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原典——一种基础教养的范本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思和汪涌豪 参加讨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必须研读的经典,作为该学科全部知识的精华,它凝聚着历代人不间断的持续思考和深入探索。这种思考和探索就其发端而言通常极为艰苦,就其最终的指向而言又极其弘大,所以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宝贵的经验;进而它还进入到文化,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又由于它所讨论的问题大多关涉天道万物之根本,社会人生的原始,且所用以探讨的方法极富智慧与原创的意味,对人的物我认知与反思觉解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和范式意义,所以它又被称为“原典”或“元典”。原者,源也、本也;元者,始也、端也,两者的意思自来相通,故古人以“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又说“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正道出了经典之构成人全部成熟思考与心智营造的基始特性。
    汉语言文学自然也有自己的经典或原典。由传统的文史之学、词章之学的讲求,到近代以来西学影响下较纯粹严整的学科意识的确立,它一直在权衡和汰洗诸家之说,在书与人、与世的激荡互应中寻找自己的知识边界。从来就是这样,对有志于这门学科的研究者来说,这些经过时间筛汰的经典是构成其全部学问的根柢,所谓入门正,立意高,全基于对这种根柢的掌握。就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更不宜过分强调以究明一字或穷尽一义为终身的志业,但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经典的基本内容,深入研读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到目诵意会,心口相应,从而以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为自己精神整合和基础教养的本原,应该说是当然和必须的事情。
    再说,汉语言文学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许多时候并不是用职业培养一句话就可以概尽的。对大多数从学者而言,它是一种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人文精神的启蒙与熏染。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并从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处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受它的滋养,学生日后在各自的领域内,各取所需,经营成家,并不一定以语言文学的某部分专门知识安身立命,因此,它尤注意远离一切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诱引,并不放弃对知觉对象的本质体认和根源究问。那么,从哪里可以得到这种本质上的体认,并养成根源性究问的习惯呢?精读原典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然而,受历史条件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还有陈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史迹的复现、概念的宣教和理论的灌输,一个中文系学生(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大抵同此)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教养,并未被当做重要问题认真讨论过。课程设置上因人而来的随意,课程分布上梯次递进的失序,使这一学科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位序至今还不能说已经确立与成形,更不要说其深在的自在性和特殊性的绾聚与凸现了。也就是说,它的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偶合的,因此既不尽合理,带连着学科品性也难称自觉和独立。在这样情况下,要学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形成对汉语言文学的完整认识几无可能。即使有大体上的认知,也终因缺乏作品或文本的支撑,显得肤泛不切,不够深入。
    正是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我们有意识地提倡让学生在大学前两年集中精力攻读一二十种经典原著,希望由这种“回到读书”的引导,确立学生纯正的阅读品位。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回到感性”,在阅读中丰富对人类情感与生存智慧的体验与把握,最终“回到理性”、“回到审美”,养成清明完密的思辩能力,以及关心人类精神出路和整体命运的宽广胸怀,关注一己情趣陶冶和人格修炼的审美眼光,由此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理念,庶几接近于“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本义。
    具体做法是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涉及的7大学科点,选择若干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成系列地推出,其中既有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史哲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构成整个中国文学的言说背景,本身就极富文学性;同时也包括国外有关语言学和文学理论方面的经典。如此涵括古今,兼纳中外,大概可以使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有典范可呈现,有标准可考究。至于具体的体例则不设题解,以避免预设的“前见”影响学生自主的理解;也不专注于单个字词、典故或本事的说明,而将之留给学生课前的预习。即使必须解释,也注意力避“仅标来历,未识手笔”的贫薄与单窘,而着重在隐在意义的发微与衍伸意义的发明。也就是说,但凡知人论世,不只是为了获得经典的原义,还力求与作者“结心”和“对话”。为使这种发微与发明确凿不误,既力避乾嘉学者所反对的“因后世之空言,而疑古人之实事”,“后人所知,乃反详于古人”的主观空疏,又不取寸步不遗不明分际的单向格义,相反,在从个别处入手的同时,还强调从汇通处识取,注意引入不同文化、不同知识体系的思想观念和解说方法,以求能收多边互镜之效。即使像文本批评意义上的“细读”(closereading),也依所精读作品性质的不同而适当地吸取。尤其强调对经典作品当代意义与价值的抉发,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阐幽发微,上挂下连,古今贯通,中外兼顾的特色。相信有这样一种与以往各类作品选相区隔的文本精读做基础,再进而系统学习文学史、语言学史以及文学、美学理论等课程,能使本专业的学生避免以往空洞浮泛的知识隔膜,从而对理论整合下的历史与实际历史之间的矛盾有一份自己的理解,进而对历史本身有一种“同情之了解”,并从内心深处产生浓郁而持久的“温情与敬意”。
    如前所说,原典精读的编写目的,是为了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基础教养的范本,它们应该是这个专业的学生知识准入的基本条件和底线。但是“应该”与“能够”从来是一对矛盾。如何使精读更准确简切地传达出经典的大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得体新生命,入新世界,是我们大费踌躇的问题。好在文学的本质永远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影响过程中,经典的精神也永远存在于对经典的解读当中。既如此,那么从原典出发,逐一精读,既沉潜往复,复从容含玩,应该不失为一种合理可行的思路。
    (“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10种:王振复《周易精读》、傅杰《论语精读》、陈引弛《庄子精读》、陈正宏《史记精读》、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杨明《文心雕龙精读》、陈尚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精读》、郜元宝《鲁迅精读》、张新颖《沈从文精读》、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
    原载:《文汇报》2007/05/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