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期,《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国防生》等现实军事题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多省市地方台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欢迎。现实题材军旅剧深受年轻人的欢迎,已成为当今电视剧的亮点,对繁荣发展电视剧创作生产有重要启示。如何针对年轻观众欣赏趣味的新特点,突出现实题材创作,注重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掘新素材、表现新内容、塑造新形象,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要从业者深入探讨。本报发表李洋、陈先义的文章,旨在通过这些作品成功的启示,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努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编 者 年终岁首,在喜迎新春的热闹气氛中,一批由部队电视艺术家精心打造的现实题材军旅戏如《第五空间》(济南军区制作)、《我是特种兵》(南京军区制作)、《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空军制作)、《国防生》(海军制作)等作品,在央视及地方电视台相继播出,给节日前后的荧屏带来了一种新的气象。这些以青春阳光的当代知识型青年军人为表现对象的现实题材作品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追捧,并迅速成为中国影视界新年伊始的热门话题,它不仅给一度陷入电视剧收视率低迷的现实题材创作带来了新转机,而且让青年观众再度成为电视剧收视的主要群体。 电视剧作品能否赢得青年的喜爱,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因为电视剧作为在意识形态领域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作品能否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事关我们文艺事业的未来和这种艺术形式的成败得失。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文艺工作者,写好现实题材,成为军队作家、艺术家们深化军旅文艺创作的一个新的追求目标。 新年伊始,《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等作品的推出,就是军旅艺术家们对现实题材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据央视调查结果显示,这几部迎春大戏73%到75%的观众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而这样一个数字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还有,网上对这几部作品的热议跟帖每天以十万、百万的几何级数迅猛蹿升。除电视观众外,在网上点击下载观看的网民多达4亿人次。据相关媒体报道,北京一些中学布置寒假作业,要求学生假期观看《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的光盘,开学时每人须交一篇观后感。校方认为,几部军旅戏演绎的一批有理想情怀的青年军人,才应该是孩子们人生的真正偶像。据说,一些网站在《我是特种兵》播出后还进行问卷调查:你喜欢的人生是“小沈阳”还是庄焱(《我是特种兵》主人公),结果答卷几乎百分之百填写的是:我喜欢特种兵庄焱。如此庞大的青年观众群,着实可喜可贺。有理论家称:几部军旅迎春大戏就像军队版的《奋斗》,它将成为近年来中国电视艺术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电视剧艺术如何赢得青年的问题,不仅是电视艺术家们的思考,更是相关部门关于艺术战略的思考。如果从2000年算起的话,中国军事题材已经走过了将近十年的辉煌期。过去这十年间,军旅戏一跃成为中国电视剧艺术最具影响力的题材。从《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算起,到《亮剑》《暗算》《士兵突击》《潜伏》《永不消逝的电波》《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几乎每年都作为央视的开年大戏,并连续占领了当年电视剧艺术创作质量的制高点,成为电视剧史上一道靓丽的景观。然而,经历这十年辉煌之后,不论是创作领域还是学术界,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引人思考的新问题,那就是这些被热捧和被青睐的作品,大多都是历史题材,而且收视群体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特别是2010年初开始,即使这样一些曾被看好的题材,也面临着收视率下降的困惑。于是,如何让军旅电视剧艺术再创新的辉煌,特别是如何赢得青年观众的问题,成为了作家、艺术家们无法回避的问题。表现革命战争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固然重要,但如果一窝蜂地涌向同一种题材,势必有一个审美疲劳的问题,也不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前几年“谍战戏”扎堆出现的情况,已经引起社会批评和争议。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批军队艺术家开始从城市书斋走向火热的军营,进行以表现“现在进行时”的军营生活为主题的创作。应该说,《我是特种兵》《第五空间》等作品创作的成功,正是艺术家们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是他们从部队生活一线采撷的最绚丽、最鲜活的艺术花朵。 这几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表现的都是生活的“现在进行时”,表现对象全部都是“80后”、“90后”的新一代。不论是写陆军航空兵生活的《第五空间》、写大学毕业后到基层部队任职的《大学生士兵的故事》,还是写国防生生活的《我是特种兵》《国防生》,所写人物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具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让观众眼睛为之一亮的新一代知识型军人。作品不仅彰显了今天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人民军队的崭新阵容,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代知识型新军人的家国情怀和理想精神。如果说此前《亮剑》中的李云龙以及《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是以质朴和忠勇展示其人生价值观的话,那么这些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高学历青年,却以极具个性色彩的聪慧和睿智表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及献身国防的坚定决心。 这几部现实题材军旅戏引起的社会关注,对电视剧创作的题材选材和主题深化给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怎么看现实题材创作,决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和个人爱好,它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和社会责任。一段时期以来,这似乎成了困惑艺术家及电视媒体的敏感话题。曾有人总结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有三难:即创作难、制作难、播出难,并断言这一切都源于观众不喜欢现实题材作品。正是受这样一种观念的引导,电视剧创作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有的电视台甚至不愿接播现实题材的作品。这样一来,一些古装戏、改编戏等,便被反复重拍。一部五千年文明史,唐宋元明清都拍过了,连春秋战国都启动了,甚至民国都成了抢拍的热点,惟独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而一些表现古代历史的作品,又大多集中在张扬权谋之争、君臣之斗、忠奸之辨上。这样一些看来似乎很热闹的作品,很难给今天的观众以有益的启迪和教益。几部军旅迎春大戏的热播,说明不是老百姓喜不喜欢现实题材的问题,而是看你拿没拿出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好作品。诚然,写现实题材确实要冒很大的风险,对于制作方来说,除了因为如何写现实生活矛盾以外,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经济上的投资回报。比如写现实的军营生活,作为军旅戏的两大元素,“战争”和“敌人”这两个看点都要缺席,作品只能为当今的军营生活照“正面相”。如果说赢利的话,它比起那些好看的年代戏来,空间要小很多。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放弃艺术家的当代使命和现实责任。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为我们影视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置身于这个伟大时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发掘、不去表现。应该说,一批军旅戏的实践,说明军旅艺术家们走在了前面。他们积极投身新军事变革的实践,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和多彩的画面,反映了人民军队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说明我们只要以真诚之心拥抱生活,现实题材领域不仅大有作为,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期待我们的开发和耕耘。 要以冷静客观的心理来分析和看待一代青年的成长和进步。这些年,在如何看待青年的问题上,我们是存在一些误区的,比如一提“80后”、“90后”的青年人,有人就把他们与流行歌曲、玩世不恭等词汇联系起来,往往是批评责怪多,帮助理解少。时下,青年观众对几部军旅戏的特别偏爱,至少给我们以这样的思考和判断,那就是处于迷茫阶段的青年人,其实他们同样具有对理想主义精神生活的期待。他们同先辈一样,也期望满足自己的英雄梦,他们对成长的期盼,他们渴望给自己精神补钙的迫切,往往不被社会关注。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对路的强身壮骨的文化产品,给他们提供精神上的高蛋白。而《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等作品所表现的崭新的军人形象,让青年观众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楷模和榜样,从而对成才之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是对一代青年在人生导向上更深层意义的引领和激励。如果说《暗算》《亮剑》是给中老年观众诵唱的“岁月红歌”的话,那么年末岁首播出的几部现实题材军旅戏,则是为当今青年观众量身订做的21世纪版的“青春之歌”。 作家、艺术家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自己的社会担当,文化的功能在于“养”心。不论社会怎么变化,文艺怎么发展,“内容为王”永远都是一条不变的铁则,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具有高尚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一旦失去了这个根本,就必然会贬值和变质。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一些文化产品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其商品属性被随意扩大和强化,而其教化功能却被有意识的削弱和淡化。有人为了一味迎合市场、追求利润,将艺术的审美简化为娱乐,进而又沦为搞笑。有人还公开宣称其作品第一是要有“意思”,至于有没有“意义”则在其次。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逗你乐”、“逗你玩”的工具,将娱乐变成了“愚乐”和“傻乐”,变成了只“养眼”不“养心”的艺术,这无疑偏离了健康的文艺发展方向,这是有责任感的文艺工作者所不为和要加以抵制的现象。近期一批具有思想内涵、有艺术追求、有时代韵味的好作品的接连推出,不仅表现了国家主流媒体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强势引导和坚定决心,也表现了艺术家们完成国家命题上的自觉意识和长远眼光。我们呼唤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以这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度,为实现中国电视文艺的真正繁荣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