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日常生活审美化”考辨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艾秀梅 参加讨论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最近一两年来学术界谈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文学、艺术、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因此引发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但在具体的使用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常常被狭隘地理解为物质丰盛时代人们生活表层的装饰化、美观化.尤其是指以感官享乐为目的的消费文化景观。结合中国目前较低的总体经济水平.许多人由此认为在中国语境下讨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在粉饰现实.讨论这一问题甚至会对文化艺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不利。[1]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看似有充分的现实依据.但实际上却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险隘化、庸俗化了。深入考察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这一范畴有着广泛的内涵与外延.而远远不是消费文化的维度所能涵盖的。
     要谈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要审美化?审美化发生的背景或根源是什么?或者说日常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问题.才导致了这样的审美化?推广开来看.这其实是西方现代学术史上一个极为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先后有胡塞尔、海德格尔、卢卡契、列菲伏尔、赫勒等著名的思想家曾经专门探讨过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日常生活所发生的审美问题.提出过解决的策略。
     根据法国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列菲伏尔的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人类生存形态.日常生活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现代化以前.日常生活始终是自在存在的.它是人类整个实践的综合体。这时.人与大自然、工作与体闲、生活和艺术之间没有鲜明的界限.哲学、科学、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都处在宗教形而上学的统一下.保持着和谐一体的关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分工、社会分化、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分离.人类实践被分化为无数个专门化领域.真、善、美获得了各自的独立合法性.日常生活则被作为一个非专门化的领域抽离出来.尤其是与艺术和审美割裂开来.成了被刻板的、重复的思维和活动所充斥的没有意义的飞地。在海德格尔、西美尔等人那里.现代社会中人与世界的关系是被货币、数字或技术所中介的.碎片化的.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被描述为沉沦的、物化的、庸俗的,这也就是尼采在20世纪初曾经痛斥的“庸众”的世界。如果再往前追溯,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一日常生活的悲剧追溯到席勒,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曾经痛心疾首地批评资产阶级大革命后的生活: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和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2]
     人类获得了科学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以一百年时间发展出超过过去一切世纪的生产力,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征服,甚至征服了太空之后,在物质上日益富裕、精神上宣判了上帝的死刑之后,日常生活却再也找不到那种田园牧歌般的诗意和充实感了。一方面是过度的社会分化,整一的生活世界被瓜分为各个自律的专门化领域,一方面是工具理性超出技术、管理领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泛滥,这一切必然抹杀掉生活本该有的充实丰富的意韵。日常生活变得重复、单调、空洞,丧失了意义,日常生活中的人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用西美尔的话来描述:“生活的核心和意义从我们的手指间一次次溜走,确定无疑的满足感越来越少,所有的努力与活动实际上都没有价值。”[3]胡塞尔在批判实证科学时也曾经指出: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做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4]很显然,西方社会日常生活的中一调乏味、刻板空洞是启蒙现代性弊端的必然结果。日常生活审美化正是为反思和批判这一弊端、解决西方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而提出的。所以,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诉求也是跟日常生活困境的形成同时产生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