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绎古代后宫政治斗争的“宫斗戏”势头强劲,抢占电视荧屏的同时也占据了视频网站点播榜首,从有据可查的历史人物到跨越时空的虚构人物,纷纷在后宫中玩弄华丽精巧的血腥游戏,一时间,“为人不提宫斗片,阅遍历史也枉然”。 “宫廷”承载了历代民众对于上层社会的普遍想象,史家往往注目王侯将相,对此间事迹仅用寥寥数笔匆匆带过。这种缺失为“稗官野史”和戏文小说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制造了大众文化的生长点。 这次“宫斗戏”流行源头要追溯到香港TVB的《金枝玉孽》、《宫心计》,这两部电视剧的女性角色们的结局基本上只有三种,一种是幡然顿悟,洗心革面;一种是机关算尽,陷入疯狂;最多的是远遁离宫,回归市井。虽然选择各异,但是都以不同的方式对于之前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进行了反省,基本遵循了“善恶有报”的故事套路,虽然缺乏创新,展示罪恶和劝喻的比重有些失衡,仅仅是“劝百讽一”,但至少尊重“惩恶扬善”的民间价值观。回顾中国内地历史剧在荧屏上的数度沉浮,从《雍正王朝》的试图还原到《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把玩姿态,都在“真实”和“虚构”间穿梭编织,虽然故事情节五花八门,屏幕呈现各显神通,但都有较为清晰正面的价值取向,至少不偏离当今社会的伦理共识。 艺术作品不是不能表现恶,而是不能对恶的事物缺乏态度和判断。《美人心计》、《后宫甄嬛传》等“宫斗戏”虽然场景各异,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丛林法则”的阐释:主人公们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手段之残酷,过程之惨烈,甚至达到了令人齿冷的地步,创作者们成为“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的忠实信徒,故事的舞台(后宫)充斥了波诡云谲的阴谋诡计,正面角色或者缺席,或者失语,或者从洁身自好变质为同流合污以至成为权术翘楚,其中人物皆为“权力崇拜”的信徒。这种负面价值观的渗透对建设社会良俗构成了一种悄无声息的侵蚀。 长期以来,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是被社会讨论的焦点话题。在文化市场的背景下,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被整合为资本链条的一个环节,资本的趋利性容易造成作品内容对某些趣味呈现出简单的迎合姿态。从近年来的流行趋势便可见一斑:大量“权谋小说”层出不穷,纯粹实用主义的“潜规则”甚嚣尘上。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是近期“宫斗戏”火爆的滋生土壤。 “宫斗戏”收视热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审美疲劳开始在受众之中蔓延。不少观众表示,每部戏都是“相同的计谋,相似的场景,可以预知的结局。”清代“黑幕小说”也曾轰动一时,后来也因其沉迷展示社会黑暗不加批判而为世人厌恶。再多巧笑倩兮的美人,再繁复的衣饰,再华美的宫殿,都难掩“宫斗戏”人文关怀的贫弱,如果粉墨世界仅仅是“名利场”的代名词,观众视觉满足过后的怅然若失甚至消沉厌世不言而喻。文艺作品只有具备积极向上的普世价值才能历久不衰,毕竟,现实即便是个泥潭,也应该给人以理想和鼓励。 文艺作品“打扮”历史应有底线,如果其目的仅仅是满足部分人的“审丑”趣味,必然应该为其减速。“历史”成为消费品在所难免,但是如何消费,怎样消费,还应抱以谨慎的探索态度。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05月13日2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