历史电视剧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在电视平台之上与时代接轨 制作历史文化电视剧的初衷是双向的,一方面是依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文化资源打响媒体品牌,创造市场优势,在商业化的运作中获得社会与经济的双效益;但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资源在电视剧平台之上得到了二度更新,史学、文学、民俗学与形象艺术、表现艺术结合大大拓展了自身的内涵张力,树立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效果和品牌效应。 1、电视剧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方式 电视是一门声画艺术,关注的是表现对象的可呈现性,比如完整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等等。电视提供的是扣人心弦的画面,产生实物与意境,具体与抽象的两种审美感,一系列的镜头转换,场面衔接,对话旁白,戏剧冲突才组成了完整的电视美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文化本身的容量是远远不够的,不具备“活动”感觉。所以在电视作品的制作中,就要使用大量的电视手段来重新演绎传统历史文化,使之立体化,情节化。这方面最突出的当然算历史电视剧了,今天的历史电视剧创作早已进入天马行空的年代,传说和历史合二为一,产生了夸张放大的效果;一些沉寂多年的文物也成了活生生故事,比如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就成了戏说剧《大汉巾帼》中的女主角;一些秦汉唐的服饰装扮,宫廷布置,歌舞诗赋都成了今天电视文化的一部分,被电视人发挥到了极至。 2、电视剧扩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受众群 电视剧扩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这是十分好理解的事情,电视的出现突破了小面积传播的传统意识,使任何的信息和资源都进入了大众传播的时代,只要经过电视的手,历史知识就已经飞进千家万户了。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依靠电视的这种基本的特性所带来的客观效果,电视人还需要用好的手段主动吸引更多的新的关注群体。这里有纵向和横向之分,所谓纵向是从不同领域的受众来看的,过去史学节目吸引的是知识程度高的人群,其他的人就知之甚少,但是,现在电视历史剧、历史动画剧、大规模兴起,完完全全抓住了年轻人的视线,过去只喜欢看黄金档电视剧的收视人群,现在也通过这些电视作品间接地参与了历史,关注了历史,亲近了传统文化。 横向来说,历史电视剧被制成音像制品出售,形式多样,种类众多,比史书占的市场比例大,赢得的消费者层面多;这些商品还可以推广到海外,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西部的历史。电视剧好比过去的评书大鼓戏剧,虽然将历史通俗化了演义化了,但是却也将它大大地普及化了,使历史文化资源更加深入人心。 3、电视剧重塑历史经典品牌 历史文化资源最大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凝聚一个地区的文化精神,传承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具有高知名度的文物古迹还是地区的活招牌,可以提升整个地区的对外形象。 我们前面提到了电视节目的播放,电视成品的出售以及其他渠道的商业运作可以扩大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度,当然在这里最直接受益的就是旅游业和地区产业,在历史文化品牌建立起来以后,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到这些地方来消费,实际上也就是通过历史文化资源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往往现代工业不够发达,文化产业就成为地区的支柱型产业,而电视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媒,正好电视就是宣传文化最适合的渠道。比如,因为三国历史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 2004年日本NHK电视台三次到中国富阳拍摄了长达75分钟的“新三国志旅游”专题节目,与此配套杭州开通了与东京,大阪直航的精品旅游线,这样也就大大促进了两地的经济交流。 ("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电视创新与西部文化的现代化_兼论加入WTO后西部电视的发展方向>(批准号03CXW00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王晓光、秦红《精英文化能够拯救大众文化吗?》,载《文艺评论》1997年3期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卷第353页 参考文献: 1、刘炘:《电视重构论》,中国广播电视出报社,1999年 2、郑征予:《电视文化传播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3、王广群:《卫视谋略》,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4、王广群:《电视攻略》,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5、欧阳宏生 朱天主编:《区域传播论—西部电视专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6、《当代中国广播电视台百卷丛书—四川电视台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9月 7、《第七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中国四川电视台 8、陕西电视台研究发展部:《陕西视评》 9、秦志希:《电视历史剧: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消除》,《现代传播》,2004年第1期 10、隋岩:《电视文化对历史的想象》,《中国电视》,2002年第1期 11、肖桂林:《史实与虚构——浅议历史电视剧》,《中国电视》,2000年第1期 原载: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